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禁果效應》:越克制,越無用

作者:精讀君
心理學《禁果效應》:越克制,越無用

1

巴蒙蒂埃是法國著名的農學家。當年他在德國做俘虜時,曾吃過馬鈴薯。被釋放後,他帶着馬鈴薯回到法國。

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無法說服人們栽種馬鈴薯。是以,馬鈴薯在法國有很長一段時間,得不到發展。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牧師把馬鈴薯稱為“魔鬼的蘋果”,醫生認為馬鈴薯有害身體健康,農學家則認為馬鈴薯會使土壤枯竭。

于是巴蒙蒂埃決定采取一個計策。

1787年,巴蒙蒂埃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法國國王。他讓國王準許他,在一塊以貧瘠著稱的土地上種植馬鈴薯;同時要求國王,派遣全副武裝的士兵在田野裡,白天守衛,但到晚上一定要撤兵。

人們發現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心想:那塊土地上,到底種了什麼東西,為什麼要派重兵把守呢?

這種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人們有所行動:人們開始在晚上,偷偷地把馬鈴薯挖去,種到自己的菜園裡。

而這正是巴蒙蒂埃所企求的。

心理學《禁果效應》:越克制,越無用

2

從上述故事中,我們能得到什麼啟示?

1、多一點遮掩,多一點神秘。

巴蒙蒂埃越是故意遮掩,群眾就越是對馬鈴薯感興趣。

這就是禁果效應,即一些事物因為被禁止,反而更加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使更多人參與或者關注。

禁果是在《聖經》中伊甸園“知善惡樹”上結的果實。上帝對亞當及夏娃說,園中樹上的果子都可以吃,隻有“知善惡樹”上的果實“不可吃、也不可摸”。

後來夏娃受蛇的引誘,不顧上帝的吩咐進食了禁果,又把果子給了亞當,他也吃了。于是,上帝便把他們趕出伊甸園。

這種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現象,就是“禁果效應”。

具體說來,禁果效應跟兩種心理有關,一種是好奇心理,一種是逆反心理。

人們傾向于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産生好奇,而逆反則基于人們掙脫束縛、追求自由的天性。

越是不得而知的東西,越能勾起人們的興趣。

心理學《禁果效應》:越克制,越無用

2、避免禁果效應的負面影響。

禁果效應,在生活中很普遍,但很多人仍然會掉入陷阱之中。

比如說,古希臘神話故事中,有位叫潘多拉的姑娘,從萬神之神宙斯那裡,得到一個神秘的小匣子。宙斯嚴令禁止她打開,這反而激發了姑娘的獵奇和冒險心理。

這種急欲探求盒子秘密的心理,使她終于将它打開,于是災禍由此飛出,充滿人間。

俗語中說的“好奇害死貓”,概括的就是類似的現象。

說到底,有些時候,越是克制,越是無用。

規避禁果效應的負面作用,從根本上來說,是要學會政策性暫停并反思。

獵奇和逆反,是人性中的本能,有利有弊。順從這種本能去思考和行動,并不費力,既有可能有非期然後果的意外驚喜,也有相當機率掉入陷阱。

是以,我們要注意思考:是禁止、逆反、獵奇造成的吸引力,還是資訊、事情本身富有價值?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注意運用批判性思維,提高自己的資訊甄别能力,避免上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