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傑克·劉易斯所著《我們為什麼控制不了自己:誘惑的科學》一書,針對對人性的誘惑,從人類祖先求生和遺傳的本能,到宗教教義的限制,再結合腦神經學最新的研究成果,找到大腦分别針對的各種情緒的對應區域,對因誘惑所引發生的“七宗罪”的發生根源做了深入細緻的探究,并分析了各種罪惡對社會産生的影響及其規避方法,對人們規範自己言行,更好地适應社會,趨利避害,提供了極其有用的幫助。
這裡分幾個片段試着對本書做一個解讀。
七宗罪,也叫七原罪,屬于天主教教義對人類罪行的分類,分别是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色欲。宗教關注人類禁止的行為,稱之為“罪惡”,而哲學家建立絕對真理:良好的行為稱為美德,導緻糟糕結果的則是惡行。聖格裡高利大帝(公元590-604年任教皇)就“七宗罪”進行了闡釋,作者以此為參考,闡述了科學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試圖找出歸結為“惡行”的各種行為背後的神經原因。
作者認為,七宗罪取決于個體,有好壞各半的屬性,如全部列為惡行加以消除,人類怕也早就随之滅亡了。
人類已經明白自己并非上帝創造,而是基因遺傳與發展、進化而來,在進化的過程中,發展出了獨特的大腦建構能力,人大腦中的額葉前皮質遠勝于其他動物,它支援多種新的認知能力,使人類能進行更多有創意的思考,促進人與人之間更複雜的交流合作,更準确地判斷,并最終決定如何将自己的意願與環境加以結合。
随着社會和生産力的發展,物質的豐富,人類大腦開始思考諸如資源配置等問題,這促進了城市文明的産生和發展。大腦還有不可思議的适應能力,環境變化會促使大腦認知錯誤,之後以更複雜的方式來改造環境,這個過程又會讓大腦獲得新的技能,而腦容量也會越來越大。
人類腦容量大,進而要早從母體中出生,之後大腦才會迅速增大,這也導緻人類嬰兒遠較其他動物幼崽脆弱,先天需要合作才能生存下來,這是腦容量大的劣勢。腦容量大的優勢是發展出了語言,這樣就能更好地進行知識積累和交換、傳承,更好地合作。但是這樣還不夠,大腦又發展出大範圍社交這一特質,人類可以在了解他人過程中體會言外之意,體察他人的情緒、意圖和額外動機,進而更好地調整自己的行為,與合作群體達到平衡,兼或對抗其他群體可能的攻擊。通常人類大腦可支援的合作群體數量是150人之内,超出之後就很難去平衡了。
人類能主宰地球,在于能和大量同類合作的獨特能力,差別于其他動物的小群體合作,而人類導緻堕落的行為是很普遍的,時刻在破壞着這樣的合作關系,七宗罪隻不過是7種極端的表現。如果人人能避免摩擦肯定能合作的更好,但是人類本性就喜歡憑喜好改變規則,總會有人試圖挑戰欺瞞社會體系,隻有人們相信打破規則得不償失,會有嚴厲後果,這樣的行為才會愈來愈少。在這種需求之下,神的概念就出現了。究其原因是社會或者掌控者做不到對每件事、每個人進行全方位的監督、審批、處罰,需要有一個萬能者來震懾。
宗教或者是神的産生,源于先民對未知的恐懼。例如對雷電的恐懼(現在人其實一樣恐懼,隻是知道原因和後果的情況下,沒那麼嚴重),當有人告訴他們,這是神對人類惡行發怒的時候,首先這可以讓人類因為知道原因而自然接受,不再那麼恐懼,其次如果調整自己的行為可以避免觸怒神靈,某種角度來說可以算是達到對神靈行為的一種可控狀态,心中自然會相對安慰很多。
想想,如果每個人都認為有個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神在時刻監督自己,必然會相應調節自己的言行,盡量遵循規則。
七宗罪所代表的惡行都會導緻社會隔離,本書主要通過腦科學研究,更好地了解大腦,探究是什麼導緻七宗罪成了摧毀社會的力量,辨明每個罪惡背後的社會和生理原因,以及到底給社會帶來了怎樣的危害。在誘惑發生時,也許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控制人類的反社會沖動。
下一章節,解讀七宗罪之母: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