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忘情
天目山位于浙江西北部,東西長約130公裡,南北寬約30餘公裡,距離臨安縣城約30餘公裡,物産豐富,頗為富足。1944年秋,我軍着眼于在即将到來的戰略反攻能更好地配合盟軍作戰,訓示粟裕率部渡長江南下,經略天目山,過錢塘江打通與浙東的戰略聯系。
1945年2月5日,蘇浙軍區在長興溫塘村舉行成立大會,粟裕任軍區司令員,統一指揮蘇南、浙江部隊,并将新四軍6師16旅整編為第1縱隊,浙東遊擊隊整編為第2縱隊,随粟裕渡江南來的第1師第3旅為第3縱隊,後續跟進的第1師第1旅為第4縱隊。每個縱隊下轄3個相當于團的支隊。随後,1縱挺進敵後莫幹山地區,控制了武康、德清兩城;3縱進至廣德、泗安以南地區;2縱鞏固四明山地區的同時,逐漸向西發展,策應主力南進作戰。

新四軍向敵後挺進,不僅令日僞大為惶恐,也讓蔣軍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如坐針氈。他令麾下的第28軍、“忠義救國軍”出動5個團的兵力,由孝豐西北率先向我3縱隊7支隊發起進攻,妄圖切斷我南進部隊後路。
7支隊系由新四軍1師3旅7團改編而來。這支部隊曆來是粟裕手中的一柄鋼刀,戰鬥力很強。他們在8支隊2營的配合下,從2月14日起,先以堅守防禦擋住了優勢之敵整整4天的輪番進攻,繼而一舉反擊,不僅打垮了對手,而且順勢解放了孝豐縣城,控制了天目山北部地區,取得了第一次反頑戰役的全勝。
顧祝同
吃了虧的顧祝同自然不肯善罷甘休,他調集第52師、第62師、第192師及“忠義救國軍”第1縱隊,保安第4縱隊等部共計12個團,分左、中、右三路撲向孝豐。當時,粟裕手頭能集中起來應對敵方進攻的部隊,隻有6個支隊。從3月3日起,我第3支隊就在西圩市陣地上承受頑軍4個團的進攻壓力。而配合3支隊守孝豐的我獨立2團,則要在巴山、四明山、太陽山、青明山一線迎戰敵192師和62師。
這兩支部隊硬生生在陣地上堅守了5天。在彈藥行将用盡時,他們靠着從敵軍屍體上搜集,以及派小部隊夜襲所擷取的彈藥繼續堅持。打到3月9日時,第3支隊抽出3個連的兵力增援獨立2團,竟一舉擊潰了敵62師1個團。
第3支隊和獨立5團的浴血奮戰,不僅極大打擊了頑軍的銳氣,更為重要的是,為粟裕調集第1縱隊、第3縱隊主力對來犯之敵實施反擊赢得了時間。從3月27日起,粟裕的反擊自西向東,猶如波浪般一環接一環,不僅全部占領了天目山地區,而且還解放了臨安縣城。其中,決定性意義的當屬黃泥沖之戰。
黃泥沖位于孝豐縣城西南部,四周皆崇山峻嶺,一條大路由西向東,沿着山谷穿行。如果我軍攻占此處,就切斷了頑軍由報福壇向安徽撤逃的退路。時任第3縱隊司令員的陶勇親率7支隊3營趁夜奔襲至此,與敵第52師4個營兵力狹路相逢。陶勇當即令3營營長陳桂昌率7連、9連從側面攔腰截斷敵軍行軍隊列,令3營教導員徐馨伯率8連搶占842高地,攔住敵軍去路,為後續部隊趕到戰場争取時間。
842高地是個近乎馬蹄形的山頭,西高東低。長途奔襲了大半夜,已經極度疲憊的8連從東向西實施仰攻,不少人竟累得一時癱倒在地。當守在842高地山頂的敵52師瘋狂開火時,8連指戰員們一時抵擋不住,隻得退回了進攻出發陣地。教導員徐馨伯和副教導員劉述清、8連連長劉興立即開了個短暫的碰頭會,覺得可以利用首攻失利給予敵人我攻擊力不強的錯誤印象,将計就計,改強攻為智取。
不久,8連重整旗鼓,再次向842高地發起進攻,而且隊形拉得很散,走走停停,形似強弩之末。山頭之敵不知是計,一窩蜂地沖下來反擊。8連指戰員撒腿就跑,将反擊之敵誘至山下,與7連、9連一塊打了個漂亮的三面反擊。不僅全殲反擊之敵,而且趁勢奪占了842高地。
這個戰場制高點的失手,引發了敵軍恐慌。敵人集中1個加強營的兵力,在炮火支援下兵分四路反撲842高地。8連的勇士們堅守陣地,寸步不讓,山坡上的屍體堆了一層又一層,鮮血将土地都染紅了。待我後續部隊趕到,最終将4個營的敵軍悉數包了餃子時,8連僅剩下了18位指戰員,其中隻有7人沒有挂花。
天目山第二次反頑戰役的勝利驚動了蔣氏。他将湘軍宿将,我軍的老冤家李覺從福建調往浙西前線,充任前敵總指揮,指揮14個師的兵力,分三路對粟裕所部發起第三次進攻。李覺汲取前兩次失敗教訓,步步為營,齊頭緩進,使我難以對其分割包圍。
敵變我變。5月29日晚,粟裕指揮令第1、第7、第10支隊朝新登方向運動,連續突破敵79師大嶺、永昌、松溪、方家井一線防禦陣地,于6月1日進抵新登城下,并于次日上午攻克該城,擊破敵突擊總隊6000餘人的增援與敵79師先後8次反撲,殲敵2000餘人。但我軍也傷亡不小,第1支隊支隊長劉别生壯烈犧牲。
新登失守,反撲失利,給予頑軍士氣以沉重打擊。但就在我軍士氣高漲之際,粟裕卻審時度勢,認為久戰疲憊的我軍2萬人馬,是不可能長期與擁兵近20萬的第三戰區長期相持的。他經慎重考慮并呈報華中局準許後,決定放棄天目山,令部隊集中于孝豐以北地區,掩護後方機關分赴蘇南、皖南和浙西敵後抗日根據地。
按理說,如此重大的戰略撤退行動,實施過程中當嚴加保密才對。但粟裕卻琢磨着如何虛虛實實,讓敵真假難辨方能順利擺脫敵必然要發起的戰略追擊。而且在可能的情況下,最好是以堅決的戰術進攻掩護戰略撤退方為上策。于是,他令部隊主動撤出臨安、新登的同時,要求部隊沿途到處亂扔破衣爛帽和爛草帽,還讓第1支隊擡着劉别生烈士的棺材招搖過市,并出動後勤人員四處購糧,逢人便說新四軍給養困難。
一時間,各路頑軍“捷報”如雪片般飛向第三戰區司令部,以及李覺的第25集團軍司令部。李覺頭腦倒還算清楚,一個勁地告誡部下“不要受騙上當,叢林深谷,易遭埋伏,務必綿密搜尋殲敵”、“各部應即固守陣地,作周到準備後,再作進剿”。但是,顧祝同卻于6月9日電令李覺:“迅以有力兵團,先行肅清天目山,築碉以固守之。主力組成左右進剿兵團,分由臨安、甯國兩地向孝豐分進合擊,務期一舉取孝豐,求匪主力而殲滅之”。
李覺無奈,隻得糾集第三戰區一半的精銳主力,共計12個師、42個團,共6.6萬人馬,于6月19日對我蘇浙軍區發起進攻。當時,各路頑軍為争搶頭功,紛紛謊報軍情。頑軍第33旅明明還未到達孝豐,就報稱已奪占該地。敵第52師信以為真,派出1個偵察排長前去孝豐聯系,結果被我軍遊動在城郊的偵察兵俘獲,連人帶信送到了粟裕那裡。
粟裕親自審俘,獲悉敵52師一改此前的步步為營,正長驅直入朝孝豐冒進,便當即集中第2、第3、第7、第9、第10等6個支隊,對敵52師發起了迅猛有力的反擊,将這個積極參與皖南事變,手上沾滿新四軍将士鮮血的部隊基本殲滅,捎帶着還将謊報軍情的第33旅先頭部隊1個營也“笑納”了。
這一仗,讓新四軍将士此前因不解粟裕苦心而郁結的怨氣一掃而空。但粟裕卻并不滿足于這一戰果,他留下1個支隊打掃戰場,清剿殘餘頑軍,同時監視緊随第52師身後的“忠義救國軍”支向,其餘5個支隊立即揮戈東向,合圍了敵第79師和第1突擊總隊1.2萬人馬。
在這個戰場上,敵我兵力大體為1比1。這一大股敵人白天将防禦範圍伸展為縱橫30裡,晚上則收縮于縱橫僅3裡的狹小地域,以防我軍夜間分割包抄。粟裕見狀,令部隊晚上趁敵收縮時悉數占領其外圍所有據點,天亮後集中炮火對敵猛轟,趁敵戰鬥隊形施展不開之際予敵以大量殺傷。
這一仗,直從6月21日夜間打到了24日拂曉,被圍之敵大部被我殲滅,殘敵狼狽南逃。天目山第三次反頑戰役,以我軍的全勝而落幕。此後,無論是李覺還是顧祝同,都隻能眼睜睜看着粟裕率部從容轉移,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了。
【深耕戰争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