天天看點

清華“最牛食堂”!聽說吃過的都是大師

如今清華圖書館以北的

一片萋萋芳草地

曾是清華曆史上著名的

北院住宅區

作為清華建校前

首批開工建造的教員住宅

這裡曾共有8棟住宅1棟會所

均為單層磚木結構的西式庭院

曾是一批著名學者的居所

我們今天分享的

清華“最牛食堂”的故事

正與“北院7号”有關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01

故事,從這裡起源!

世人皆知,“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錢學森、鄧稼先、王淦昌、彭桓武、王大珩、趙九章、錢三強、陳芳允、周光召、朱光亞,諾貝爾實體學獎獲得者、華人實體學家李政道和楊振甯的名字也是家喻戶曉,但卻鮮有人知,在這些大師背後,還有一位“大師之師”——清華實體系的開山鼻祖葉企孫。

葉企孫出生于上海的一個舊式文人家庭,祖輩都是熟讀經史的儒生,深厚的家學淵源為他奠定了良好的文學與數理基礎。1911年,13歲的葉企孫考入清華學堂,成為首批學生之一。20歲時他去往美國芝加哥大學實體系就讀,師從後來獲得諾貝爾實體學獎的實驗實體大師布裡奇曼,随後又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自此走上了一條不同于父輩“經史傳家”的自然科學研究之路。

1925年,清華學校成立大學部,葉企孫于當年9月受聘到清華學校任副教授,主持建立清華實體系。

或許在那個決定北上的秋天,連葉企孫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他的人生将從此與清華、與中國實體學的發展緊緊聯系在了一起。而他在清華的20餘載光陰,都與一個叫做“北院7号”的地方有關。

清華“最牛食堂”!聽說吃過的都是大師

02

“北院7号飯團”

北院住宅區曾迎來梁啟超、葉企孫、薩本棟、陳岱孫、朱自清、黃子卿等30餘位教授相繼入住。1925年,葉企孫受聘進入清華就入住“北院7号”住宅,至1952年随理學院院系調整調入北大,除了西南聯大期間,其他時間都住在這裡。

“北院7号”坐北朝南,共四室一廳,南向的客廳寬敞明亮,由玻璃窗圍合而成落地式陽光外廊,東邊是書房與卧室,西邊亦有兩間,北面還配有廚房與工友住房,總面積達80平方米。

當時北院的好幾棟房子裡都合住着兩三位單身教授,葉家面積相對大一些,又隻有葉企孫一人居住,他便在家裡請了一位廚師,将自家廚房辦成了小食堂,留學回國的年輕教師每月按時繳納定額的飯費,一日三餐便都到他家解決,後來還吸引了幾位并不住在北院的教師加入。

一群矢志科學報國、教育報國的有志青年以“吃飯”的名義聚在了一起,交流學術思想,讨論學校事務。由于葉企孫的住所是北院7号,這群人也被稱為“北院7号飯團”。“飯團”成員先後有陳岱孫、施嘉炀、薩本棟、金嶽霖、張奚若、錢端升、蔣廷黻、葉公超、周培源等,而葉企孫是公認的“團長”。

清華“最牛食堂”!聽說吃過的都是大師

葉企孫等在清華大學住宅(北院7号)前合影。

時間約在1929-1930年間。

左起:陳岱孫,施嘉炀,金嶽霖,薩本棟,

蕭蘧,葉企孫,薩本鐵,周培源

“北院7号飯團”雖以飯為名,卻因葉企孫為人慷慨,還發展出了供人臨時居住的“客房”業務,時常成為家庭困難的教師的暫居之所。抗戰勝利清華複校後,住所西邊的兩間空房更是成為了清華的臨時客房。

03

是“大學營”,也是“共同的家”

1927年,陳岱孫留學歸國任教清華,從福州乘船孤身北上,到北平時一時無處栖身,就在此長住。葉企孫對陳岱孫這位美國留學時即已認識的故友表示了熱情歡迎,兩人正好分住客廳兩側,每人一間朝南的書房,一間朝北的卧室,共用客廳與廚房,陳岱孫也就自然而然加入了葉企孫的“飯團”。陳岱孫與葉企孫在各自領域著書立說,耕耘數十載,培育出無數英才,二人并列“清華三孫”(另一位為字“龍荪”的金嶽霖),除都将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科研教育事業的惺惺相惜外,還有在北院7号長達五年的室友交情。

1948年錢三強攜夫人何澤慧從巴黎回國,到清華任教。為了工作友善,錢三強在城裡城外安了兩個家,在清華授課繁忙時,他便住在北院7号葉企孫的住所。不久彭桓武從雲南大學轉入清華也入住北院住宅。一段時間内,北院7号成為清華實體系的大學營,幾位教授在這裡各自備課,也暢談學術時事。1987年錢三強回憶起這段與恩師做同僚朝夕相處的時光,仍感歎:“1948年我回國在清華任教,借住在葉先生家中,我才發現他備課非常認真,幾乎都是用熱力學最近發展方面的例子來做講課内容的,這點與國外高水準的教授講學相類似。”

“北院7号”不僅是教授們高談闊論的場所,也是青年學生經常造訪和交流的活動基地,學生在學習、生活、思想上遇到問題都會往北院7号跑,葉企孫也是有求必應,以極大的熱情和耐心關心指導學生發展。于是,這裡就成為了他們共同的家。

葉企孫一生培養出了多位科學家。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7位是葉企孫在清華大學實體系培養的學生(錢三強、趙九章、王淦昌、彭桓武、陳芳允、王大珩、周光召),2位是他在西南聯大實體系的學生(鄧稼先、朱光亞),另一位王希季雖然是機械系的學生,也上過葉企孫先生的實體學課程。兩位華人諾貝爾實體學獎獲得者楊振甯和李政道在西南聯大時,也曾在葉企孫的課堂裡探索實體學的世界。葉企孫将畢生精力獻給了中國的教育與科學事業,是當之無愧的“大師之師”。

他的“北院7号”小食堂雖非“陋室”,卻真正做到了“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北院7号飯團”成員,相繼成為大陸各學科領域的一代宗師,肩負起開創大陸多個學科現代課程體系與教授方法的曆史重任。

如今,北院的多數建築已化作曆史的塵埃,但無數後來者會沿着大師先輩們的腳步繼續前行。我們從葉企孫和他的“北院7号飯團”看到了文人的風骨與擔當,也仿佛窺見了那個風雲變幻卻又群星璀璨的時代。

附“北院七号飯團”不完全成員名單:

葉企孫

清華“最牛食堂”!聽說吃過的都是大師

實體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實體學創始者之一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實體學系主任,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陳岱孫

清華“最牛食堂”!聽說吃過的都是大師

經濟學家、教育家

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系主任,法學院院長

施嘉炀

水力發電學家、工程教育家

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創始人

薩本棟

清華“最牛食堂”!聽說吃過的都是大師

實體學家、電機工程專家

清華大學實體學系教授,廈門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金嶽霖

清華“最牛食堂”!聽說吃過的都是大師

哲學家、邏輯學家

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

張奚若

清華“最牛食堂”!聽說吃過的都是大師

政治學家、教育家

清華政治學系主任,近代中國教育事業創始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提議者

錢端升

清華“最牛食堂”!聽說吃過的都是大師

法學家、政治學家

參與起草了中國第一部憲法,清華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北京政法學院(今中國政法大學)首任院長

蔣廷黻

清華“最牛食堂”!聽說吃過的都是大師

曆史學家、外交家

清華大學曆史系主任,中國近代外交史教學研究的先驅

葉公超

清華“最牛食堂”!聽說吃過的都是大師

外交家、書法家

清華大學外國文學系教授

周培源

清華“最牛食堂”!聽說吃過的都是大師

流體力學家、教育家

中國近代力學和理論實體創始者之一

來源 | 人文清華講壇

排版 | 牟蕙

編輯 | 牟蕙 趙姝婧

鳴謝 | 校史館

清華“最牛食堂”!聽說吃過的都是大師

▲棗刺和蘋果

清華“最牛食堂”!聽說吃過的都是大師

▲緻敬!這2位清華人是隐姓埋名的飛彈功勳!

▲他清華碩士畢業,卻去大山裡當了流浪兒校長……

清華“最牛食堂”!聽說吃過的都是大師

▲此心歸處,吾校吾家!

清華“最牛食堂”!聽說吃過的都是大師

你“在看”我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