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佛教史上有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這個人就是來自西域龜茲的鸠摩羅什三藏,他與玄奘、不空、真谛等人被稱為"中國四大譯經家"。鸠摩羅什三藏對于中國内地佛教的貢獻是極為深遠的,他翻譯的佛經是唯一符合"信達雅"要求的經典,而鸠摩羅什在翻譯佛經的數量上更是前無古人,除卻大唐玄奘三藏之外可以稱得上是"後無來者"。
中國内地佛教的八大宗派如天台宗、禅宗、淨土宗、三論宗、法相宗等都以鸠摩羅什翻譯的佛經為根本經,比如三論宗的《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天台宗的《妙法蓮華經》以及淨土宗的經典《阿彌陀經》等,都是以鸠摩羅什三藏翻譯的佛經為依據的。
除卻自身的貢獻之外,鸠摩羅什三藏還教出了一大幫好徒弟,其著名的弟子有寫《物不遷論》的僧肇以及道生、道榮和僧叡等人,這四個人被後世佛教徒稱為"什門四聖"。
鸠摩羅什大師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尤其是他曾經兩度在紅塵中破戒,更是引起了當時一些保守的佛教僧侶的攻擊。"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隻是後世文人添油加醋的想象,鸠摩羅什大師從來沒有負過如來,即便是兩次破戒也并非這位西天佛子的本意。
羅什大師曾經親口對身邊的人說過此事;"我就像生長在污泥裡的蓮花,你們要學習我蓮花的部分,而不要去取我腳下的污泥。"
舌燦蓮花的鸠摩羅什大師祖籍天竺,他的爺爺是權傾朝野的相國,但是由于某種原因,他的父親鸠摩炎并未繼承相國之位。鸠摩炎選擇到龜茲國作一名國師,而鸠摩羅什的母親則是龜茲國王的妹妹,是以羅什法師一出生身份就相當高貴。鸠摩羅什的母親耆婆信奉佛教,在數次請求龜茲國王之後終于如願所償地成為了一名比丘尼,而鸠摩羅什大師的佛緣也開始了。
七歲那年,鸠摩羅什法師便選擇出家成為一名小沙彌,而他的父親對此并未提出反對意見,而早在七歲之前鸠摩羅什就已經在皇宮中跟随一些高僧學習佛教典籍了。鸠摩羅什法師在九歲那年便跟随其母親前往罽賓求法,而這一離開也開啟了他一生漂泊的序幕。
"鳳凰不曾栖梧桐,金剛般若枉談空",鸠摩羅什三藏在十歲那年迎戰罽賓國大小僧侶,并且以其超人的記憶力和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此次辯論中大獲全勝。鸠摩羅什三藏的神俊之名自此傳遍了罽賓,無論是白發蒼蒼的老僧還是聲名顯赫的達官貴人都對此俯首跪拜,但是他母子二人并未在罽賓做過多的停留。
大師在十二歲那年又踏上了求學之路,經由一望無際的沙漠戈壁之後,他們終于來到了沙勒國,而這次也是大師從小乘轉向大乘的起點。在拜佛陀耶舍為師之後,鸠摩羅什大師很快就将小乘經典融會貫通,尤其是一切有部的哲學理論更是深有體會,但大師很快就遇到了對手。
這個對手就是須利耶蘇摩大師,二人在公開辯論的過程中鸠摩羅什大師發現自己的理論無法回答蘇摩的問題,是以走向了大乘的道路。在仔細研讀了蘇摩大師給予的《中論》和《十二門論》之後,羅什大師開始了他對大乘中觀派的研究。
兩年之後,鸠摩羅什與去母親耆婆踏上了回家的路程,這一次歸鄉之旅也是羅什第一次在西域諸國大放異彩的時刻。滿腹經綸的羅什大師回到了自己的故鄉龜茲國,四方沙門蜂擁而至請求他演說妙法,少年天才的美名至此傳遍了西域。
但鸠摩羅什大師像這般如此快意的時光很快就要過去,統一了北方并且建立了大秦國的苻堅為邀請大師來到中原,不惜發兵攻打龜茲國。最終的結果則是龜茲國國王白純敗逃,而西天佛子鸠摩羅什三藏則被留在呂光身邊,而在此期間苻堅手下的大将呂光幹了一件相當不光彩的事情。
羅什大師不願意與呂光回到中原,而不懂佛法的呂光對于這位"道流西域"的名僧也沒有任何禮遇之舉,他設計了一場讓中原佛教徒為之蒙羞的事情。呂光将羅什灌醉,而後将他與龜茲王的女兒一同關在一個密室之中,鸠摩羅什大師為此在四十一歲那年破戒,從此便跟随呂光四處征讨,直到十六年後才來到中原弘法。
而鸠摩羅什大師第二次破戒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前秦苻堅覆滅之後,信奉佛教的後秦姚興崛起之後同樣以發兵的方式來争奪大師,最終大師被擄到了長安。但是姚興以下作的手段逼迫大師破戒,否則就不允許他繼續從事佛經翻譯的工作。
而第二種說法則是說大師自己主動要求,以"禦婦人"的方式來了解自己的孽緣。但無論是何種說法,我們都可以揣測得到大師的心路曆程,從青春少年到已經年近花甲的老翁,他的一生有将近二十年的時間都在流浪,這種遠離故土寄人籬下的生活使得他不得不以破戒的方式來自保。
為此我相當不同意以愛情小說的路子去描寫鸠摩羅什大師破戒的事件,無論如何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佛門巨子,是不可能像凡塵俗世的男男女女那樣沉溺在情情愛愛之中的。
被呂光俘虜的十七年是大師一生中最為艱苦的時光,故土難回的西域高僧就這樣以一個軍事參謀的身份,寄生在粗鄙的武人的屋檐下,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
而幼年與他結伴求學的母親,自羅什大師成年受戒之後,便從此消失得無影無蹤。所幸的是鸠摩羅什大師以驚人的毅力扛過了這段艱難的時光,他最終以一個全新的身份出現在了中原大地上。
後秦弘始三年,三藏法師鸠摩羅什來到了長安,他正式開始了佛經翻譯工作,這也可以稱得上是空前絕後的一次佛經翻譯工作。鸠摩羅什大師在長安的譯場号稱有弟子三千,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以國家之力資助的佛經譯場,這是中原佛教最為流光溢彩的時刻。
鸠摩羅什三藏此時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佛經翻譯中去,《阿彌陀經》、《大智度論》、《中論》、《百論》、《十誦律》、《成實論》以及《金剛般若經》、《首楞嚴三昧》乃至小乘《長阿含經》等七十四部三百餘卷佛經,為後世所有的佛教宗派奠定了基礎。
羅什三藏的前半生是虛心求法的佛門巨子,而他的後半生則在飄萍中度過,但是無論如何他從未辜負如來。世人愚癡隻看到大師兩次破戒的事件,但誰又能明白他當時的無奈?曾有三果羅漢預言,"鸠摩羅什若在三十五歲之前受戒,将成為第二佛陀",所幸的是鸠摩羅什大師第一次破戒是在四十一歲那年。
至于那些攻擊他诽謗他的人,大師大概是不想理會的,筆者也不想理會。大師的功過自有他自身的因果去承受,我等凡夫如何能夠評價?我想,大師如蓮花般的舌頭化成的舍利子,應該就是佛陀對他最好的肯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