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千古忠魂巴蔓子,铸就重庆魂,今日的重庆人还需要巴蔓子精神吗?

作者:巴县衙门衙役

重庆人给外地人的印象大多是“耿直、热情”,这是因为我们是巴人的后裔,我们都有一颗巴人魂,骨子里自带着“耿直、热辣与不屈”。

如果用一个历史人物来讲述巴国数千年精神文化传承,那一定就是大名鼎鼎的巴蔓子将军了!独此一人!因为他是巴民族之魂,是重庆人精神的化身。

千古忠魂巴蔓子,铸就重庆魂,今日的重庆人还需要巴蔓子精神吗?

巴蔓子将军“割头留城”

巴蔓子将军“割头留城”的故事最早起源于战国时代,最初以民间口头文学方式流传。公元4世纪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将巴将军传说收入正史,成为该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

据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籍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短短百余字把巴蔓子将军的忠、义、烈、勇、智,描述得栩栩如生。对于巴蔓子换来的巴国稳定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在他死后这种安定没有维持多久,但这并不能否定巴蔓子对巴国做出的功业。

巴蔓子大义凛然、笃诚笃信的精神已经成为了千万巴渝儿女的精神象征,巴蔓子的爱国精神,千百年来深受人们敬仰。巴蔓子既忠又信的这种精神,代表了重庆人的精神,是历史文化的承传。

千古忠魂巴蔓子,铸就重庆魂,今日的重庆人还需要巴蔓子精神吗?

巴蔓子将军

巴蔓子将军死后,他的墓又在何处呢?

《明一统志》:“周季世,巴国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楚王以上卿礼葬其头于荆门山(今湖北宜都)之阳,巴国葬其身于此”。

明李贤、彭时等纂修《大明一统志》卷六六云:楚“葬其头于荆门山之阳,巴国葬其身于清江县西北都亭”。

《大清一统志》卷351“古巴蔓子墓”条原注云:“在恩施县西北部都亭山。”

清《利川县志》载:“巴将军蔓子自刎,葬其身于都亭山。”

种种迹象都指明巴蔓子将军的墓在湖北。

其实在重庆市区也有一座巴蔓子墓。

这座古墓里边,是不是真的埋葬了巴蔓子?历史上有许多争论,还产生了一个持续1000多年的误会。

在500多年前的明朝时期,离巴蔓子逝世已有1000多年历史了,人们一直以为这里埋葬的是巴国国王。明代曹学全所撰《蜀中名胜记》记载“郡学后莲花坝(今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街),有石麟石虎,相传为古时巴君冢。”

过了200来年,明朝崇祯年间,礼部尚书王应熊看上了这块地盘,准备在这里修花园,把古墓拆掉。这下子把老百姓惹毛了,他们群起攻之,制止了毁墓行为,同时发现了一些新东西,证明这里埋葬的不是国王,而是将军,所以把这里叫做将军坟。

此后古墓历经劫难。1940年,日本飞机轰炸使它受了小伤。清朝至今,古墓先后修补了5次,但争论依然没有停息:有人说巴蔓子的头葬在湖北,身子在重庆,具体位置无法查询,这里只埋葬了他的衣冠;还有人认为,具体史料越来越少,没有人知道巴蔓子长成什么样子,平时穿什么衣服,拿什么兵器,他已虚化成一个传说。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龙为霖曾题诗《踏青过巴蔓子墓》,奠定了巴蔓子墓之说的理论基础。

清雍正、乾隆、道光年间,巴郡官民多次“修立墓表”、“砌以石”、“行春秋至祭”,明确祭祀巴蔓子将军。清代《巴县志》及民国《巴县志》均记载莲花池为巴蔓子将军墓地。

民国十一年(1922年)川军第一军军长兼川东边防督办但懋辛主持修成墓园并立碑“东周巴将军蔓子墓”。此墓保留至今墓呈六边形,边宽2.65米,通高2.3米,全部石封。正中墓碑高1.5米,宽1米,篆书"东周巴将军蔓子墓",上款"中华民国十一年二月吉旦",下款"荣县但懋辛题"。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墓园规模颇大,四周有围墙,里面刻有许多诗文与对联,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乡闲赵朗云所撰的“霸业久销沉,楚子何曾留寸土;荒坟犹耸峙,将军依旧镇三巴。”

这座巴蔓子墓就隐藏在渝中区七星岗28层的渝海大厦下面。一个令人汗颜的地方,家具仓库。

千古忠魂巴蔓子,铸就重庆魂,今日的重庆人还需要巴蔓子精神吗?

巴蔓子墓

1929年重庆建市以后,拆除城墙,修建马路,巴蔓子墓一段的低谷填高,墓园遂被置于马路的堡坎之下。解放后彻底返修七星岗一段马路,“加宽再削平”,从此巴蔓子就被掩埋在民生路之下的石拱洞内。

上世纪60年代,由当时的渝中区基层街道文化员提供相关资料,巴蔓子墓被列为文物进行保护。1992年,市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在上世纪末轰轰烈烈的城市开发与建设高潮中,地处特殊位置的巴蔓子墓被林立的高楼所“掩藏”。

从此巴蔓子将军墓不见天日。但我们庆幸的是,修楼的时候没有把墓毁去,不然就罪过了。

多年来,有良知的重庆人没有忘记巴蔓子将军,民间对巴蔓子的抢救从未停止。

渝中区黄花园75岁老太付冰蓉15年筹资2万余元,请来民间艺人重塑巴蔓子夫妇雕像,雕像完工,却不知放置何处,无奈之下只好送回巴蔓子故里忠县。

几十位古稀老人,多方奔走,呼吁让巴蔓子墓重见天日。

一位文古专家因痴迷巴蔓子研究,十年如一日,收集了大量珍贵文献,因无合适的陈列地点,只好把几大捆文献束之高阁。

许多专家学者和民间人士都对改善巴蔓子墓的状况进行不懈呼吁,各级的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也多次提交建议,要求保护和修缮。

重庆铁马小学五年级二班全体同学集体向市政府建议征集办致信,为将军墓的宣传、保护出主意。

文古界有句老话:“世研巴文化,必言巴将军。”而今,巴蔓子墓却被这座城市的高楼大厦所掩盖,阴暗潮湿与都市的喧哗繁荣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如此对待一位英雄,重庆人文精神象征的历史人物,让我们重庆人心里有了根刺。

何日让巴蔓子将军墓重见天日,大家还需努力啊!

千古忠魂巴蔓子,铸就重庆魂,今日的重庆人还需要巴蔓子精神吗?

千百年来,巴蔓子将军以身殉国的英雄壮举,在巴渝大地上广为传颂。而到了现在几乎就没有了。这也是一种精神的缺失。

东汉末年,巴郡临州(即忠县)名将严颜的一句“我州只有断头将军,而没有投降将军!”成为弘扬巴蔓子英雄气概的千古名言,以至抗战时期,面对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的重庆名流在聚会演讲中多次引申———“中国自古有断头将军,无投降将军”。

唐贞观八年,太宗皇帝念巴将军的忠仁,改其故里“临州”为“忠州”(即现在的忠县)。宋时,人们在忠州城内为巴将军建了一座祠庙,以供后世人瞻仰,该祠早称永贞祠,后称巴王庙。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巴蔓子忌日),忠州城内都要举行盛大的“三月会”以纪念其功绩。据明代史籍记载:“每值会期,旗帜塞巷,金鼓鸣街,彩亭锦棚,相望盈道”。如今,在忠县境内,还有许多以巴蔓子将军命名的历史遗迹与地名。可惜“三月会”在抗战时期就停止了。

常璩对巴蔓子的壮烈行为深为敬佩,评价说:“若蔓子之忠烈,范目之果毅,风淳俗厚,世挺名将,斯乃江、汉之含灵,山岳之精爽乎!”。

王尔鉴《巴蔓子墓》:“穹窿哉,蔓子墓,渝城颠,石封固。多少王侯将相陵寝穴,樵儿独此屹立,两江虹势迥盘护。头断头不断,万古须眉宛然见。城许城还存,年年春草青墓门。君不见,背弱主,降强主,断主之头献其土。又不见,明奉君,暗通邻,求和割地荣其身。惜哉不识蔓子坟。”

黄中瑜《巴蔓子墓》有云:“一个尸留两地香,想见当年气英武,身前为国靖干戈,身后乡祠祀尊俎。”末云:“兴亡事亦只寻常,气壮山河万万古,巴人楚人今安在,犹剩将军一抔土。”

龚珪《巴蔓子墓》有句云:“信固不可失,城尤不可与,身不妨碎城当全,身碎定当残垒补。戈同挥鲁阳,触异颓天柱。吾安复用吾头戴,气屹金镛壮千橹,荒邱尚余腔血热,草木都作毛发竖。风怒号助石马嘶,月阴森疑翁仲语。将军英魄作保障,流览河山卫旧部。”

何彤云《巴蔓子墓》:“臣头可得城难与,一剑临风谢强楚,将军真是社稷臣,不惜一身保疆土。碧血藏向巴山头,巴山山下江水流,龟筮不言近朝市,佳城郁郁春复秋。焉知阅世三千年,一抔乃入丞相园;丞相行乐期无死,岂肯与鬼为比邻?削平丘垄起楼阁,那恤忠愤埋九原!经营未尽豪华歇,将军之墓万古存!”其中何彤云诗除歌颂巴蔓子,对乡贤王应熊不尊重这一古迹亦有所谴责。

古人对巴蔓子将军的评价如此之高,是因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精华的忠义和诚信。在这方面来说,巴蔓子就是一位践行者,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忠,什么是信。

而如今呢?有多少重庆人知道巴蔓子和他的故事?在这里我冒昧的问下各位,你们知道巴蔓子将军吗?知道他的墓在哪里吗?估计很多都不知道!

千古忠魂巴蔓子,铸就重庆魂,今日的重庆人还需要巴蔓子精神吗?

巴蔓子

在这个精神力量缺失的时代,社会需要忠义精神,而现存的“巴将军墓”正是这种精神的载体。虽然很多人在质疑这个墓的真假,但这都不重要,我们需要的这种精神。

重庆人耿直和豪爽全国闻名,其人文传统决定了重庆人血脉中张扬着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重庆又是巴人的后代,巴人历来具有质朴好义,勤奋耿直,精明勇敢,而巴蔓子将军就是巴人的代表,莫让这种宝贵的精神流失。因为重庆人需要这种精神力量。特别是这个精神匮乏的年代。

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精神也要跟上。不要因为物质的提升,而造成了精神的缺失!

千古忠魂巴蔓子,铸就重庆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