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毛玠版《隆中對》談戰略制訂

談到曆史上的戰略規劃,大多數人首選的就是東漢末年諸葛亮的《隆中對》。從事實上來看,《隆中對》雖然對時局分析精準,論證清晰,但是依然是個無法完全實施的戰略規劃。先不論如何在那個冷兵器時代“跨有荊益”,實作兩線的高效軍事協同,就隻說“外結孫權”這個北伐的前提都不那麼牢靠(雙方在荊州問題上有着不可調和的利益沖突)。如果我們放開視野,看看當時其他智謀之士的規劃,會發現曹魏陣營中毛玠版的“隆中對”,規劃的更合理,執行的也最徹底。

毛玠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與代理兖州牧的曹操有過一番談話,據《三國志》記載,談話内容大概如下:

“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荒業,饑馑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今袁紹,劉表,雖士群眾強,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夫兵義者勝,守衛以财,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業可成也。”

這段談話奠定了一定時間内曹操政治,經濟,軍事戰略的基礎,為曹操迎獻帝、敗袁紹、征烏桓、平定北方指明了方向,可以說是一份頂級的戰略規劃。在談話中,毛玠明确的指出此時天下大亂,人心浮動,需要一位雄才大略之人來收拾局面,袁紹、劉表之類的軍閥看似強大,但是沒有長遠規劃,難成大業。成大業的根本是要占領道德高地,要有實力,名實相符則大業可成。後來曹操也正是執行了這個戰略,迎獻帝至許,對内恢複經濟,穩定局面,對外逐漸剪滅軍閥,蕩平北方。

毛玠對論對今天的企業制訂戰略規劃也有着極強的指導價值。

首先是正義性的問題。一個企業的成功,對内要能凝聚人心,提升組織能力,形成強大的内部動員能力,對外要能開疆拓土,提升産品品質(服務水準),建構強大的商業競争力和壁壘。想要對内凝聚人心,提升組織能力,那麼就必須在組織建設之初就給這個組織找到一個宏大目标和正義的理由,由此建構自己的企業文化,并通過這樣的文化不斷強化自身建設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是以建構自身的文化,往往是勾畫戰略的基礎,至少你勾畫的戰略藍圖要符合你的文化氣質。現在很多企業都慢慢的了解了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卻還是不清楚文化形成的機理,就隻是在學習其他公司,往往會有邯鄲學步的感覺。至于如何建構文化,這個我們改篇再談。

其次是實力。市場競争如果去除運氣的成分,很多時候就是持續實力的比拼。你要有一定的資本,有足夠的經濟實力。關注自己的營收平衡,即使在快速擴張的時候也要充分的規劃自己的營收模型(擴張時可以沒利潤,但是不能沒有盈利能力)。在研發、供應鍊、服務效率/水準等方面加大投入,提升自己的競争次元,避免與競争對手進行無差别同質化競争。留出一部分現金儲備以應對局面的突然惡化,永遠與資本市場保持溝通,提前至少6個月啟動融資。這些都是提升和保持自身實力的具體方案。

最後是上司人。說到這點其實有點不那麼樂觀,因為對于戰略的判斷、采用和執行都是上司人決定的,他的格局大、目光長遠,可能就有好結果,他的格局小、目光短淺,這個戰略就是一張廢紙和一堆廢話。與毛玠相類似的戰略規劃,沮授也提出過,兩個人不約而同的都提出要迎天子以讨不臣,遺憾的是曹操真的去執行了,而袁紹隻聽進去了那些溢美之詞,至于迎奉天子,恢複社稷的話,卻沒有記在心上。

曆史從未重演,隻是雷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