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鸠摩羅什是印度人還是中國人?

作者:中華網佛學頻道
鸠摩羅什是印度人還是中國人?

在人們的印象中,許多佛寺都是依山傍水,占盡自然秀麗景色。但是武威鸠摩羅什寺卻位于車水馬龍的鬧市中心——武威市北大街。這使得這座千年古刹驟然成為鬧市中的一片淨土。武威藏學研究會理事吳生華先生的一句偈語道破天機:“胸中若有山林氣,何妨門前車馬喧”。

武威鸠摩羅什寺之是以有名,緣于鸠摩羅什大師,這位天賦異禀、願力深廣、一生坎坷而傳奇的偉大佛教思想傳播者,一路從西域走來,駐留武威,掀開了中國佛學史上輝煌的一頁。

外國僧人?

在甘肅武威,經常會聽到文化圈和宗教界的人士說起鸠摩羅什大師。人們都說,鸠摩羅什是一位傳奇人物,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對此,記者充滿了好奇。但更讓記者好奇的是,鸠摩羅什是一位外國高僧,鸠摩羅什的傳記也被放在“外國譯經家”的類别中。鸠摩羅什大師到底是中國僧人還是國外高僧,他為什麼會來到中國并且長住武威?

《武威通志》有記載:“鸠摩羅什(344—413年),天竺(今印度)人。東晉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堅命骁騎将軍呂光遠征龜茲,獲西域高僧鸠摩羅什。太元十年(385年)三月呂光自龜茲還師,迎鸠摩羅什俱東。同年九月呂光自領涼州刺史,鸠摩羅什留居涼州17年。”

《涼州文史資料》亦有記載:天竺高僧鸠摩羅什在涼州17年,廣泛播灑大乘佛教的光芒種子。當時的長安史僧僧肇,曾千裡迢迢來涼州,在鸠摩羅什門下受業。河西各地僧人慕名而來後涼,拜鸠摩羅什為師,求教大乘之佛法。西域和中原的高僧也慕鸠摩羅什之名,絡繹不絕來到後涼,跟鸠摩羅什交流研習佛學,一時使得涼州佛法之名遠播中外。

以上資料可知,鸠摩羅什是一位來自印度的僧人。

鸠摩羅什是印度人還是中國人?

身世傳奇

去年十月的一天,記者走進鸠摩羅什寺進行求證。

鸠摩羅什寺正是鸠摩羅什大師當年駐武弘法的地方,距今已有1600年的曆史。寺院四面臨街,東臨北大街,西靠平等巷,南接王府街,北至西巷子,占地面積32.8畝。寺院最早建于後涼(公元386—400年),唐代、明代和清代都曾經進行大規模的修繕。目前,該寺院又一次正在修繕當中。

在現任住持理方法師的指引下,記者再一次領略了鸠摩羅什寺的全貌。鸠摩羅什寺原建築建在自東向西的一條中軸線上。臨街為三間木制牌樓,上書羅什匾額。過牌樓為小門,三開間,大起脊,四角飛檐。進小門為天王殿,兩側塑四大天王金身,正中塑韋馱菩薩和彌勒菩薩。韋馱菩薩手持寶劍,顯降服群魔像。彌勒菩薩面向門外,笑口常開顯歡喜。穿過天王殿就是大雄寶殿,共五間,塑三寶佛、十八羅漢。繞過大雄寶殿,後面就是鸠摩羅什塔。

理方法師講,據《祐錄》、《梁傳》記載,鸠摩羅什祖籍天竺,世代國相。祖父達多倜傥不群,父鸠摩炎聰明有懿節,為避相位出家。龜茲王聞之甚敬慕,親自出郊迎請為國師。其母耆婆為龜茲王妹,出身高貴、識悟明敏。據說一日耆婆出城見枯骨縱橫遍野而有所悟,不顧丈夫阻擾矢志出家,終得受戒業禅法。時公元350年,羅什七歲,亦随母出家。當時龜茲流行的佛教多小乘學,鸠摩羅什随學的老師佛圖舌彌是著名高僧,對阿含部經典研習甚深。然羅什“從師受經日誦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誦毘昙既過,師授其義。即自通達,無幽不暢。”

鸠摩羅什是印度人還是中國人?

“三寸不爛之舌”

根據理方法師介紹,鸠摩羅什祖籍印度,出生在西域“龜茲”。魏晉之時,人們認為西域的“龜茲”當屬“外國”。是以,鸠摩羅什一直被稱為“外國僧人”。

在鸠摩羅什寺,記者看到了具有傳奇色彩的羅什塔,它正是鸠摩羅什大師“三寸不爛之舌”的葬舌之處。

根據《武威通志》記載:“鸠摩羅什帶領弟子八百餘人,譯經74部、384卷,被後世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之一。”鸠摩羅什譯經,非常注重原經經義和風格的創新。鸠摩羅什曾說,天竺國很注重佛經的文辭,講求聲調格韻,以能入笙弦為上乘。如果翻譯隻求大意相近,失掉歌以吟詠的文藻,就像嚼飯喂人,不但無味,而且令人作嘔。是以,經鸠摩羅什翻譯的佛經,在義、音兩方面,都算得上盡善盡美,爐火純青,既不拮屈聱牙,又儲存了“西域趣語”的特征,千百年來為僧衆所喜愛。鸠摩羅什大師曾發下宏願:“願凡所宣譯,傳流後世,鹹共弘通。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中國佛教史》記載,弘始十五年(413年),鸠摩羅什圓寂于長安大寺。依教焚屍時,“薪滅形碎,惟舌不壞”。武威人民為了紀念鸠摩羅什,建立“舌舍利塔”。

記者看到,正午時分,由于日光照射,藏經樓與羅什塔斜對,經樓門隙,塔成倒影。塔為空心,八角十二層,高32米,塔座八角,周長25米,高2米,全部條磚疊砌。塔基四周有磚砌花欄宇牆。塔底層比其他各層較高,門朝東開。塔最上層東設小龛,龛供佛像。塔頂形似葫蘆寶瓶,每層都有平磚砌疊的腰檐,逐角角質翹起,風鈴脆響,給人一種目眩意奪,心神清徹之感。

鸠摩羅什是印度人還是中國人?

長住武威17年

鸠摩羅什在武威漫長的17年時間裡,一面學習鑽研漢語,大量接觸佛學以外的漢文經史典籍,一面講授佛經、宏法傳教,為他以後從事大量的譯經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鸠摩羅什對中國佛教學派和宗派産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他主持翻譯或重譯的經論中,《大品般若經》、《獨幕喜劇般若經》和《大智度論》直接助長了中國大乘佛教般若學說的傳播。《成實論》是成實宗的主要經典,《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是三論宗的主要經典,《妙法蓮華經》即《法華經》是天台宗的主要經典,《阿彌陀經》是淨土宗的主要經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禅宗的主要經典。在禅法和戒律方面,《坐禅三昧經》是第一部大乘禅法經典,《十誦律》是第一部完備的漢譯小乘戒律,《梵網經》是第一部大乘戒律,受鸠摩羅什影響由佛陀耶舍譯的《四分律》,唐以後至今仍然是漢地通行的戒律。另外,《彌勒成佛經》和《彌勒下生經》是民間彌勒信仰的經典。

鸠摩羅什譯經傳教的過程中,培養了一大批佛學弟子,其門下弟子号稱三千。優秀者有“什門四聖”(僧肇、道生、道融、道僧)、“什門八俊”和“什門十哲”。其弟子僧肇,在鸠摩羅什圓寂之後,亦精研佛法,并建立了自己的佛學思想,被後世人稱為“中國玄學大師”。

就在記者追尋鸠摩羅什大師蹤迹的過程中,今年二月的一天,突然接到羅什寺院住持理方法師的電話,随即又收到他傳發的電子郵件。原來,經過多方求證和宗教界最新考察:龜茲在新疆境内,即新疆阿克蘇庫車。這裡,正是當年絲綢之路西域古國龜茲所在地。漢代的西域都護府、唐代的安西都護府和龜茲都督府均建于此。是以證明,鸠摩羅什實際上就是中國人。時下,在新疆庫車克孜爾石窟,就安放着鸠摩羅什銅像。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給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脫

圖文皆來源于網絡,内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

鸠摩羅什是印度人還是中國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