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手機是一定要做,而且必須做。”董明珠今年再次重申了格力做手機的決心。

格力商城的資訊顯示,其2020年12月推出的大松5G手機,截至目前累計銷量為26739台,僅為華為、小米、vivo、OPPO等主流手機廠商銷量的零頭。
不過董明珠對未來看得很遠,她并不在意格力手機的銷量,追求的是對智能家居的掌控,格力手機要做智能家居的“控制器”。除格力手機外,近幾年格力已經陸續推出智能門鎖、智能窗簾、智能電燈等智能家居産品。
連格力都開始進入智能家居領域,可見智能家居領域有多火。
據郭靜的網際網路圈觀察,現在去線下的蘇甯易購、國美、五星電器等商城購物,冰箱、洗衣機、洗碗機等家電産品,即使一兩千元的産品,同樣支援手機聯網控制,除家電産品外,門鎖、窗簾、電燈、廚房、衛浴等家居類産品,許多裝置都支援智能聯網。
如果說2015年外界提出的IoT(萬物互聯)還為時尚早的話,2021年越來越多的智能家居産品出現,則讓IoT的實作變得觸手可及。是以,誰都想來智能家居領域分一杯羹,比如華為、小米、OPPO、榮耀等智能手機廠商。相逢的人會再次相逢,此前他們隻在智能手機領域競争,如今他們在智能家居領域再次大戰。
智能手機退潮
每年9月、10月都是手機廠商紮堆釋出新品的時間,圍繞iPhone新機,三星、華為、小米、vivo、OPPO、榮耀、努比亞等廠商都會在這一時間段内推出自己的新手機,同一個品牌甚至有可能推出兩三款新手機,最瘋狂的時候,數位領域的媒體人/自媒體可能一個月要參加20多場手機相關釋出會。
與往年相比,2021年的智能手機行業略顯冷清,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蘋果的iPhone 13系列釋出後,針對iPhone 13的圍剿稀稀拉拉,手機廠商開新機釋出會的頻次亦在降低。
手機廠商降低發新機頻率背後,是中國智能手機行業退潮的縮影。信通院的資料顯示,2021年9月,國内市場手機出貨量2144萬部,同比下降8.1%。2021年9月,國内手機上市新機型58款,同比下降3.3%。智能手機Q2季度的表現同樣不佳,IDC的資料顯示,2021年第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7810萬台,同比下降11%。
過去如日中天的智能手機行業為什麼會退潮,消費者為什麼對新手機不再“感冒”了?這裡面跟幾個因素有關。
1)智能手機售價上漲。手機行業的競争法則中,一定包含着價格價格。小米硬生生靠着“超高成本效益”的特色在智能手機市場找到機會,從小米第一代手機開始,直到小米5,小米旗艦機的定價都在2000元以内。其後,小米更是将智能手機的售價拉低到千元以内,這直接就讓山寨機失去生存空間,明明就幾百元手機,為何還要去買山寨機呢?
蘋果也是玩轉智能手機價格戰略的“好手”,iPhone 13 mini起售價僅為5199元,遠遠低于曆代新機的起售價。
2017年智能手機行業開始興起漲價潮,蘋果推出旗下首款支援Face ID的産品iPhone X,産品起售價為8388元,直接将手機價格拉升到新的高度。小米旗艦機的手機亦首次超過2000元,小米6的起售價達2299元。
此後,智能手機的售價不斷上漲。小米11起售價高達3999元,系小米5起售價的2倍。OPPO Find X3、OPPO Find X3 Pro的起售價分别為4499元、5499元。小米青春版、華為暢享系列、vivo Y系列等針對低端市場的機型,價格也由近千元,漲到近2000元。
當然,手機價格上漲,并非手機廠商有意為之,螢幕、電池、晶片、半導體等原材料的漲價,才是手機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這一切最終都被轉移到消費者身上,消費者也很簡單粗暴,手機漲價,就降低新機更換頻率。
2)手機性能過剩。4G以及觸屏所帶來的使用者體驗遠遠超過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為代表的功能機,由此也帶來了智能手機銷量的暴漲。目前的智能手機更新主要是5G、拍照、電池、螢幕等。
如果純以網絡速度而言,5G手機顯然要超過4G手機,但5G的網絡體驗并不穩定,這就導緻使用者在5G的使用者體驗上不滿意,4G使用者更新5G的意願也就不強烈。
至于拍照、電池、螢幕等方面的更新,固然能比老款機型的使用者體驗更好,但并沒有帶來質的飛躍,兩三年前的手機,如果沒有出現電池不行、記憶體不夠、卡頓嚴重等問題,現在用起來問題不大,智能手機已經性能過剩的現象,由此也導緻消費者對新機熱情不夠。
3)消費者對手機的新鮮感逐漸消失。iPhone 6、iPhone X等新品釋出會上,不少非數位愛好者都熬夜看蘋果釋出會,但是最近兩年開始,選擇熬夜看蘋果新手機釋出會的人越來越少,即使媒體認/自媒體也不再熬夜圍觀蘋果釋出會,這背後除了蘋果新品屢屢被洩密外,另一大原因就是,使用者不再對新iPhone産生新鮮感。連iPhone尚且如此,使用者對其他手機就更别談。
智能手機的退潮其實也是正常現象,沒有誰能一直站在浪潮之巅。
大戰智能家居
東邊不亮西邊亮,智能手機雖然退潮,但智能家居又開始爆發,手機廠商亦迎來新機遇。小米集團2021年Q2季度财報顯示,IoT與生活消費産品業務收入207億元,同比增長35.9%。看中智能家居領域的不止小米,華為、榮耀、vivo、OPPO都在布局智能家居業務線。
目前智能家居領域的競争主要分為四個陣營:
1)網際網路公司,比如360、百度、京東等。
2)手機廠商,比如華為、小米、OPPO等。
3)傳統家電廠商,比如美的、格力、TCL、海爾等。
4)新興品牌或垂直領域企業,比如歐瑞博、科沃斯、海康威視等。
智能手機廠商此前積累的行業經驗在智能家居領域并不适用,與智能手機相比,智能家居行業呈現三個特點:
1)比手機行業更分散。手機所涉及到的産品線非常單一,直到後來才逐漸挖掘手機周邊,而智能家居隻是一個“集合”的概念,它涉及到的産品線非常廣,電視、冰箱、洗衣機、掃地機、門鈴、插座……手機廠商不可能跟做智能手機一樣,樣樣精通。
2)行業增速相對平緩。2014~2018年是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的高峰期,年出貨量均超過4億台。智能家居行業的增速相對平緩。IDC的資料顯示,2021 年上半年中國智能家居裝置市場出貨量約1億台,同比增長 13.7%;2021 全年出貨量預計2.3億台,同比增長 14.6%。
3)競争對手更多。智能手機行業競争最激烈的時候,廠商的數量也才20多家,但智能家居行業的競争更為複雜,每個廠商看起來都有可能是競争對手,僅掃地機器人品牌就多達上百家。
過于分散的智能家居行業,決定了華為、小米、OPPO、榮耀們在競争的過程中不能采用相同的政策,這意味着手機廠商與傳統家電廠商之間的關系非常微妙。一方面,他們與傳統家電存在競争關系,另一反面,受産品線的限制,他們又不得不與傳統家電廠商合作,通過合作關系,擴大自身平台的“容量”。比如,華為智選、小米米家等平台上,就有不少合作的商家,但是這些商家實際上也有自己獨立的App。
傳統家電廠商與手機廠商的合作,主要分兩方面:一種是軟體合作,即家電廠商的産品可以加入到華為的智慧生活、小米米家App當中,實作一鍵控制。一種是硬體合作,生産方面由傳統家電廠商完成,但産品的設計、名稱等皆由手機廠商決定,是以,消費者會看到非常多産品名稱為“華為”、“小米”的産品。
據郭靜的網際網路圈觀察,蘇州的觀前街、綠寶廣場等熱門商圈,三星、華為、小米、vivo、OPPO等手機廠商的實體店更換頻率并不低,手機廠商在換店的同時,店内展示的商品也有所改變,他們減少了手機的展示空間,增加了各類智能家居産品,智能家居的加入并未讓他改變他們的形态,是以,适應起來倒也很快,當然,人流量方面肯定不如做手機的時候那樣爆火。
手機廠商做進入智能家居領域還有一大優勢是,打破手機間的分裂,比如iPhone手機同樣可以安裝華為智慧生活、小米米家的App,而安卓機的App安裝更為友善。
華為、小米、榮耀、vivo、OPPO在智能家居領域的競争,還考驗着平台的擴容能力,即誰能納入更多的硬體終端,而這跟手機的出貨量又有關系。
總體來看,華米OV的加入,将智能家居的盤子做得更大了,越來越多的競争對手,會加入使用者對智能家居的接受程度,而在使用者側,也随着智能家居裝置的增多而越來越離不開智能裝置,使用者會優先購買能聯網的裝置。
不過,聯網裝置卻也有新的問題,即隐私安全和使用者體驗。此前,曾有媒體報道稱,網友曝光購買的某品牌大屏冰箱強制播放廣告,如此“網際網路思維”,也是很讨人厭了。
作為一家家電廠商,董明珠能在2015年就判斷出手機與智能家居的重要性,不得不說她的眼光夠準。
“我們堅持做手機,是為了改變我們未來的生活,這是一條自我挑戰的道路。有創造能力的企業沒有紅海,創造改變世界。”無論是家電廠商,還是手機廠商,挑戰會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