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恥之後,北宋滅亡了。老趙家漏網之魚趙構做了皇帝,也就是南宋的開國皇帝。不過趙構的名聲不太好,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這樣的一個屈辱求和的皇帝,所作所為太丢人了,為了求和,向敵人稱臣納貢,肯定不會是個什麼英明之主。從紹興和議的内容上看也的确夠屈辱的,宋向金稱臣,趙構的皇帝身份還得讓人家冊封,不僅如此趙構還得給人家送錢。

趙構的接班人是養子宋孝宗趙昚,而他在位期間也和金人簽訂了屈辱的隆興和議,從内容上看較之以前有了一些改善,宋金世為叔侄之國,皇帝不再稱臣了,地位提升了,送錢的數量也少了。不過就算是如此,也夠屈辱的了。
那麼兩人都同樣與金國簽訂了屈辱條約,為何宋高宗比宋孝宗的名聲要差這麼多?
趙構名聲差不僅僅是簽訂了屈辱條約這麼簡單。更關鍵的是他偏安享樂,不思收回失地。甚至為何求和,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死了一心為了南宋的嶽飛,令人唏噓不已,也令人氣憤。
客觀說,收不收回失地,并不是那麼簡單的事,不是空有一腔熱血就可以的,但連這份心都沒有是萬萬不可以的。
身為皇帝的趙構就是如此,的确,當時的南宋剛剛建立,根本不穩定,趙構被金人一路追着跑,等到政權穩定的時候,他也曾做過主戰派,不然當年嶽飛等人就不會有什麼用武之地的。可是随着局勢的轉變,趙構的心思也發生了變化。
他之是以如此,是有他小九九的,迎回二帝對他沒有任何好處,可是收複江山這是他的責任,他是推卸不掉的。
可作為皇帝,一味地屈辱求和,讓群臣如何想,讓老百姓怎麼看。是以趙構名聲差,不在于打不過金人,這并不是他的責任,可連打都不敢打才是他被人诟病的地方。
相反,與宋孝宗相比,他就差不少了。宋孝宗的北伐也是以失敗告終的,但是至少他有這份心,這是他的責任,至于是否成功,那要看實力如何了。
宋孝宗是趙匡胤一脈,能夠做皇帝是很不容易的。而他在登基後沒有多久,就為嶽飛平反,啟用主戰派,決心揮師北伐收複失地,先不說成功與否,單單這份心,恐怕在南宋皇帝當中都不多見。
而且在内政上,宋孝宗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A錢,重視農業生産,百姓生活安康,一時間南宋出現了天下康甯的升平景象,史稱“乾淳之治”。
同時,他自己也并非一個玩樂的皇帝,可以說是日理萬機、事必躬親,的确在南宋衆皇帝中表現算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