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New Atlas報道,由赫爾辛基大學科學家上司的一個研究小組利用新的微型GPS标簽,密切關注沙漠蝙蝠在肯亞北部的Sibiloi國家公園飛行的情況。通過觀察這些蝙蝠夜間飛行的情況,該研究旨在為它們如何适應一年中更幹燥的時間提供新的見解。

半個多世紀以來,野生動物追蹤技術已被證明是自然學家的有效工具,但使用這些技術的限制因素一直是裝置的大小。标記像鲸魚或大象這樣的東西是一回事,但像蝙蝠這樣的動物完全是另一回事。這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挑戰,因為研究像蝙蝠一樣在黑暗中快速飛行的動物的唯一有效方法是通過附加某種跟蹤裝置。
對于這項新研究,科學家選擇了生活在肯亞圖爾卡納湖(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湖泊)岸邊的黃翼蝙蝠。科學家在尚比亞南部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發現了這種假吸血屬蝙蝠,其重量最種隻達36克,擁有較大的翼展,允許它攜帶相對較重的負載。
考慮到這一點,赫爾辛基隊在雨季捕獲了15隻蝙蝠,在旱季捕獲了14隻蝙蝠。在檢查之後,将1.45克重标簽以“小背包”的形式連接配接到蝙蝠上,使用基于氰基丙烯酸酯的膠将其粘在動物的背上。
随後蝙蝠被釋放并被持續追蹤一周。然後科學家通過标簽中的VHF發射器跟蹤它們,每晚每隔30到60分鐘追蹤一次動物,之後再次進行捕獲,并移除标簽以進行資料檢索。
研究小組發現黃翼蝙蝠在幹旱期晚上的活動時間比雨季晚上活動時間時更長 - 這可能是為了彌補食物資源的減少。
據該團隊稱,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沙漠蝙蝠的行為,而且還展示了動物如何适應不斷變化的氣候。“蝙蝠表現出的反應為其他分類群體的反應提供了重要的見解,”生物與環境科學學院博士生Irene Conenna說。“這些新的小型衛星标簽現在使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增加的幹旱如何影響蝙蝠的覓食效率,使我們在了解幹旱耐受性和氣候變化影響的限制等方面向前邁出了一步。”
該研究發表在《Movement Ecology》雜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