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是沮授,也不是毛玠,而是管仲管仲才是“始作俑者”賈诩——“奉國家以征天下”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沮授——挾天子而令諸侯

作者:小凡讀史

諸葛亮在《隆中對》分析天下大勢時候,對劉備說:“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争鋒”。《隆中對》是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和劉備的對話,而曹操是在公元196年迎漢獻帝,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是沮授,也不是毛玠,而是管仲管仲才是“始作俑者”賈诩——“奉國家以征天下”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沮授——挾天子而令諸侯

那麼是誰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呢?有人會說是毛玠,也有人說是沮授,還有人說是賈诩。其實都不是,我們按照時間順序來排列一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曆史發展程序。

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是沮授,也不是毛玠,而是管仲管仲才是“始作俑者”賈诩——“奉國家以征天下”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沮授——挾天子而令諸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管仲才是“始作俑者”</h1>

據《左傳》載,公元前656年,齊桓公帥師伐楚,當時楚成王就派人去問:“君在北海,寡人在南海,風馬牛不相及,為何讨伐我們呢?”管仲回答說:“當年召公奭對我先君大公(姜太公)曰:五侯九伯(音霸),女(汝)實征之,以夾(音挾)輔周室。”

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是沮授,也不是毛玠,而是管仲管仲才是“始作俑者”賈诩——“奉國家以征天下”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沮授——挾天子而令諸侯

管仲的回答其實就是在扯皮,他的意思是說當年周滅商之後,齊國的先祖姜太公被封在齊地,和周公地位一般的召公曾經對姜子牙說:“所有分封的五侯九霸,如果不服從管理,你們都可以征讨,以此來挾輔周天子。”這才是真正“挾天子”的由來,秦以後改稱皇帝,是以“挾天子”是從這兒來的。

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是沮授,也不是毛玠,而是管仲管仲才是“始作俑者”賈诩——“奉國家以征天下”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沮授——挾天子而令諸侯

齊國為啥要讨伐楚國呢?管仲為何又非得找出這麼不靠譜的理由呢?一切都是為了争霸!我們都知道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九合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當時的周天子已經沒落,齊桓公、晉文公等霸主,憑借強大實力開始輪番稱霸,還得打着“挾輔”周天子的名義,實在是為後世開了一個不好的頭。

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是沮授,也不是毛玠,而是管仲管仲才是“始作俑者”賈诩——“奉國家以征天下”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沮授——挾天子而令諸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賈诩——“奉國家以征天下”</h1>

其實三國正史中最早出現的說法是“毒士”賈诩向涼州軍後期首領李傕提出的“奉國家以征天下”。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殺,其部将李傕等人便遣使詣長安求赦。當時掌權的司徒王允為人剛直,沒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懼,不知所為,準備各自解散,逃回歸鄉裡。

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是沮授,也不是毛玠,而是管仲管仲才是“始作俑者”賈诩——“奉國家以征天下”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沮授——挾天子而令諸侯

賈诩當時因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在李傕軍中任職,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們,對李傕等人說:“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衆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衆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

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是沮授,也不是毛玠,而是管仲管仲才是“始作俑者”賈诩——“奉國家以征天下”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沮授——挾天子而令諸侯

此計為李傕等人采納,于是李傕等以替董卓報仇為名,聯絡西涼軍諸将,率軍晝夜兼程,奔襲長安,後擊敗呂布,殺死王允,挾持了漢獻帝,控制了東漢政府。董卓死後,漢獻帝剛喘了口氣,又重新落入西涼軍閥控制之下,是以當時關東士人才會想起迎接漢獻帝東歸。

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是沮授,也不是毛玠,而是管仲管仲才是“始作俑者”賈诩——“奉國家以征天下”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沮授——挾天子而令諸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h1>

毛玠年輕時為縣吏,以清廉公正著稱。他本想到荊州躲避戰亂,尚未到達,聽說劉表政令不嚴明,于是改往魯陽縣。曹操入主兖州,征召他為治中從事。毛玠對曹操說:“現今國家分裂,君主流離,群眾失業,饑餓流亡,公家沒有能維持一年的儲備,百姓沒有安定的心思,這種狀況是難于持久的。”

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是沮授,也不是毛玠,而是管仲管仲才是“始作俑者”賈诩——“奉國家以征天下”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沮授——挾天子而令諸侯

“袁紹、劉表雖然兵群眾多,力量強盛,卻都沒有長遠的考慮,沒有樹立基礎、建設根本的人。用兵之事,合乎正義的才能取勝,保守權位需要财力,是以,應當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曹操鄭重地采納了他的意見,轉任他為幕府功曹。

曹操入主兖州是公元192年,是以曹操征召毛玠必然是在192年之後的事情,毛玠可以說是為曹操規劃了長遠大計。一方面“奉天子以令不臣”,另一方面“修耕植,蓄軍資”,這兩條是曹操能夠在亂世中崛起的基礎。

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是沮授,也不是毛玠,而是管仲管仲才是“始作俑者”賈诩——“奉國家以征天下”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沮授——挾天子而令諸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沮授——挾天子而令諸侯</h1>

興平二年(195年),漢獻帝輾轉流亡到河東等地,沮授進谏建議袁紹迎獻帝,遷都至邺城,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讨不庭;袁紹聽後打算聽從沮授的建議,但淳于瓊等人認為要複興漢室太難,而且迎立漢帝會削弱自己的權力,勸袁紹不要用此計策,袁紹于是放棄。第二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縣,袁紹大為後悔。

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是沮授,也不是毛玠,而是管仲管仲才是“始作俑者”賈诩——“奉國家以征天下”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沮授——挾天子而令諸侯

沮授是一個很有遠見卓識之人,著名曆史學家何茲全曾經評價說“沮授、荀彧和諸葛亮一樣,都是三國時期第一流的智慧人物”,而為《資治通鑒》作注的宋元之際的大學問家胡三省評價說“使紹能用授言,曹其殆乎!”如果袁紹能夠采納沮授的建議,天下争奪就沒有曹操什麼事了。

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是沮授,也不是毛玠,而是管仲管仲才是“始作俑者”賈诩——“奉國家以征天下”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沮授——挾天子而令諸侯

不管是賈诩、毛玠還是沮授,盡管他們對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說法不同,但意思都是控制皇帝,占據政治大義,以此來征伐其他諸侯,平定天下。而且,他們提出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并非原創,都是來自于管仲。管仲有“華夏第一相”之稱,自然是天下士人的楷模,向諸葛亮就“自比于管仲樂毅”,他們知道管仲曾經以“挾輔周室”的理由伐楚就不奇怪了。

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是沮授,也不是毛玠,而是管仲管仲才是“始作俑者”賈诩——“奉國家以征天下”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沮授——挾天子而令諸侯

其實,在天下大亂,漢獻帝颠沛流離的情形之下,很多陣營的有識之士都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想法,隻不過毛玠、沮授等人的觀點被明确記載了下來。有想法很重要,但落實到位更重要,隻有曹操真正的把漢獻帝迎接到了許昌,是以曹操更勝一籌!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呂思勉《三國史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