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自成本有三種方案取天下,他或許做錯了選擇,到底應該怎麼選

李自成是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領袖,這位推翻了明帝國,建立大順政權的重要人物,在明亡清興之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但是,曾經無限接近統一天下的李自成,卻在攻破北京後短短一年的時間中便兵敗身死。

有人說李自成失敗是因為進北京以後腐朽變質了,有人說李自成失敗是因為清軍實力太強,有人說李自成失敗是因為偶然因素,還有人說李自成失敗是天意。

那麼,李自成當時真的沒有機會取得最終勝利嗎?他如果想要滅明抗清,應該怎麼做呢?今天我們就探讨一下這件事。

李自成本有三種方案取天下,他或許做錯了選擇,到底應該怎麼選

明崇祯十七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他對外宣稱自己麾下有騎兵六十萬,步兵四十萬,他要對明朝發起總攻,他要一統江山。

雖然騎兵六十萬,步兵四十萬肯定有很大的水分,但當時李自成的實力還是很強大的,之前他在襄陽時便已經擁有七八萬的野戰部隊,編成五軍,步騎水三軍齊備。後來他又收編大量的流民和明朝軍隊,實力進一步增強。

李自成進攻北京的過程比較順利,除了如甯武等地有激烈的抵抗之外,明朝邊軍幾乎是望風披靡,李自成攻北京沒有什麼重大損失,反而收編了比如唐通等明朝邊軍,實力再一次得到增強。

李自成本有三種方案取天下,他或許做錯了選擇,到底應該怎麼選

崇祯十七年四月,李自成占領北京的時候,這是大順軍最為強大的時候。此時李自成不但整合了關内除了大西軍以外的起義軍精華,還收編了除了關甯軍以外幾乎所有的明朝邊軍。

此時李自成麾下兵力應該在二三十萬的數量,但這些人沒有集中在一起,而是分散在關中、中原、山西、長城沿線以及襄陽等地,真正跟随李自成在北京的大約有七八人。

後來李自成在一片石之戰中,帶着這七八萬人與吳三桂關甯軍及清軍決戰,結果遭到失敗,元氣大傷。

随後大量明軍倒戈,起義軍被不斷追殺,僅僅一年之後李自成就在湖南兵敗身死。

李自成本有三種方案取天下,他或許做錯了選擇,到底應該怎麼選

我們現在看,如果換成我們是李自成,在1644年初選擇總攻北京似乎沒有大的問題,在不考慮滿清加入戰争的情況下,就算吳三桂不投降,李自成也有把握統一中國。

但問題在于,滿清實際上是當時大順政權最危險的敵人,忽略這支力量是不應該的。

從我們“開天眼”的視角看,當時李自成完全有别的選擇可能。

其實早在李自成襄陽建制的時候,就有三派觀點,指向三個個不同的戰略方向。

第一派觀點主張從襄陽北伐中原,直接進攻北京,滅掉明朝。

第二種觀點認為應該先取關中,然後向東進攻北京。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應該從襄陽向東向南發展,先攻略江南賦稅基地,然後再北伐中原。

李自成本有三種方案取天下,他或許做錯了選擇,到底應該怎麼選

最終李自成選擇了第二種主張,先取關中,因為那裡是李自成的老家所在,然後再向東席卷明朝邊軍,進攻北京,統一北方。

我們看這三種主張,其實最後一種主張是最為穩妥的,中國自從唐宋以後便是以“南方賦稅養北方兵”的方式維持,黃河流域以及關中地區已經養不了這麼多軍隊,沒有運河輸送南方錢糧,北方軍隊就會崩潰。

李自成起義軍征戰多年,卻始終沒有穩固的根據地,即便李自成占領關中和中原,也無法解決糧食問題,當時北方遭到戰火毀壞,早已殘破不堪,沒有南方錢糧支援,李自成便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李自成本有三種方案取天下,他或許做錯了選擇,到底應該怎麼選

假如李自成能先攻取江南,穩定南方,則有充足的糧草金銀,那時候再揮師北伐,理想的結果能取得全勝,即便一時作戰不利,也可以退守江南,最壞的結果也能打出一個南北朝,也不至于一敗再敗,最後身死軍破。

當年劉邦能擊敗項羽,靠的就是蕭何經營關中,依靠關中源源不斷的錢糧兵馬,壓垮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如果沒有穩固富庶的根據地,劉邦不可能戰勝項羽。

朱元璋能北伐成功,統一天下,也是因為他在江南經營多年,“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韬光養晦積蓄力量,最後取得勝利。

可惜曆史無法重制,我們不能強求古人,在當時的形勢下,李自成沒有選擇南下,而是選擇直接北進,缺乏穩固富足的根據地,一次失敗便難以挽回,功敗垂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