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中國曆史悠久,幅員遼闊,人口衆多,地大物博,是以各地氣候、物産、風俗習慣都存在着差異,進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從飲食者、地域、時令三個角度來差別中國飲食文化的類型,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一道菜就是一個地方文化的展現,一道菜便能诠釋一個地方文化的内涵。豫菜雖然不在“八大菜系”之中,但是作為中原烹饪文明的代表,因地處中原腹地,一直秉承着中國烹饪的基本傳統:中與和。“中”是指豫菜豫菜口味居中,不若蘇菜偏甜、不若魯菜偏鹹、不若湘菜偏辣、不若川菜偏酸,而于甜鹹酸辣之間求其中、求其平、求其淡。“和”是指和衆家之長,兼具南北特色。集甜鹹酸辣為一鼎而求一味,而求一和。

而豫菜中的名菜就屬“糖醋軟熘魚”,又稱“鯉魚焙面”。這道菜的出名其一在鯉魚,金色鯉魚,是曆代珍品“黃河大鯉魚”,是河南省鄭州市特産,全國農産品地理标志,具有悠久曆史,《詩經》有雲“豈其食魚,必河之鯉”,宋代曾有“不惜百金持于歸”之語,一向為珍貴的食材。
黃河鯉魚顔值很高,體體态優美,魚身側扁而腹圓,頭背間呈緩緩上升的弧形,體側鱗片金黃色,臀尾柄下葉呈橙紅色,胸腹鳍呈桔紅色,整體是淺金黃色的,就像一把漂亮的金梭,色彩漂亮、體态流暢跟觀賞魚類金龍魚相比也毫不遜色。
其實鯉魚的品種很多,為什麼黃河鯉魚就能聲名遠播,在過去能成為清朝的貢品,現成為接待海内外賓客的美食,并且名列中國四大淡水魚之首呢?
相比其他普通鯉魚,黃河鯉魚肉質細膩,無泥腥味,富含較高的蛋白質和較低的脂肪含量,并且含有人體必需的大量微量元素,這是因為黃河水流湍急、水流偏寒涼,在這樣的野生環境中因為還要到處覓食,使得黃河鯉魚肉質“鮮白緊嫩”,并且生長速度緩慢,需要好幾年才能長成。池塘裡因為底部的淤泥使普通的鯉魚有泥腥味,而黃河裡的底部是沙石是以魚不會有泥腥味,黃河裡的鯉魚吃河裡的沙土和大量的野生雜草不僅能有助于魚的消化,并且泥沙裡含有大量微量元素,這些原因都使得黃河鯉魚要比普通鯉魚味道更加鮮美。新鮮打撈上來的黃河大鯉魚,在豫菜師傅的手下稍做處理,動作迅速的去除魚内髒及鱗片,在魚身外面裹蛋白粉芡,用武火,熱鍋涼油,操作迅速,魚身炸至金黃,然後用上好的藕粉加冰糖,做成糖醋汁。趁熱加上一勺熱油,澆在炸好的魚身上,最後撒輔以蔥姜蒜香菜等等 ,成品後色澤紅亮、肉質細嫩,口感軟糯、唇齒留香、肉質筋軟、鮮鹹味美。
可是黃河鯉魚好吃,僅僅是相當于其他品種的鯉魚而言。咱們國家地廣物博淡水魚海水魚有成千上萬種,比鯉魚好吃的品種比比皆是,比如被領袖寫詩誇贊的,"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肉嫩鮮美的武昌魚,還有同樣名列中國的四大名魚之一的銀魚,這種魚是沒有魚鱗的,而且也沒有刺,吃起來又省心又省力,更有“拼死”一吃的絕美河豚魚。美味的魚類不知凡幾,河南人對黃河大鯉魚的鐘愛,更多的是家鄉情懷,圖的不是口腹之欲,更多的是對它美好寓意的向往。出生于河南項城的袁世凱,發迹于北韓,聞名于京城,他晚年的時候極其講究養生,吃東西注重養生輕口味,卻對“黃河鯉魚”情有獨鐘,認為唯有黃河鯉魚兼具養生與品味,更有“一躍成龍”的吉兆,其他地方的任何魚都無法與之相比,是以最喜歡吃軟溜鯉魚焙面,“大總統”的愛好令得厚德福脫穎而出,全中國最早的餐飲連鎖店就是豫菜館厚德福。與其說是袁世凱提攜了豫菜,不如說是黃河鯉魚成就了厚德福。
自古以來,河南都屬于生源大省,萬人過獨木橋,考大學很難,要想出人頭地,需付出千萬倍的努力之外,也需要好運氣的加持。而黃河鯉魚逆流前進,奮發向上跳過龍門就會羽化成龍的美好傳說,無疑是個極好的兆頭。唐朝大詩人李白,都專門為黃河鯉魚寫了一首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是以,孩子考入好的學校要請街坊四鄰吃黃河大鯉魚。同學同僚升職也要請客吃黃河大鯉魚,意喻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
你要是有一天來到了河南,熱情的河南朋友一定會請你吃黃河大鯉魚,那是對你們之間情誼的重視,他可是對把最好的菜端給你了。你隻需要敞開肚皮痛痛快快大吃一頓就算對得起咱河南人對你的情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