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古忠魂巴蔓子,鑄就重慶魂,今日的重慶人還需要巴蔓子精神嗎?

作者:巴縣衙門衙役

重慶人給外地人的印象大多是“耿直、熱情”,這是因為我們是巴人的後裔,我們都有一顆巴人魂,骨子裡自帶着“耿直、熱辣與不屈”。

如果用一個曆史人物來講述巴國數千年精神文化傳承,那一定就是大名鼎鼎的巴蔓子将軍了!獨此一人!因為他是巴民族之魂,是重慶人精神的化身。

千古忠魂巴蔓子,鑄就重慶魂,今日的重慶人還需要巴蔓子精神嗎?

巴蔓子将軍“割頭留城”

巴蔓子将軍“割頭留城”的故事最早起源于戰國時代,最初以民間口頭文學方式流傳。公元4世紀東晉常璩所撰《華陽國志》将巴将軍傳說收入正史,成為該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

據晉·常璩《華陽國志》記載:周之季世,巴國有亂。将軍蔓子請師于楚,許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國既甯,楚使請城。蔓子曰:“籍楚之靈,克弭禍難,誠許楚王城,将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頭授楚使。楚王歎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為!”乃以上卿之禮葬其頭。巴國葬其身亦以上卿禮。

短短百餘字把巴蔓子将軍的忠、義、烈、勇、智,描述得栩栩如生。對于巴蔓子換來的巴國穩定是毋庸置疑的,雖然在他死後這種安定沒有維持多久,但這并不能否定巴蔓子對巴國做出的功業。

巴蔓子大義凜然、笃誠笃信的精神已經成為了千萬巴渝兒女的精神象征,巴蔓子的愛國精神,千百年來深受人們敬仰。巴蔓子既忠又信的這種精神,代表了重慶人的精神,是曆史文化的承傳。

千古忠魂巴蔓子,鑄就重慶魂,今日的重慶人還需要巴蔓子精神嗎?

巴蔓子将軍

巴蔓子将軍死後,他的墓又在何處呢?

《明一統志》:“周季世,巴國亂,将軍蔓子請師于楚。……楚王以上卿禮葬其頭于荊門山(今湖北宜都)之陽,巴國葬其身于此”。

明李賢、彭時等纂修《大明一統志》卷六六雲:楚“葬其頭于荊門山之陽,巴國葬其身于清江縣西北都亭”。

《大清一統志》卷351“古巴蔓子墓”條原注雲:“在恩施縣西北部都亭山。”

清《利川縣志》載:“巴将軍蔓子自刎,葬其身于都亭山。”

種種迹象都指明巴蔓子将軍的墓在湖北。

其實在重慶市區也有一座巴蔓子墓。

這座古墓裡邊,是不是真的埋葬了巴蔓子?曆史上有許多争論,還産生了一個持續1000多年的誤會。

在500多年前的明朝時期,離巴蔓子逝世已有1000多年曆史了,人們一直以為這裡埋葬的是巴國國王。明代曹學全所撰《蜀中名勝記》記載“郡學後蓮花壩(今渝中區七星崗蓮花池街),有石麟石虎,相傳為古時巴君冢。”

過了200來年,明朝崇祯年間,禮部尚書王應熊看上了這塊地盤,準備在這裡修花園,把古墓拆掉。這下子把老百姓惹毛了,他們群起攻之,制止了毀墓行為,同時發現了一些新東西,證明這裡埋葬的不是國王,而是将軍,是以把這裡叫做将軍墳。

此後古墓曆經劫難。1940年,日本飛機轟炸使它受了小傷。清朝至今,古墓先後修補了5次,但争論依然沒有停息:有人說巴蔓子的頭葬在湖北,身子在重慶,具體位置無法查詢,這裡隻埋葬了他的衣冠;還有人認為,具體史料越來越少,沒有人知道巴蔓子長成什麼樣子,平時穿什麼衣服,拿什麼兵器,他已虛化成一個傳說。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龍為霖曾題詩《踏青過巴蔓子墓》,奠定了巴蔓子墓之說的理論基礎。

清雍正、乾隆、道光年間,巴郡官民多次“修立墓表”、“砌以石”、“行春秋至祭”,明确祭祀巴蔓子将軍。清代《巴縣志》及民國《巴縣志》均記載蓮花池為巴蔓子将軍墓地。

民國十一年(1922年)川軍第一軍軍長兼川東邊防督辦但懋辛主持修成墓園并立碑“東周巴将軍蔓子墓”。此墓保留至今墓呈六邊形,邊寬2.65米,通高2.3米,全部石封。正中墓碑高1.5米,寬1米,篆書"東周巴将軍蔓子墓",上款"中華民國十一年二月吉旦",下款"榮縣但懋辛題"。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墓園規模頗大,四周有圍牆,裡面刻有許多詩文與對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鄉閑趙朗雲所撰的“霸業久銷沉,楚子何曾留寸土;荒墳猶聳峙,将軍依舊鎮三巴。”

這座巴蔓子墓就隐藏在渝中區七星崗28層的渝海大廈下面。一個令人汗顔的地方,家具倉庫。

千古忠魂巴蔓子,鑄就重慶魂,今日的重慶人還需要巴蔓子精神嗎?

巴蔓子墓

1929年重慶建市以後,拆除城牆,修建馬路,巴蔓子墓一段的低谷填高,墓園遂被置于馬路的堡坎之下。解放後徹底返修七星崗一段馬路,“加寬再削平”,從此巴蔓子就被掩埋在民生路之下的石拱洞内。

上世紀60年代,由當時的渝中區基層街道文化員提供相關資料,巴蔓子墓被列為文物進行保護。1992年,市政府公布其為市級文物保護機關。

然而,在上世紀末轟轟烈烈的城市開發與建設高潮中,地處特殊位置的巴蔓子墓被林立的高樓所“掩藏”。

從此巴蔓子将軍墓不見天日。但我們慶幸的是,修樓的時候沒有把墓毀去,不然就罪過了。

多年來,有良知的重慶人沒有忘記巴蔓子将軍,民間對巴蔓子的搶救從未停止。

渝中區黃花園75歲老太付冰蓉15年籌資2萬餘元,請來民間藝人重塑巴蔓子夫婦雕像,雕像完工,卻不知放置何處,無奈之下隻好送回巴蔓子故裡忠縣。

幾十位古稀老人,多方奔走,呼籲讓巴蔓子墓重見天日。

一位文古專家因癡迷巴蔓子研究,十年如一日,收集了大量珍貴文獻,因無合适的陳列地點,隻好把幾大捆文獻束之高閣。

許多專家學者和民間人士都對改善巴蔓子墓的狀況進行不懈呼籲,各級的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也多次送出建議,要求保護和修繕。

重慶鐵馬國小五年級二班全體同學集體向市政府建議征集辦緻信,為将軍墓的宣傳、保護出主意。

文古界有句老話:“世研巴文化,必言巴将軍。”而今,巴蔓子墓卻被這座城市的高樓大廈所掩蓋,陰暗潮濕與都市的喧嘩繁榮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如此對待一位英雄,重慶人文精神象征的曆史人物,讓我們重慶人心裡有了根刺。

何日讓巴蔓子将軍墓重見天日,大家還需努力啊!

千古忠魂巴蔓子,鑄就重慶魂,今日的重慶人還需要巴蔓子精神嗎?

千百年來,巴蔓子将軍以身殉國的英雄壯舉,在巴渝大地上廣為傳頌。而到了現在幾乎就沒有了。這也是一種精神的缺失。

東漢末年,巴郡臨州(即忠縣)名将嚴顔的一句“我州隻有斷頭将軍,而沒有投降将軍!”成為弘揚巴蔓子英雄氣概的千古名言,以至抗戰時期,面對日寇飛機的狂轟濫炸的重慶名流在聚會演講中多次引申———“中國自古有斷頭将軍,無投降将軍”。

唐貞觀八年,太宗皇帝念巴将軍的忠仁,改其故裡“臨州”為“忠州”(即現在的忠縣)。宋時,人們在忠州城内為巴将軍建了一座祠廟,以供後世人瞻仰,該祠早稱永貞祠,後稱巴王廟。每年的農曆三月三日(巴蔓子忌日),忠州城内都要舉行盛大的“三月會”以紀念其功績。據明代史籍記載:“每值會期,旗幟塞巷,金鼓鳴街,彩亭錦棚,相望盈道”。如今,在忠縣境内,還有許多以巴蔓子将軍命名的曆史遺迹與地名。可惜“三月會”在抗戰時期就停止了。

常璩對巴蔓子的壯烈行為深為敬佩,評價說:“若蔓子之忠烈,範目之果毅,風淳俗厚,世挺名将,斯乃江、漢之含靈,山嶽之精爽乎!”。

王爾鑒《巴蔓子墓》:“穹窿哉,蔓子墓,渝城颠,石封固。多少王侯将相陵寝穴,樵兒獨此屹立,兩江虹勢迥盤護。頭斷頭不斷,萬古須眉宛然見。城許城還存,年年春草青墓門。君不見,背弱主,降強主,斷主之頭獻其土。又不見,明奉君,暗通鄰,求和割地榮其身。惜哉不識蔓子墳。”

黃中瑜《巴蔓子墓》有雲:“一個屍留兩地香,想見當年氣英武,身前為國靖幹戈,身後鄉祠祀尊俎。”末雲:“興亡事亦隻尋常,氣壯山河萬萬古,巴人楚人今安在,猶剩将軍一抔土。”

龔珪《巴蔓子墓》有句雲:“信固不可失,城尤不可與,身不妨碎城當全,身碎定當殘壘補。戈同揮魯陽,觸異頹天柱。吾安複用吾頭戴,氣屹金镛壯千橹,荒邱尚餘腔血熱,草木都作毛發豎。風怒号助石馬嘶,月陰森疑翁仲語。将軍英魄作保障,流覽河山衛舊部。”

何彤雲《巴蔓子墓》:“臣頭可得城難與,一劍臨風謝強楚,将軍真是社稷臣,不惜一身保疆土。碧血藏向巴山頭,巴山山下江水流,龜筮不言近朝市,佳城郁郁春複秋。焉知閱世三千年,一抔乃入丞相園;丞相行樂期無死,豈肯與鬼為比鄰?削平丘壟起樓閣,那恤忠憤埋九原!經營未盡豪華歇,将軍之墓萬古存!”其中何彤雲詩除歌頌巴蔓子,對鄉賢王應熊不尊重這一古迹亦有所譴責。

古人對巴蔓子将軍的評價如此之高,是因為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精華的忠義和誠信。在這方面來說,巴蔓子就是一位踐行者,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釋了什麼是忠,什麼是信。

而如今呢?有多少重慶人知道巴蔓子和他的故事?在這裡我冒昧的問下各位,你們知道巴蔓子将軍嗎?知道他的墓在哪裡嗎?估計很多都不知道!

千古忠魂巴蔓子,鑄就重慶魂,今日的重慶人還需要巴蔓子精神嗎?

巴蔓子

在這個精神力量缺失的時代,社會需要忠義精神,而現存的“巴将軍墓”正是這種精神的載體。雖然很多人在質疑這個墓的真假,但這都不重要,我們需要的這種精神。

重慶人耿直和豪爽全國聞名,其人文傳統決定了重慶人血脈中張揚着一種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重慶又是巴人的後代,巴人曆來具有質樸好義,勤奮耿直,精明勇敢,而巴蔓子将軍就是巴人的代表,莫讓這種寶貴的精神流失。因為重慶人需要這種精神力量。特别是這個精神匮乏的年代。

時代在進步,我們的精神也要跟上。不要因為物質的提升,而造成了精神的缺失!

千古忠魂巴蔓子,鑄就重慶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