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诗界革命的先驱:黄遵宪一、爱国主义思想的萌发二、在日本和美国的外交生涯三、参加“变法”活动

湖海归来气未除,

忧天热血几时摅。

千秋鉴借吾妻镜,

四壁图悬人境庐。

这是近代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写的《<日本国志>书成志感》一诗中的几句。《日本国志》,是黄遵宪花费近10年心血写成的一部关于日本政治、历史、地理的专著,全书40卷,50余万字。书成之后,黄遵宪写下此诗。诗中的“吾妻镜”,是日本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千秋鉴”,指的是唐代张九龄为唐玄宗所编的《千秋金鉴录》。“千秋鉴借吾妻镜”,表明黄遵宪写《日本国志》,是以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作为中国维新变法的借鉴。

诗界革命的先驱:黄遵宪一、爱国主义思想的萌发二、在日本和美国的外交生涯三、参加“变法”活动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爱国主义思想的萌发</h1>

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现梅县)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父亲黄鸿藻,是颇有时名的政务家兼诗人。嘉应州是有名的山歌之乡。在黄遵宪3岁的时候,曾祖母李氏就向他口授儿歌、山歌和《千家诗》。黄遵宪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幼就受到文学的熏陶。10岁的时候,有一天塾师让他写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望岳》诗中的名句“一览众山小”。满面稚气的黄遵宪,略加思索,挥笔写出“天下犹为小,何论眼底山”。孩童时代的黄遵宪,写出这样有抱负、有才气的诗句,塾师、乡邻都惊叹不已。后来,他主张“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反对“剿说雷同”,被誉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黄遵宪从小就养成刻苦踏实、又勤于实践的治学态度。在青少年时代,他勤奋地读了大量的书籍,作了大量的笔记,有时因为诵读的时间过长,以致唇焦舌敝;也有时因为写笔记的时间太久,以致手指头表皮结成硬块。但他并不因此而放松,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毕生事钻仰,所虑吾才竭。”可见,他追求知识的欲望是永不满足的。

黄遵宪在青少年时代虽然也走过一段科举的道路,但是,太平天国革命的风暴,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这些都震撼了他的心灵,使他很快地认识到清王朝的腐朽,汉学、宋学的无用,而有志于改革弊政。

1870年,黄遵宪在第二次乡试未中的归途中,踏上沦陷近30年的香港街头,看到英国殖民者筑起的高高的街垒,到处是准备运入内地的鸦片烟,也看到了一些资本主义世界的新事物,他沉痛地写下了“六州谁铸错,一恸失燕脂”,“帆樯通万国,壁垒逼三城,山头风猎猎,犹自误国旗”的诗句,斥责了清朝腐败无能铸成了丧权辱国的大错。1871年,当沙俄侵略者进犯我国新疆,宣布把“伊犁永远归并为俄国领土时”,他又立志“荷戈当一兵,吾亦从杀贼”。

1876年,黄遵宪29岁时,中了举人。恰好是在同一年,英帝国主义借口英人翻译官马嘉理被杀,威逼清政府李鸿章签订了所谓的“烟台条约”。黄遵宪以极大的愤慨,立即挥毫写了《大狱四首》,对清政府昏庸怯弱的外交所造成的祸国殃民的局面,表示十分痛心。诗中说:“况坐王庭狱,唯诬化外人;在旁鹰眼睨,按剑更生嗔。”把清朝统治者的卑躬屈膝和外国主子的飞扬跋扈,作了强烈而又鲜明的对比!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后来决心从事外交工作的决心。这年12月,正好清政府任命他的同乡、翰林院侍讲何如璋为驻日使臣,黄遵宪主动要求和他同行。他不顾亲友们的阻挠,毅然抛弃了科举仕途,选择了到海外从事外交工作的事业。1977年,由何如璋举荐为参赞官,随其出使日本。

诗界革命的先驱:黄遵宪一、爱国主义思想的萌发二、在日本和美国的外交生涯三、参加“变法”活动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在日本和美国的外交生涯</h1>

从1887年起,黄遵宪任驻日使馆参赞。作为一名外交官,黄遵宪始终主张中日睦邻友好,共御强俄。他在诗中指出:中日两国“同在亚细亚,自昔邻封辑。譬如辅车依,譬如掎角立。所恃各富强,乃能相辅弼。同类争奋兴,外侮日潜匿”。他在诗中还提醒日本要警惕沙俄的侵略,“王告汝多士,豹虎在有北”。这些诗篇充分表达了中日两国人民要世代相处的善良愿望。在日本,他结交了许多日本朋友,仅仅在他的诗文中提到的日本朋友就有数十人之多。在日本人大河内辉声收藏的笔记中,保存了黄遵宪与日本友人们的大量笔谈记录,内容有关两国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等。黄遵宪虽然在日本只有短短的5年,但对日本人民与山水风物很有感情,以致在他离开这个“樱花之国”的时候,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写道:“一日得闲便山水,十分难别是樱花”,“沧溟此去浩无垠,回首江城意更亲”。日本友人对黄遵宪也非常尊敬,“仰之如泰山北斗,执挚求见者,户外履满”。对他所作的每一篇诗文,“群奉为金科玉律”。

黄遵宪作为一名出色的诗人,还写了近200首《日本杂事诗》,至今,日本埼玉县的平林寺中还矗立着《日本杂事诗初稿冢》的石碑,碑面上还刻着黄遵宪亲笔写的碑名。正如他所预言的“一卷诗兮一抔土,诗与土兮共千古;乞神物兮护持之,葬诗魂兮墨江浒”,它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

诗界革命的先驱:黄遵宪一、爱国主义思想的萌发二、在日本和美国的外交生涯三、参加“变法”活动

对于日本统治集团损害中日友好的行为,他也能坚持原则,进行严肃的斗争。黄遵宪敏锐地预见到明治维新后迅速强盛起来的日本,野心勃勃,具有疯狂的侵略性和冒险性,将成为我国和邻近国家的大患。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黄遵宪立即代何如璋草拟给总理衙门和北洋大臣的重要文件,非常细密而精确地陈述了我国的各种对策,并深刻指出:如“坐视不救,听日灭之”,“是为无策”,而“一日纵敌”,将成“数世之患”,“不出数年,闽海先受其祸”。继琉球之后,日本侵略者又把魔爪指向我国的亲密邻邦朝鲜,黄遵宪又向清政府上了数千言的奏牍,极力主张趁日本的侵略行动还在准备的时候,就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给予沉重打击。

1882年,黄遵宪奉命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他在出使美国期间,恰逢美国资产阶级掀起排华运动的恶浪。作为一个正直、爱国的外交人员,他根据美国排华的罪恶事实,曾向清政府提出过对策。但昏庸腐朽的清政府,根本没有采纳。因此,黄遵宪只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凭着一颗热爱侨胞的心,尽力保护侨民。有一次,美国官员借口华人区违反了美国的卫生条例,把大批华侨逮捕入狱。黄遵宪闻讯,亲自跑到狱中,叫随从人员仔细度量了旧房的面积后,曾当着美国官员的面责问:“这里的卫生条件,难道比华人区还好吗?”美国官员理屈词穷,只得把关押的华人全部放了出来。这一事例,充分表现了黄遵宪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和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梁启超在事发20年后游历美洲时,在美华侨“尚称道此事”。甚至在六七十年后,在美华侨司徒美堂在一篇文章中还热情赞扬黄遵宪是“中国历来驻外外交官中唯一能做保护华侨工作的人”。这一点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1885年,黄遵宪离任回国。洋务派官僚、两广总督张之洞要他巡察南洋侨务,而新任美、日、俄三国使臣的张荫桓,是黄遵宪在烟台时的旧识,则希望他仍回旧金山担任总领事,黄遵宪都婉言辞却了。因为他在国外多年,深深感到“中国士夫,闻见狭陋,于外事向不错意”,很想把自己在国外的所见所闻向国人介绍,以唤起民心。在日本时,他写作的《日本国志》已有初稿,在美多年,因政务繁忙,一直未能修改,这时正好可以进行编写。前后经八九年的努力,终于于1887年写成了《日本国志》。这部书分为国统、邻交、天文、地理、职官等12类志,全面详细地介绍了日本的历史和现状,叙述了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典章制度,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分析评论,阐述自己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维新变法思想。这部书在中国引起很大震动,人们称誉其为“数百年来鲜有为之的奇作”,以至被“海内奉为瑰宝”。

从1890年2月起,黄遵宪又先后奉命任驻英国和新加坡的总领事。这时,他读了孟德斯鸠、卢梭的著作,思想发生巨变,认识到“太平世必在民主国”,“中国必变从西法”。但是,他在国外多年,也看到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某些弊端,他说:“乃知共和政体万不可施于今日之吾国,自是守渐进主义,以立宪为归宿。”这时的黄遵宪便由一个进步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转变为中国最早的具有成熟的君主立宪思想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外交家了。

诗界革命的先驱:黄遵宪一、爱国主义思想的萌发二、在日本和美国的外交生涯三、参加“变法”活动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参加“变法”活动</h1>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爆发,第二年,签订了《马关条约》,祖国富饶美丽的宝岛—台湾,也就在这时被日本占领。签约时,黄遵宪正和几个朋友在武昌黄鹤楼游览,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好似五雷轰顶,悲恸得说不出一句话来。他当场挥毫写了一首爱国诗篇—《台湾行》,表达了他的悲愤心情。诗曰:“城头逢逢擂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取我脂膏供仇虏,眈眈无厌彼硕鼠,民则何辜罹此苦”。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黄遵宪投入康梁的维新活动。其时,康有为在北京创办“强学会”和《万国公报》,黄遵宪从新加坡回国后,立即在上海参加“强学会”分会。后又拜见了康有为,自是二人“朝夕过从,无所不语”,成了改良派的积极分子。当“强学会”被西太后一伙查封后,他与汪康年等共同筹备《时务报》,继续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并邀请梁启超来上海任《时务报》主笔。

诗界革命的先驱:黄遵宪一、爱国主义思想的萌发二、在日本和美国的外交生涯三、参加“变法”活动

1896年秋,黄遵宪奉光绪帝令入京。按清朝制度,道、府以下官员晋见皇帝,必须由礼部带领才行。当时,黄遵宪只是个道员。由于他倡言维新变法,受到光绪的破格召见。光绪帝问道:“泰西各国为什么胜过中国?”黄遵宪回答:“泰西各国的强盛,原因在于变法。”他希望光绪皇帝实行变法,使国家富强起来。

1897年,黄遵宪署理湖南按察使,他积极辅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他还与湖南维新志士谭嗣同通力合作,创办了时务学堂,聘请梁启超担任总教习。他们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学新报》和《湘报》。南学会每周有一次讲演会,由黄遵宪、谭嗣同、梁启超等轮流主讲。他们讲述国内外大事,宣传维新变法。湖南成为当时推行新政最有力的一个省份。1898年,黄遵宪被任命为驻日公使,但因病未能成行。

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进行的时候,他因患痢疾回上海治疗,这是他在变法失败后未遭杀身之祸的主要原因。但是,戊戌变法后,黄遵宪还是受到了牵连,被罢官“放归”回乡。回乡后,他十分重视地方教育事业,并做出了很大贡献。1905年3月28日,因病在人境庐家中去世。

黄遵宪擅长诗文,他自称其诗为“新派诗”。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通俗,形式多样,具有新的思想。他写的很多诗,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有“诗史”之称。在当时诗界革命中,以黄遵宪的成就最大,称得上是诗界革命的先驱。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诗,主要收集在自编的《人境庐诗草》和《日本杂事诗》里。黄遵宪的诗是中国文化宝库里的一份珍贵遗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