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大物博,所以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从饮食者、地域、时令三个角度来区别中国饮食文化的类型,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一道菜就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体现,一道菜便能诠释一个地方文化的内涵。豫菜虽然不在“八大菜系”之中,但是作为中原烹饪文明的代表,因地处中原腹地,一直秉承着中国烹饪的基本传统:中与和。“中”是指豫菜豫菜口味居中,不若苏菜偏甜、不若鲁菜偏咸、不若湘菜偏辣、不若川菜偏酸,而于甜咸酸辣之间求其中、求其平、求其淡。“和”是指和众家之长,兼具南北特色。集甜咸酸辣为一鼎而求一味,而求一和。

而豫菜中的名菜就属“糖醋软熘鱼”,又称“鲤鱼焙面”。这道菜的出名其一在鲤鱼,金色鲤鱼,是历代珍品“黄河大鲤鱼”,是河南省郑州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具有悠久历史,《诗经》有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宋代曾有“不惜百金持于归”之语,一向为珍贵的食材。
黄河鲤鱼颜值很高,体体态优美,鱼身侧扁而腹圆,头背间呈缓缓上升的弧形,体侧鳞片金黄色,臀尾柄下叶呈橙红色,胸腹鳍呈桔红色,整体是浅金黄色的,就像一把漂亮的金梭,色彩漂亮、体态流畅跟观赏鱼类金龙鱼相比也毫不逊色。
其实鲤鱼的品种很多,为什么黄河鲤鱼就能声名远播,在过去能成为清朝的贡品,现成为接待海内外宾客的美食,并且名列中国四大淡水鱼之首呢?
相比其他普通鲤鱼,黄河鲤鱼肉质细腻,无泥腥味,富含较高的蛋白质和较低的脂肪含量,并且含有人体必需的大量微量元素,这是因为黄河水流湍急、水流偏寒凉,在这样的野生环境中因为还要到处觅食,使得黄河鲤鱼肉质“鲜白紧嫩”,并且生长速度缓慢,需要好几年才能长成。池塘里因为底部的淤泥使普通的鲤鱼有泥腥味,而黄河里的底部是沙石所以鱼不会有泥腥味,黄河里的鲤鱼吃河里的沙土和大量的野生杂草不仅能有助于鱼的消化,并且泥沙里含有大量微量元素,这些原因都使得黄河鲤鱼要比普通鲤鱼味道更加鲜美。新鲜打捞上来的黄河大鲤鱼,在豫菜师傅的手下稍做处理,动作迅速的去除鱼内脏及鳞片,在鱼身外面裹蛋白粉芡,用武火,热锅凉油,操作迅速,鱼身炸至金黄,然后用上好的藕粉加冰糖,做成糖醋汁。趁热加上一勺热油,浇在炸好的鱼身上,最后撒辅以葱姜蒜香菜等等 ,成品后色泽红亮、肉质细嫩,口感软糯、唇齿留香、肉质筋软、鲜咸味美。
可是黄河鲤鱼好吃,仅仅是相当于其他品种的鲤鱼而言。咱们国家地广物博淡水鱼海水鱼有成千上万种,比鲤鱼好吃的品种比比皆是,比如被领袖写诗夸赞的,"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肉嫩鲜美的武昌鱼,还有同样名列中国的四大名鱼之一的银鱼,这种鱼是没有鱼鳞的,而且也没有刺,吃起来又省心又省力,更有“拼死”一吃的绝美河豚鱼。美味的鱼类不知凡几,河南人对黄河大鲤鱼的钟爱,更多的是家乡情怀,图的不是口腹之欲,更多的是对它美好寓意的向往。出生于河南项城的袁世凯,发迹于朝鲜,闻名于京城,他晚年的时候极其讲究养生,吃东西注重养生轻口味,却对“黄河鲤鱼”情有独钟,认为唯有黄河鲤鱼兼具养生与品味,更有“一跃成龙”的吉兆,其他地方的任何鱼都无法与之相比,所以最喜欢吃软溜鲤鱼焙面,“大总统”的爱好令得厚德福脱颖而出,全中国最早的餐饮连锁店就是豫菜馆厚德福。与其说是袁世凯提携了豫菜,不如说是黄河鲤鱼成就了厚德福。
自古以来,河南都属于生源大省,万人过独木桥,考大学很难,要想出人头地,需付出千万倍的努力之外,也需要好运气的加持。而黄河鲤鱼逆流前进,奋发向上跳过龙门就会羽化成龙的美好传说,无疑是个极好的兆头。唐朝大诗人李白,都专门为黄河鲤鱼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所以,孩子考入好的学校要请街坊四邻吃黄河大鲤鱼。同学同事升职也要请客吃黄河大鲤鱼,意喻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
你要是有一天来到了河南,热情的河南朋友一定会请你吃黄河大鲤鱼,那是对你们之间情谊的重视,他可是对把最好的菜端给你了。你只需要敞开肚皮痛痛快快大吃一顿就算对得起咱河南人对你的情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