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逝者”,謹以文章紀念生命中逝去的人或物,留住對他們的記憶。
昨晚快7點的時候,同僚微信問:上次說的文廣的崔健去世了?
前幾天機關到莫幹山搞工會活動,餐桌上提到不少廣電人的往事,也提到崔健。
我回道:“誰說她去世了?她明年移民。”我以為她記錯了。
但是朋友圈的新聞馬上傳來,崔健于10月31日淩晨突發心髒病,9點搶救無效去世。
前幾天在集團的電梯裡還碰到過她,她視力不好,聽說隻有0.1。是以她每次都是側臉看着你,與其說她在看着你,不如說她是在聽你的聲音。這是和她交流的常态。
我通常叫她崔健老師,其實她比我大不了幾歲,但是她的資曆擺在那裡。她是杭州廣電最早的一批主持人,全國播音主持最進階别的金話筒獎獲得者。我和她的交集并不算多,但正因為不多,每次的記憶都很深刻。
如果沒有記錯,我還沒有到杭州廣電工作,就已經認識崔健的大名了。在娃哈哈的時候,1994年、1995年的樣子,我們一群同一年到娃哈哈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因為都住在娃哈哈三樓的集體宿舍,晚上沒事幹,經常會結伴去看浙江音像資料館主辦的内部影視觀摩片。記得地點是在延安路的勝利劇院附近一個小巷子的二樓,幾個房間裡擺着一排排硬闆凳,和早年那種錄像廳差不多,放的是投影,5元一票。我記得在那裡看到過崔健的名字,介紹是杭州電視台著名主持人和配音演員。
崔健最活躍的主持時間應該是90年代,但我并沒有看過她主持的節目。2000年我到杭州廣電工作,第一次和崔健産生交集,就已經是她主持生活頻道的《金秋》節目。2004年崔健成立杭州廣電第一個工作室“金秋工作室”,是制片人和導演。那時候作為推薦電視節目為主的《杭州廣播電視報》,編輯部上司讓我為《金秋》開播做一次采訪,那一次崔健叫了一些社群裡的老年朋友,鑼鼓喧天,搞得蠻熱鬧。後來和她聊了聊,她說自己成立金秋工作室,做這類中老年節目相對比較輕松,當時她應該也是從輝煌的一線節目主持人位置上,另辟蹊徑做中老年節目,雖然她才40來歲。
崔健出道很早,中學時就擔任主持,我想是否也是因為做了多年主持人,讓她急流勇退,轉而為中老年觀衆服務。
大概五六年前吧,在西城廣場門口碰到她。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她視力不好。我以為是患了眼疾。她告訴我自己就住在附近,匆匆問候了幾句,就道别了。
後來就是在集團碰到她,通常是在電梯或者食堂。她總是笑意吟吟地側看着我,用溫柔的女中音問候“最近忙不忙”?是以在我的印象中,她給人的感覺始終是如沐春風的。
今年聽說她準備移民加拿大,因為她兒子在加拿大上學。有一次碰到她,向她求證,她笑說準備明年去。
沒想到新生活即将開始的時候,她突然英年早逝,從此再也看不到她笑意吟吟的樣子。
明天和意外永遠不知道哪一個先來。人們告别世界的時候,留下不同的作品,崔健留下的是她的聲音。不少同僚轉發了她朗誦的《再别康橋》,那溫柔的聲音,聽音如面,“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别西天的雲彩……”
小洋樓,媒體人
圖書《戀戀韓情》(合著)《韓碟》《美國遊記》《我不是娛記》《天堂電影院:高分電影裡的情愛》作者
今日頭條号“小洋樓杭州":https://mp.toutiao.com/profile_v3/graphic/articles
新浪部落格"小洋樓”:http://blog.sina.com.cn/louxiaoyang
微信公衆号:小洋樓的光影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