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全國各地過中秋的時間都是農曆八月十五,而甯波、台州一帶過中秋的時間卻是八月十六。這樣的習俗自南宋延續到今天,促使甯波中秋節比其他地區遲一天的,是南宋大名鼎鼎的右丞相史浩。
甯波是史浩的故鄉,為什麼他要将甯波的中秋節推遲一天呢?并且作為第一個站出來為嶽飛平反的人,史浩又是出于什麼考慮呢?

非常孝子
史浩生于北宋崇甯五年,是家裡的長子,他自幼勤奮好學,廣結好友,并繼承祖上一直以來的孝道,從小就對父母尊敬無比、對弟弟照顧有加。
史浩19歲時,父親因病逝世,臨死前告訴史浩要遵守祖訓,作為長子長孫應照顧好弟弟和祖父,史浩謹記父親的遺囑,在之後的幾年中,一直陪伴在祖父身邊。
後來金人侵犯大宋,攻到史浩的家鄉,他不得已帶着家人去其他地方逃難,祖父因年事已高,在這場逃難中不堪折磨而去世,史浩回到家鄉安葬好祖父後,獨自為祖父守孝三年。
由于金人進犯,到處燒殺劫掠,史浩家裡的值錢物品全被洗劫一空,且由于逃難,家裡的錢财也幾乎花盡,一家人自此貧困潦倒。
史浩的叔父見他家貧困,便想要接濟史浩一家人,卻被史浩拒絕,史浩從小讀的是四書五經,對其中大丈夫的描述深得要領,不肯接受白來的錢财,并且叔父家也深受戰亂之害,如果史浩接受接濟,他的良心也難安。
自此以後,史浩開始發奮讀書,并承擔起家裡的生活開銷,一家人團結緊密,雖然貧窮,但也算得上是美滿。
宋高宗紹興十四年,是母親的60大壽,但史浩沒有錢為母親過壽,他心中過意不去,便向天童街親友們借錢給母親舉辦宴席。
這場宴席十分隆重,可史浩也是以背負上巨額債務,債主前來要錢,史浩卻沒錢還他,那人聽到後十分驚恐,他為史浩解釋道這些錢是坊錢,如果不還,史浩等人将會受到嚴重處分。
債主建議兩人逃走避風頭,史浩便趕忙前往紹興避險,住在一個賣餅的婆婆家。時下一年一度的鄉試就要舉行,史浩卻不能回家,他的心裡焦急無比,婆婆問史浩原因,他便如實地把來龍去脈告知婆婆。
這位婆婆聽到後覺得史浩是一個大孝子,與兒子們商量一夜後拿出自己的棺材本交給史浩,讓他回家還錢,參加鄉試。史浩因婆婆的舉動感動不已,他心中暗暗發誓要考取功名,回來報答這位心善的婆婆。
回家後,史浩将房錢的本息盡數還完,後又報考鄉試,果然考取進士,金榜題名,而他也沒有食言,第一時間就把錢還給婆婆,并把她當作自己的長輩孝順,此後還經常來看望她。
治世能臣
由于史浩自幼尚學,能力出衆,他的官位一路高升,很快就進入朝廷供職。
北宋的統治并沒有持續太久,金人在北方虎視眈眈,不時南下騷擾北宋邊疆,直到靖康二年,金人南下攻取北宋都城東京,擄走徽宗和欽宗,北宋至此滅亡。
在這期間,還是康王的高宗趙構自告奮勇成為人質,親赴敵營,靖康之難使趙家王朝絕大多數人被俘被殺,作為唯一幸免于難的皇子,趙構自然成為南宋的開國皇帝。
史浩緊緊跟随趙構的上司,在千難萬險中建立并穩定南宋王朝,趙構還不時向史浩虛心請教治國之法,史浩一一應答,兩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
随後史浩建議趙構立普安、恩平二王中的一個為太子,他則設法考驗二王。趙構指令二王抄寫《蘭亭序》500遍,史浩作為他們的老師,勸誡他們要聽天子的話,結果恩平王一字沒寫,普安王則抄寫了700遍。
幾天後,趙構賞賜二王宮女各十名,史浩則勸說二王要對這些宮女以禮相待,一個月後,史浩檢查這二十名宮女是否完璧,結果發現恩平王的宮女全都被玷污,而普安王對宮女們毫發未動。
二王的比較已經分出高下,趙構在史浩的建議下立普安王為太子,并由史浩作為太子的老師,這位普安王便是日後的孝宗趙昚,在之後的幾年中,史浩對太子忠心耿耿,并帶領太子成功渡過數次政變,太子對這位老師也十分尊敬。
孝宗即位後,任命史浩為右宰相,史浩随即将舊朝奸臣秦桧驅逐,并在朝堂上為抗金英雄嶽飛平反。
嶽飛是南宋時主戰的将軍,他在抗金時期發揮出卓越的軍事能力,并收複大量失地,高宗與秦桧卻一心求和,不斷阻止嶽飛抗金。最終,秦桧等人陷害嶽飛入獄,并将他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
史浩拜相時,高宗還在德壽宮休養,他卻不顧被貶的風險,直言要為嶽飛平反,一來是要改變朝廷主張求和的風氣,鼓舞抗金的将士,二來是他十分崇拜嶽飛這一民族英雄,為他平反成功,被貶也是值得的。
孝宗作為史浩的學生,焉能不知史浩的想法,他立即采納史浩的建議,為嶽飛昭雪,并追封嶽飛為武穆王。
孝心感天動地
史浩在朝廷中鞠躬盡瘁的同時,他也不忘自己遠在家鄉甯波府的母親,母親年事已高,不便遠行,與兒子千裡相隔。
史浩雖然身在千裡外的朝廷,但他每年中秋團圓時,總要從都城回到家鄉和親人團聚,但有一年,他因自己的坐騎摔倒負傷,隻能在紹興過夜。
家裡人已經擺好祭品,等待史浩回家,卻遲遲沒有等到。直到第二天八月十六,史浩才急忙回到家中,家人們便以十六當作中秋節來過。
甯波府百姓們看到史浩如此孝順,不忍心讓史浩一家孤零零地獨自過中秋,于是他們自發起來在這天一同歡度中秋,甯波府一片歡度佳節的祥和場面。
自此以後,甯波府的百姓們以八月十六作為中秋,一直延續到現代,史浩孝順的佳話也随着這個特殊的日子流傳至今。
史浩在朝堂上一心為國,敢于谏言,在家庭管理中十分注重孝道和教育,這使得史家從此以後官運亨通,先後出過三位宰相,史家是以成為宋朝有名的世家,這一切都是史浩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