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上海,街頭有了一些入秋的涼意,市民吳羽約上她的朋友直奔外灘。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外灘對吳羽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區域。然而,如今的外灘,對她多了一份過去沒有的吸引力。
吸引吳羽的,不光是外灘本身,而是正在外灘衆多藝術場館展出的一系列展覽。在這裡,幾百米的步行距離内,就有外灘美術館、久事美術館、東一美術館等多家藝術場館,包括拉斐爾的《聖塞巴斯蒂安》、馬蒂斯的《昂蒂布的景色》等在内的衆多世界“頂流”名畫真迹,更是不約而同地“組團”在外灘展出。

包括吳羽在内,近年來,外灘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全球藝術愛好者前來打卡。這個昔日的“東方華爾街”,如今散發出濃郁的藝術氣質,并憑借這種全新氣象正華麗轉身為上海又一個人文藝術新高地。
藝術場館和藝術佳作在外灘彙流的“巧合”背後,也盡顯上海城市軟實力提升的“必然”。
名畫真迹頻頻“做客”外灘,去外灘看展,成為喜歡上海的“新理由”
吳羽的第一站,是位于中山東一路1号的東一美術館(Bund One Art Museum)。
這座建于1916年的大樓的二層,正在展出“從莫奈、博納爾到馬蒂斯——法國現代藝術大展”。展覽上,莫奈、高更、博納爾、馬蒂斯、畢加索等29位法國藝術大咖同屏出現,80件頂級真迹首次在上海亮相。
不久之前,吳羽和她的朋友還來過東一美術館看了“莫奈與印象派大師展”。在長達近五個月的展期裡,觀衆可以在外灘近距離欣賞到莫奈20幅傑作,包括《聖拉紮爾火車站》《雪中列車》《睡蓮》《日本橋》等精品。
展覽人氣火爆。外地網友“糖小佳”特地趕到上海看這個展覽,中午12點拿到的号碼牌已經是503号。由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須限制人流,她被告知還需要等200号才能觀展。熱播劇《三十而已》中顧佳的扮演者童瑤也“穿越”到了展覽現場,重制劇中莫奈作品《睡蓮》的相關“名場面”。
去年9月,世界美術史上的“頂流”名畫、印象主義繪畫開山之作的莫奈《日出·印象》也在這裡展出。許多觀衆不止一次地走進展廳“二刷”,甚至“三刷”。
家在法國南部的馬丁,在上海工作多年。這是他與《日出·印象》的第二次見面。幾年前,馬丁在巴黎出差時,曾專門去巴黎的瑪摩丹莫奈博物館去看《日出·印象》。
和莫奈數量頗多的《睡蓮》相比,《日出·印象》僅此一件,也更顯珍貴。收藏此畫的法國瑪摩丹莫奈博物館很少出借這件“鎮館之寶”。人們如果要看這幅名作,就要和馬丁一樣專程前往瑪摩丹莫奈博物館。但它漂洋過海來到了上海,來到了外灘。這是這幅畫作問世近150年來第一次來到中國。
世界名畫真迹頻頻青睐外灘,并非個别美術館的“定位”。東一美術館展出《日出·印象》的同期,相距不遠的久事美術館,也正展出另一幅世界“頂流”名畫真迹——愛德華·蒙克的《呐喊》。兩個大展一前一後入駐外灘,掀起了一股外灘觀展的熱潮。
和久事美術館幾步之遙的外灘18号久事藝術空間内,如今正在展出西班牙國寶級藝術家奧田·聖·米格爾藝術展。幾個月前,《安藤忠雄:挑戰》展也在外灘沿線的上海複星藝術中心向公衆開放。安藤忠雄設計的經典作品“水之教堂”,被“搬”到了上海。
“不出國門,在外灘就能經常看到難得一見的世界級大師名作真迹,這是上海帶給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吳羽告訴記者。
到外灘看展,也是在上海的“異鄉客”馬丁喜歡上海的一個全新理由。“我喜歡外灘,尤其喜歡去外灘看展覽。在短短800米不到的距離,就能到幾個美術館看多幅名作真迹。這幾乎不可思議,但在上海外灘實作了。”
集中在外灘核心區域的美術館群落已經形成
外灘全長1.5公裡,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上海辟為商埠以後,外灘成為全國乃至遠東的金融中心,“遠東華爾街”美譽始終伴随。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在人們的印象中,外灘往往與商業、金融、時尚等詞彙聯系在一起,但很少與藝術聯系在一起。如今,仿佛一夜之間,去外灘看展的風潮悄然來襲。這背後,是不少機構和人員的努力。
整個外灘核心區域,因為有52幢風格各異的大樓,也讓外灘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群”。其中,有16幢優秀曆史建築如今由久事集團負責管理,總建築面積約13.8萬平方米。如何深層次“喚醒”外灘人文,讓曆史建築為大衆所用?近年來,久事集團啟動了城市更新的探索。
2018年9月30日,位于中山東一路27号的上海久事美術館主展館率先開館,所在大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上海外灘建築群怡和洋行大樓。
久事美術館展覽現場
緊接着,2019年3月,位于中山東一路18号的外灘18号久事藝術空間揭幕。它所在的大樓為優秀曆史建築——麥加利銀行大樓。
同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位于中山東一路1号的久事國際藝術中心正式開放,迎來首展“世世太平——齊白石精品大展”。大樓為被稱為“外灘第一樓”的亞細亞大樓。莫奈《日出·印象》特展的展出場館東一美術館就位于久事國際藝術中心内。除了專業美術館外,這幢大樓還計劃引入國際知名的藝術機構、拍賣行等業态。
東一美術館内景
今年10月中旬,修繕一新的外灘美術館也盛裝“歸來”。外灘美術館坐落于外灘源片區,前身是建成于1932年的亞洲文會大樓,曾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之一——上海博物院。
外灘美術館從業人員告訴記者,此次美術館改造,在充分尊重和儲存曆史建築的基礎上,以大量鏡面、圓弧及金屬元素重新設計美術館的公共區域,讓空間打開,創造更多流動性。
外灘美術館外景、内景
“去外灘看展覽成為滬上新風尚。外灘也在事實上成了繼徐彙濱江之後又一個集中性的城市‘藝術長廊’。”業内人士蕭芳由衷感喟。
和徐彙濱江集中性的美術館群落類似,包括外灘源的外灘美術館、中山東一路1号的東一美術館、中山東一路18号的久事藝術空間、中山東一路27号的久事美術館在内,再加上位于北京東路230号的久事藝術沙龍,一個集中在外灘核心區域的美術館群落已經形成。
值得玩味的是,外灘美術館群落的藝術場館,其“前身”絕大部分都是昔日的洋行、金融大廈。從商業大廈到藝術殿堂,從被保護的曆史建築到更敞開胸懷的美術場館,外灘的人文底蘊也被進一步打開。
“在外灘看展,這種體驗是獨一無二的。我看到的,不僅僅是《日出·印象》,而是在外灘看到了《日出·印象》。這種疊加的體驗,是别的藝術場館所不具備的。”經常從杭州來上海看展的觀衆陳明說。
值得一提的是,站在外灘18号久事藝術空間臨黃浦江的窗戶,還能看到對岸陸家嘴的新晉網紅美術館——浦東美術館。那裡,正在展出英國泰特美術館的鎮館之寶。
喜歡看展的馬丁甚至把外灘對标法國塞納河畔。“奧賽博物館與盧浮宮隔着塞納河相望,相對集中的區域就可以看到無數的世界藝術珍品。如今在外灘,也有了類似的感覺。希望未來在外灘能看到越來越多的藝術珍品。”
外灘成“藝術高地”,是上海城市軟實力的展現
《印象·日出》和《呐喊》同期在外灘展出
頂級名畫高頻次“做客”外灘,和上海這座城市的吸引力以及外灘的地标意義有關。
“呐喊與回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外方聯合策展人莫滕·宗達格說:“我們喜歡外灘,因為外灘代表了上海。”
作為上海的标志性地标,外灘是上海中西文化交融的“活化石”。“在這裡辦國際性展覽,契合度不言而喻。”上海天協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定偉告訴記者。
2014年,天協文化曾在上海的K11舉辦過一場莫奈展。展覽人氣火爆,但法方瑪摩丹莫奈博物館館長抵滬到達現場時“頗為不滿”,認為商場的環境不夠比對國寶級藝術品展出的高雅氛圍。
2020年“莫奈《日出·印象》”與2021年“莫奈與印象派大師”展,選址在外灘百年建築裡,得到了瑪摩丹莫奈博物館的認可。“國外對将古典建築改造成為博物館或美術館非常認可,因為藝術本來就是曆史的傳承,在曆史建築内辦展覽他們認為非常合适。”謝定偉說。
莫奈與印象派大師展開箱現場
法方認可的,不僅僅是外灘的地理環境,更關鍵的是美術館的展陳條件。東一美術館的展廳具備國際标準的文物展示所需的恒溫恒濕條件,讓展出的文化瑰寶在展期内安全無恙。“東一美術館的改造獲得了國際美術館設施認證體系——全球風險評估GRASP的認證。”謝定偉說,“無論溫度、濕度,還是安保條件,展廳都必須達到國際通行的标準。尤其是《日出·印象》這種級别的展品,館方有更嚴格的要求。”
在謝定偉看來,外灘曆史建築、美術館的改造與設施認證,做好這三件事,基本上就一路“綠燈”。
而一幅幅名畫真迹遠渡重洋來展出,背後也需要一個城市完善的展陳體系保障。
“從莫奈、博納爾到馬蒂斯——法國現代藝術大展”的80件展出作品量身定制了安全保護木箱,經曆重重安檢及防疫查驗等手續,全程在文物展品搬運人員的協力下,由專業運輸公司押運,順利抵達外灘。海關人員開箱查驗後,再由油畫修複師現場檢查每件畫作的儲存狀态,填寫狀态報告。
開箱查驗畫作
確定畫作萬無一失後,從業人員再小心翼翼挂到牆上
針對觀衆的觀展體驗感受,這些“年輕”的美術館也在進一步改進和提升。
修繕歸來的外灘美術館,一樓和六樓的公共空間改造最為明顯,用交錯的曲線代替了原來偏極簡的直線形動線,讓觀衆的體驗更為豐富。美術館首次開放了屋頂露台,作為咖啡館的全新空間,給市民帶來全新的觀看外灘的角度。
随着洛克·外灘源片區的改造基本完成,觀衆今後還可以從連接配接圓明園路的小巷,到達外灘美術館另一側的廣場入口。“美術館的動線改變後,也為項目策劃打開了更多角度,增加了使用場館内外空間的更多可能性,觀衆們也會在這裡有更豐富的藝術體驗。”外灘美術館從業人員告訴記者。
“越來越多的外灘藝術展館在建設上對标國際,符合展出世界頂級藝術品的條件。外灘美術館群落及其層出不窮的大展,通過其國際化的視野、專業化的定位、學術化的展覽、公共化的藝術教育,成為上海的當代城市文化名片,也成為全民終身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胡建君認為,名畫佳作紛紛青睐外灘作為展出碼頭,這是上海城市軟實力的展現,也将進一步提升城市軟實力,讓上海變得更具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
“讓廣大市民走進外灘優秀曆史建築,在藝術欣賞中閱讀建築、感悟曆史,為外灘注入新的人文活力。外灘的曆史建築也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象征,在這些建築中久事美術館通過海内外優秀文化藝術精品的展覽展示,推動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鑒,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彰顯了城市軟實力。”久事美術館群落相關負責人說。
專家觀點:一頭聯系着豐富的曆史與生活,一頭指向光明的未來
胡建君(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希臘詩人歐裡庇得斯說,出生在一座著名的城市,是一個人幸福的首要條件。上海就是這樣一座城市,面向大海,春暖花開。而外灘這個中西文化融彙的地标,既傳統又當代,既低調又奢華,更是彰顯上海時代風采的精神地标。
外灘藝術場館不隻是藝術品的盛放容器,更是呈現藝術創作并向公衆闡述審美觀念的場所。這些影響甚廣的大展,本身就是當代藝術史延伸與書寫的一種方式。
推動這一文化現象的可能因素,除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城市地标外,微信、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的推送,包括其中網紅打卡等行為功不可沒。除經典展覽之外,其他一些引人注目的藝術活動也多選在外灘舉辦,如蔡國強漂過外灘的“九級浪”,以及最近讨論熱度頗高的藝術家楊烨炘将金米粒扔進上海各個角落,也以外灘為主要表現地點。還有各種藝術節(如近期的後浪藝術節)、時尚活動(如國潮品牌集聚外灘的現象、時裝周等)、以及影響甚大的外灘燈光秀、各種品牌活動等。這些都包含了藝術家以多元身份對大衆媒體和流行文化進行的多元判斷與思考,促進公衆對全球當代藝術的關注、了解與參與,并将國際的目光引向外灘,使美術館集結的外灘場域成為多元開放、自由互動的藝術文化社群。
在城市從傳統發展模式向以文化藝術為核心的新發展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城市文化日益顯現出成為國際大都市發展全新引擎的重要趨勢。未來的上海,必然是在一定區域内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中心城市,立足曆史文化資源,彰顯海派文化特質,相容并蓄,開放交融。正是無數熱愛文化精神食糧的市民,讓那些高度聚集的都市藝術展群,成為傳播城市文化和展現都市活力的重要視窗。無論是藝術家、策展人還是廣大觀衆,紛紛傾注自己的理想與熱忱,在這些充滿夢想與榮光的展館中所進行的宏大叙事,是以有了堅實而開闊的思想與情感的注腳,一頭聯系着豐富的曆史與生活,一頭指向光明的未來。
欄目主編:李君娜 文字編輯:李君娜 題圖來源:受訪機關提供 圖檔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李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