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興安嶺密林深處,他與馴鹿朝夕相伴

2020-08-19 14:18:52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記者 董淑雲 王若怡 邢明):“哎哎哎……”古木森發出特有的喊聲,十幾頭馴鹿如受到召喚般從茂密的森林中向他奔來,鹿鈴搖曳叮當,陽光穿過林子斑駁灑在這些“精靈”身上,鹿角逆光,茸毛如鑲金邊般閃閃發光。

古木森是土生土長的鄂溫克族青年,2015年他告别了大城市生活,回到家鄉敖魯古雅,上山養起了馴鹿。

“養馴鹿越久,就越來越離不開它們。”古木森說。

大興安嶺密林深處,他與馴鹿朝夕相伴

“馴鹿是我們的信仰”

“鄂溫克”,意為“大山裡的人們”,敖魯古雅鄂溫克人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部落。400多年前,他們從西伯利亞遷徙到額爾古納河流域,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中繁衍生息。

2003年,為保護地區生态環境,鄂溫克獵民放下獵槍全面禁獵,實施生态移民,遷入根河市西郊。

移民搬遷前,鄂溫克獵民以放牧狩獵為主要的生産生活方式,馴鹿數量長期徘徊不前,且種群退化嚴重。

2015年,當地政府開始建設馴鹿引種繁育中心和改良站,生态移民以來,馴鹿養殖點從5個增至目前的14個。

畢業于獸醫專業的古木森很快就在改良站找到了工作,擔任改良站的技術員。

古木森之前去過北京、哈爾濱等地工作,但在森林裡長大的他卻始終适應不了大城市的生活,離家越久,對森林和馴鹿的思念就越強烈。

大興安嶺密林深處,他與馴鹿朝夕相伴

“馴鹿對于鄂溫克人來講,它就是我們的家人朋友,以前鄂溫克族在大山裡生活,環境很艱苦,馴鹿就幫我們駝東西,還有老人、孩子、婦女都會騎着它走。是以馴鹿對我們來說,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

而如今,走出深山的鄂溫克族在生産生活中已經不需要用到馴鹿了,但在古木森看來,馴鹿對于鄂溫克人就是一種信仰。

“就像蒙古族對待馬,馴鹿就是我們的一個信仰,如果沒有了馴鹿的話,鄂溫克人的一個精神支柱可能就沒了。”

古木森最終選擇了山林,住在撮羅子裡,過着擡頭便能望見星空、身旁馴鹿環繞的生活。

與馴鹿在一起的日子

八月初的某一天,改良站傳來消息說有一隻馴鹿已經十天沒有回來了,古木森非常着急,收拾收拾便進入山林中尋找馴鹿。

“上山找鹿是個力氣活,時間長,路還遠,必須把狗帶着,山上有猞猁,也有狼和熊,狗能給你預警,幫助主人驅趕野獸。”古木森每次找鹿,都會帶上“鐵錘”“墩墩”這兩隻護衛犬。

蒼茫林海,該怎麼找尋馴鹿呢?古木森說,通過腳印不僅可以判斷馴鹿行走的方向,還可以根據腳印的新舊程度對馴鹿大緻走出的距離做出判斷。

冬天還好,雪地裡會留下馴鹿深深淺淺的腳印,在水草豐茂且多雨的夏天,馴鹿的腳印就不那麼容易發現了,此時馴鹿的糞便就是很重要的判斷标志。

大興安嶺密林深處,他與馴鹿朝夕相伴

養鹿的艱辛,四季都不一樣。

現在是夏天,山上蚊子特别多,古木森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點着山毛草。山毛草的功效跟蚊煙一樣,這時候馴鹿就會跑回來圍着煙,趴着熏身上的蚊蟲,到晚上再“溜達”出去覓食。

秋天是馴鹿的發情期,公鹿會攆着母鹿滿山跑。古木森和改良站的其他從業人員每天都會去找馴鹿,如果它們跑出太遠的話就往回攆一攆,再檢查它們的健康狀況。

到10月中旬以後,馴鹿發情期基本就結束了,開始放養過冬。古木森基本上3-5天就去找一下馴鹿,确定鹿群的位置,隔半個月再把鹿群攆回來喂鹽和豆餅。

春天是馴鹿産崽期,也是古木森最累的時候。馴鹿懷孕周期是225到240天,産崽的時候會離開鹿群,自己找地方生産,而古木森要做的就是找到馴鹿産崽的地方,如果小馴鹿健康狀況良好,能自己走,就把它攆回鹿群裡去。經過半個月的馴化,小馴鹿的野性就會被慢慢去除。

大興安嶺密林深處,他與馴鹿朝夕相伴

(剛出生的小鹿與母鹿 古木森攝)

“視訊裡的它們才是‘網紅’”

“馴鹿跟我們的感情特别深,它們遇到什麼危險的時候都會跑來找我。”

2018年4月份,剛出生沒多久的小馴鹿被猞猁抓傷了,趴在密林裡。它的媽媽早上四點多就開始在古木森住處周圍叫喚。一聽到這種叫聲,古木森就知道小馴鹿遇到危險了,立馬出門跟着它走。

跑了一兩公裡,母鹿就進了一片密林,而如果不是它帶路,很難發現有小鹿趴在裡面。古木森将小鹿帶回去救治,然而治療了兩三個小時,小鹿還是死了,古木森說,母鹿那幾天還會圍着他轉,問他要孩子。

在尋找小馴鹿的過程中,古木森用手機拍下視訊,傳到了網上,自此,神秘古老部落和馴鹿便開始被更多人所知。

古木森發現,很多人都對馴鹿感興趣,對鄂溫克族和“使鹿文化”都很好奇,他發的短視訊點選量很高,古木森便買了相機、無人機,拍攝了更多的短視訊。

大興安嶺密林深處,他與馴鹿朝夕相伴

“比如說互動,我在遠處叫馴鹿來,馴鹿從林子裡頭跑出來,或者它們跟着我走,一路往回走,還有跟人特别親近的馴鹿,特别招人喜歡,一直往人身上蹭。”

在古木森的視訊裡,除了馴鹿,出鏡率最高的便是蒙古獒“鐵錘”和“墩墩”,不管環境多惡劣,它們都會一直守護着古木森和馴鹿的安全。

古木森說,很多網友會被人和動物的這種互動感動,也有網友留言說“把我們向往的生活過好”,但更多的,是對他傳承鄂溫克族文化的鼓勵。

“我不感覺自己是什麼‘網紅’,因為我在視訊裡很少出鏡,也不會直播,也不會帶貨,我就拍着自己喜歡的視訊,感覺特别美好的視訊我就發到網上。”

古木森坦言,飼養馴鹿之前對民族的認同感不高,覺得在山上那麼累,不了解為什麼還要養馴鹿。

“等我養上了之後我就了解了,跟馴鹿、林子感情特别深,幾乎就離不開它們了。”

大興安嶺密林深處,他與馴鹿朝夕相伴

對于未來,古木森希望能把馴鹿種群壯大,再拍些短視訊更好地宣傳民族文化。他說:“我就是想通過我所做的事情,讓更多的人都知道,在祖國的北方有一個地方叫敖魯古雅,這裡有神靈般的馴鹿,有執着的使鹿人!”

編輯:姚怡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