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巴蔓子墓 兩千多年的英雄傳說

作者:兩到三英裡的資訊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巴蔓子墓 兩千多年的英雄傳說

浩浩長江水 莽莽巴渝地

在曾經烽火連綿的年代

巴國将軍巴蔓子

“以頭留城、忠信兩全”的故事

成為巴渝大地傳頌千古的英雄壯歌

并被後世譽為“巴民族之魂”

重慶城裡與巴國有關的遺址

最著名的就是七星崗的巴蔓子将軍墓

以頭護城的英雄傳說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巴蔓子墓 兩千多年的英雄傳說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巴蔓子墓 兩千多年的英雄傳說

渝中區曾經是古代巴國都城,也是巴将軍傳說的中心起源地。盡管我們無法确定巴蔓子姓什麼、何時出生,他的身型長相、着裝佩戴我們都無法考證,但巴将軍其人并非隻是傳說。

公元四世紀,晉代常璩所撰《華陽國志》,有了關于巴将軍最早的文字記載。從有限的史料中唯一能判斷的是,他是古巴國忠州(今忠縣)人,是東周末期(約戰國中期)的巴國将軍,名蔓子。

《華陽國志·巴志》說:“周之季世,巴國有亂,将軍有蔓子請師于楚,許以三城。楚王救巴”。當時,巴國可能發生了内亂,也可能遭到了隔壁蜀國的攻伐(巴國與蜀國常為争奪鹽井而互相征戰),巴國将軍蔓子不得已,以割讓三座城池為條件向楚國求救。楚王派兵援助,很快平息了巴國的動亂。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巴蔓子墓 兩千多年的英雄傳說

▷重慶曆史名人館的巴将軍雕像。

楚國按之前約定派使臣前來索取城池。巴蔓子不忍國土被割舍,又不能食言,慷慨作答:“許諾,為大丈夫之言。然,巴國疆土不可分,人臣豈能私下割城。吾甯可一死,以謝食言之罪。”言畢,拔劍自刎,割頭授楚使。楚臣無奈,捧蔓子将軍頭顱歸。楚王唏噓:“如得此忠臣,又何需幾座城池。”遂以上卿之禮厚葬蔓子頭顱;巴國則亦以上卿之禮于國都厚葬其身。

兩千多年來,人們用故事、說書、小說、木偶戲、論文等多種形式,對巴蔓子将軍舍生取義、以頭護城的英雄形象進行了演繹和闡釋。2009年巴将軍傳說入選重慶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渝中區非遺保護中心還以講故事的形式,将巴蔓子的英雄傳說帶進了中國小校園。

将軍墳的真假之辯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巴蔓子墓 兩千多年的英雄傳說

▷七星崗渝海大廈的負二層,便是巴蔓子墓。

巴将軍确有其人,但《華陽國志》沒有明确記載巴蔓子墓地,巴蔓子身首異地,究竟巴國、楚國将其身、首分别葬于何地,從戰國開始就一直說法不一,也從未被考古界發現過。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巴蔓子墓 兩千多年的英雄傳說

▷位于渝中區七星崗蓮花池的巴蔓子墓。

至今,沒有任何根據證明七星崗巴蔓子墓的建造年代。據傳在明朝時期,這裡還被視為埋葬的是巴國國王。《蜀中名勝記》裡寫道:“郡學後蓮花壩、有石磷石虎,相傳為巴王冢。”崇祯年間,禮部尚書王應熊看上了這塊地盤,準備把墓拆掉修花園,老百姓制止毀墓,并發現了一些新東西,說這裡埋葬的不是國王是将軍,并附會為“巴蔓子墓”,俗稱“将軍墳”。七星崗一帶的老居民現在還習慣把這裡叫做将軍墳。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龍為霖曾題詩《踏青過巴蔓子墓》,奠定了巴蔓子墓之說的理論基礎。此後,巴郡官民多次“修立墓表”、“砌以石”、“行春秋至祭”,明确祭祀巴蔓子将軍。清代《巴縣志》及民國《巴縣志》均記載蓮花池為巴蔓子将軍墓地。1922年,民國政府為褒揚忠烈,對蔓子墓進行了重修,四周加了圍牆,川軍第一軍軍長兼川東邊防督辦但懋辛立碑并題“東周巴将軍蔓子之墓”幾個大字。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巴蔓子墓 兩千多年的英雄傳說

▷巴蔓子墓旁的碑刻。

2000年,七星崗蓮花池的巴蔓子墓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機關。如今,這裡已是渝中母城的一個著名景點,年年有人祭祀。曆史考古學家們認為,這裡是否真正埋有巴将軍,已不重要,社會需要忠義精神,現存的“巴将軍墓”正是這種精神的載體,值得保護。

如今,完成維護修繕的巴蔓子墓重新免費開放,明年,一個建立的巴将軍公園還将亮相,與巴蔓子墓和通遠門城牆遙相呼應。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巴蔓子墓 兩千多年的英雄傳說

▷巴将軍公園效果圖。

正在修建的巴将軍公園占地4000多平方米,将重點打造紀念巴将軍的文化主題,展現重慶“英雄之城”,也成為市民休憩、遊玩之地。公園将修建地下車庫,拟通過地下通道直達将軍墓主體。

巴蔓子墓雖深埋地底

但他的精神

卻早已融入巴渝人民的血脈

撐起重慶這座英雄之城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巴蔓子墓 兩千多年的英雄傳說

本文由【微渝中】編輯釋出

部分圖文資料來源于文化渝中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總編輯:陳 茜

副總編:丁政義

責 編:田一柯

編 輯:呂松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