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界革命的先驅:黃遵憲一、愛國主義思想的萌發二、在日本和美國的外交生涯三、參加“變法”活動

作者:翔大帥鍋

湖海歸來氣未除,

憂天熱血幾時摅。

千秋鑒借吾妻鏡,

四壁圖懸人境廬。

這是近代著名愛國詩人黃遵憲寫的《<日本國志>書成志感》一詩中的幾句。《日本國志》,是黃遵憲花費近10年心血寫成的一部關于日本政治、曆史、地理的專著,全書40卷,50餘萬字。書成之後,黃遵憲寫下此詩。詩中的“吾妻鏡”,是日本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千秋鑒”,指的是唐代張九齡為唐玄宗所編的《千秋金鑒錄》。“千秋鑒借吾妻鏡”,表明黃遵憲寫《日本國志》,是以日本明治維新的曆史作為中國維新變法的借鑒。

詩界革命的先驅:黃遵憲一、愛國主義思想的萌發二、在日本和美國的外交生涯三、參加“變法”活動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愛國主義思想的萌發</h1>

黃遵憲(1848—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廬主人,廣東嘉應州(現梅縣)人。他出身于一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父親黃鴻藻,是頗有時名的政務家兼詩人。嘉應州是有名的山歌之鄉。在黃遵憲3歲的時候,曾祖母李氏就向他口授兒歌、山歌和《千家詩》。黃遵憲生長在這樣的環境裡,自幼就受到文學的熏陶。10歲的時候,有一天塾師讓他寫詩,題目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望嶽》詩中的名句“一覽衆山小”。滿面稚氣的黃遵憲,略加思索,揮筆寫出“天下猶為小,何論眼底山”。孩童時代的黃遵憲,寫出這樣有抱負、有才氣的詩句,塾師、鄉鄰都驚歎不已。後來,他主張“我手寫吾口,古豈能拘牽?”反對“剿說雷同”,被譽為“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

黃遵憲從小就養成刻苦踏實、又勤于實踐的治學态度。在青少年時代,他勤奮地讀了大量的書籍,作了大量的筆記,有時因為誦讀的時間過長,以緻唇焦舌敝;也有時因為寫筆記的時間太久,以緻手指頭表皮結成硬塊。但他并不是以而放松,他曾經說過這樣的話:“畢生事鑽仰,所慮吾才竭。”可見,他追求知識的欲望是永不滿足的。

黃遵憲在青少年時代雖然也走過一段科舉的道路,但是,太平天國革命的風暴,帝國主義的武裝入侵,這些都震撼了他的心靈,使他很快地認識到清王朝的腐朽,漢學、宋學的無用,而有志于改革弊政。

1870年,黃遵憲在第二次鄉試未中的歸途中,踏上淪陷近30年的香港街頭,看到英國殖民者築起的高高的街壘,到處是準備運入内地的鴉片煙,也看到了一些資本主義世界的新事物,他沉痛地寫下了“六州誰鑄錯,一恸失燕脂”,“帆樯通萬國,壁壘逼三城,山頭風獵獵,猶自誤國旗”的詩句,斥責了清朝腐敗無能鑄成了喪權辱國的大錯。1871年,當沙俄侵略者進犯我國新疆,宣布把“伊犁永遠歸并為俄國領土時”,他又立志“荷戈當一兵,吾亦從殺賊”。

1876年,黃遵憲29歲時,中了舉人。恰好是在同一年,英帝國主義借口英人翻譯官馬嘉理被殺,威逼清政府李鴻章簽訂了所謂的“煙台條約”。黃遵憲以極大的憤慨,立即揮毫寫了《大獄四首》,對清政府昏庸怯弱的外交所造成的禍國殃民的局面,表示十分痛心。詩中說:“況坐王庭獄,唯誣化外人;在旁鷹眼睨,按劍更生嗔。”把清朝統治者的卑躬屈膝和外國主子的飛揚跋扈,作了強烈而又鮮明的對比!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後來決心從事外交工作的決心。這年12月,正好清政府任命他的同鄉、翰林院侍講何如璋為駐日使臣,黃遵憲主動要求和他同行。他不顧親友們的阻撓,毅然抛棄了科舉仕途,選擇了到海外從事外交工作的事業。1977年,由何如璋舉薦為參贊官,随其出使日本。

詩界革命的先驅:黃遵憲一、愛國主義思想的萌發二、在日本和美國的外交生涯三、參加“變法”活動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在日本和美國的外交生涯</h1>

從1887年起,黃遵憲任駐日使館參贊。作為一名外交官,黃遵憲始終主張中日睦鄰友好,共禦強俄。他在詩中指出:中日兩國“同在亞細亞,自昔鄰封輯。譬如輔車依,譬如掎角立。所恃各富強,乃能相輔弼。同類争奮興,外侮日潛匿”。他在詩中還提醒日本要警惕沙俄的侵略,“王告汝多士,豹虎在有北”。這些詩篇充分表達了中日兩國人民要世代相處的善良願望。在日本,他結交了許多日本朋友,僅僅在他的詩文中提到的日本朋友就有數十人之多。在日本人大河内輝聲收藏的筆記中,儲存了黃遵憲與日本友人們的大量筆談記錄,内容有關兩國政治、經濟、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等等。黃遵憲雖然在日本隻有短短的5年,但對日本人民與山水風物很有感情,以緻在他離開這個“櫻花之國”的時候,懷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寫道:“一日得閑便山水,十分難别是櫻花”,“滄溟此去浩無垠,回首江城意更親”。日本友人對黃遵憲也非常尊敬,“仰之如泰山北鬥,執摯求見者,戶外履滿”。對他所作的每一篇詩文,“群奉為金科玉律”。

黃遵憲作為一名出色的詩人,還寫了近200首《日本雜事詩》,至今,日本埼玉縣的平林寺中還矗立着《日本雜事詩初稿冢》的石碑,碑面上還刻着黃遵憲親筆寫的碑名。正如他所預言的“一卷詩兮一抔土,詩與土兮共千古;乞神物兮護持之,葬詩魂兮墨江浒”,它象征着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萬古長青。

詩界革命的先驅:黃遵憲一、愛國主義思想的萌發二、在日本和美國的外交生涯三、參加“變法”活動

對于日本統治集團損害中日友好的行為,他也能堅持原則,進行嚴肅的鬥争。黃遵憲敏銳地預見到明治維新後迅速強盛起來的日本,野心勃勃,具有瘋狂的侵略性和冒險性,将成為我國和鄰近國家的大患。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黃遵憲立即代何如璋草拟給總理衙門和北洋大臣的重要檔案,非常細密而精确地陳述了我國的各種對策,并深刻指出:如“坐視不救,聽日滅之”,“是為無策”,而“一日縱敵”,将成“數世之患”,“不出數年,閩海先受其禍”。繼琉球之後,日本侵略者又把魔爪指向我國的親密鄰邦北韓,黃遵憲又向清政府上了數千言的奏牍,極力主張趁日本的侵略行動還在準備的時候,就采取先發制人的政策給予沉重打擊。

1882年,黃遵憲奉命調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他在出使美國期間,恰逢美國資産階級掀起排華運動的惡浪。作為一個正直、愛國的外交人員,他根據美國排華的罪惡事實,曾向清政府提出過對策。但昏庸腐朽的清政府,根本沒有采納。是以,黃遵憲隻能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内,憑着一顆熱愛僑胞的心,盡力保護僑民。有一次,美國官員借口華人區違反了美國的衛生條例,把大批華僑逮捕入獄。黃遵憲聞訊,親自跑到獄中,叫随從人員仔細度量了舊房的面積後,曾當着美國官員的面責問:“這裡的衛生條件,難道比華人區還好嗎?”美國官員理屈詞窮,隻得把關押的華人全部放了出來。這一事例,充分表現了黃遵憲不畏強暴、敢于鬥争和維護國家尊嚴的崇高品質。梁啟超在事發20年後遊曆美洲時,在美華僑“尚稱道此事”。甚至在六七十年後,在美華僑司徒美堂在一篇文章中還熱情贊揚黃遵憲是“中國曆來駐外外交官中唯一能做保護華僑工作的人”。這一點在當時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1885年,黃遵憲離任回國。洋務派官僚、兩廣總督張之洞要他巡察南洋僑務,而新任美、日、俄三國使臣的張蔭桓,是黃遵憲在煙台時的舊識,則希望他仍回舊金山擔任總領事,黃遵憲都婉言辭卻了。因為他在國外多年,深深感到“中國士夫,聞見狹陋,于外事向不錯意”,很想把自己在國外的所見所聞向國人介紹,以喚起民心。在日本時,他寫作的《日本國志》已有初稿,在美多年,因政務繁忙,一直未能修改,這時正好可以進行編寫。前後經八九年的努力,終于于1887年寫成了《日本國志》。這部書分為國統、鄰交、天文、地理、職官等12類志,全面詳細地介紹了日本的曆史和現狀,叙述了日本明治維新後的典章制度,并結合中國實際加以分析評論,闡述自己的資産階級改良主義維新變法思想。這部書在中國引起很大震動,人們稱譽其為“數百年來鮮有為之的奇作”,以至被“海内奉為瑰寶”。

從1890年2月起,黃遵憲又先後奉命任駐英國和新加坡的總領事。這時,他讀了孟德斯鸠、盧梭的著作,思想發生巨變,認識到“太平世必在民主國”,“中國必變從西法”。但是,他在國外多年,也看到資産階級民主制度的某些弊端,他說:“乃知共和政體萬不可施于今日之吾國,自是守漸進主義,以立憲為歸宿。”這時的黃遵憲便由一個進步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轉變為中國最早的具有成熟的君主立憲思想的資産階級政治家和外交家了。

詩界革命的先驅:黃遵憲一、愛國主義思想的萌發二、在日本和美國的外交生涯三、參加“變法”活動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參加“變法”活動</h1>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戰爆發,第二年,簽訂了《馬關條約》,祖國富饒美麗的寶島—台灣,也就在這時被日本占領。簽約時,黃遵憲正和幾個朋友在武昌黃鶴樓遊覽,當他聽到這個消息時,好似五雷轟頂,悲恸得說不出一句話來。他當場揮毫寫了一首愛國詩篇—《台灣行》,表達了他的悲憤心情。詩曰:“城頭逢逢擂大鼓,蒼天蒼天淚如雨,倭人竟割台灣去”,“取我脂膏供仇虜,眈眈無厭彼碩鼠,民則何辜罹此苦”。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促使黃遵憲投入康梁的維新活動。其時,康有為在北京創辦“強學會”和《萬國公報》,黃遵憲從新加坡回國後,立即在上海參加“強學會”分會。後又拜見了康有為,自是二人“朝夕過從,無所不語”,成了改良派的積極分子。當“強學會”被西太後一夥查封後,他與汪康年等共同籌備《時務報》,繼續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并邀請梁啟超來上海任《時務報》主筆。

詩界革命的先驅:黃遵憲一、愛國主義思想的萌發二、在日本和美國的外交生涯三、參加“變法”活動

1896年秋,黃遵憲奉光緒帝令入京。按清朝制度,道、府以下官員晉見皇帝,必須由禮部帶領才行。當時,黃遵憲隻是個道員。由于他倡言維新變法,受到光緒的破格召見。光緒帝問道:“泰西各國為什麼勝過中國?”黃遵憲回答:“泰西各國的強盛,原因在于變法。”他希望光緒皇帝實行變法,使國家富強起來。

1897年,黃遵憲署理湖南按察使,他積極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他還與湖南維新志士譚嗣同通力合作,創辦了時務學堂,聘請梁啟超擔任總教習。他們成立了“南學會”,創辦了《湘學新報》和《湘報》。南學會每周有一次講演會,由黃遵憲、譚嗣同、梁啟超等輪流主講。他們講述國内外大事,宣傳維新變法。湖南成為當時推行新政最有力的一個省份。1898年,黃遵憲被任命為駐日公使,但因病未能成行。

震驚中外的戊戌變法進行的時候,他因患痢疾回上海治療,這是他在變法失敗後未遭殺身之禍的主要原因。但是,戊戌變法後,黃遵憲還是受到了牽連,被罷官“放歸”回鄉。回鄉後,他十分重視地方教育事業,并做出了很大貢獻。1905年3月28日,因病在人境廬家中去世。

黃遵憲擅長詩文,他自稱其詩為“新派詩”。他的詩,題材廣泛,内容豐富,語言通俗,形式多樣,具有新的思想。他寫的很多詩,真實地記錄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表現出高度的愛國熱情,有“詩史”之稱。在當時詩界革命中,以黃遵憲的成就最大,稱得上是詩界革命的先驅。他一生寫了大量的詩,主要收集在自編的《人境廬詩草》和《日本雜事詩》裡。黃遵憲的詩是中國文化寶庫裡的一份珍貴遺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