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来自西域龟兹的鸠摩罗什三藏,他与玄奘、不空、真谛等人被称为"中国四大译经家"。鸠摩罗什三藏对于中国内地佛教的贡献是极为深远的,他翻译的佛经是唯一符合"信达雅"要求的经典,而鸠摩罗什在翻译佛经的数量上更是前无古人,除却大唐玄奘三藏之外可以称得上是"后无来者"。
中国内地佛教的八大宗派如天台宗、禅宗、净土宗、三论宗、法相宗等都以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为根本经,比如三论宗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天台宗的《妙法莲华经》以及净土宗的经典《阿弥陀经》等,都是以鸠摩罗什三藏翻译的佛经为依据的。
除却自身的贡献之外,鸠摩罗什三藏还教出了一大帮好徒弟,其著名的弟子有写《物不迁论》的僧肇以及道生、道荣和僧叡等人,这四个人被后世佛教徒称为"什门四圣"。
鸠摩罗什大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他曾经两度在红尘中破戒,更是引起了当时一些保守的佛教僧侣的攻击。"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只是后世文人添油加醋的想象,鸠摩罗什大师从来没有负过如来,即便是两次破戒也并非这位西天佛子的本意。
罗什大师曾经亲口对身边的人说过此事;"我就像生长在污泥里的莲花,你们要学习我莲花的部分,而不要去取我脚下的污泥。"
舌灿莲花的鸠摩罗什大师祖籍天竺,他的爷爷是权倾朝野的相国,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他的父亲鸠摩炎并未继承相国之位。鸠摩炎选择到龟兹国作一名国师,而鸠摩罗什的母亲则是龟兹国王的妹妹,所以罗什法师一出生身份就相当高贵。鸠摩罗什的母亲耆婆信奉佛教,在数次请求龟兹国王之后终于如愿所偿地成为了一名比丘尼,而鸠摩罗什大师的佛缘也开始了。
七岁那年,鸠摩罗什法师便选择出家成为一名小沙弥,而他的父亲对此并未提出反对意见,而早在七岁之前鸠摩罗什就已经在皇宫中跟随一些高僧学习佛教典籍了。鸠摩罗什法师在九岁那年便跟随其母亲前往罽宾求法,而这一离开也开启了他一生漂泊的序幕。
"凤凰不曾栖梧桐,金刚般若枉谈空",鸠摩罗什三藏在十岁那年迎战罽宾国大小僧侣,并且以其超人的记忆力和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此次辩论中大获全胜。鸠摩罗什三藏的神俊之名自此传遍了罽宾,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僧还是声名显赫的达官贵人都对此俯首跪拜,但是他母子二人并未在罽宾做过多的停留。
大师在十二岁那年又踏上了求学之路,经由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之后,他们终于来到了沙勒国,而这次也是大师从小乘转向大乘的起点。在拜佛陀耶舍为师之后,鸠摩罗什大师很快就将小乘经典融会贯通,尤其是一切有部的哲学理论更是深有体会,但大师很快就遇到了对手。
这个对手就是须利耶苏摩大师,二人在公开辩论的过程中鸠摩罗什大师发现自己的理论无法回答苏摩的问题,因此走向了大乘的道路。在仔细研读了苏摩大师给予的《中论》和《十二门论》之后,罗什大师开始了他对大乘中观派的研究。
两年之后,鸠摩罗什与去母亲耆婆踏上了回家的路程,这一次归乡之旅也是罗什第一次在西域诸国大放异彩的时刻。满腹经纶的罗什大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龟兹国,四方沙门蜂拥而至请求他演说妙法,少年天才的美名至此传遍了西域。
但鸠摩罗什大师像这般如此快意的时光很快就要过去,统一了北方并且建立了大秦国的苻坚为邀请大师来到中原,不惜发兵攻打龟兹国。最终的结果则是龟兹国国王白纯败逃,而西天佛子鸠摩罗什三藏则被留在吕光身边,而在此期间苻坚手下的大将吕光干了一件相当不光彩的事情。
罗什大师不愿意与吕光回到中原,而不懂佛法的吕光对于这位"道流西域"的名僧也没有任何礼遇之举,他设计了一场让中原佛教徒为之蒙羞的事情。吕光将罗什灌醉,而后将他与龟兹王的女儿一同关在一个密室之中,鸠摩罗什大师为此在四十一岁那年破戒,从此便跟随吕光四处征讨,直到十六年后才来到中原弘法。
而鸠摩罗什大师第二次破戒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前秦苻坚覆灭之后,信奉佛教的后秦姚兴崛起之后同样以发兵的方式来争夺大师,最终大师被掳到了长安。但是姚兴以下作的手段逼迫大师破戒,否则就不允许他继续从事佛经翻译的工作。
而第二种说法则是说大师自己主动要求,以"御妇人"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孽缘。但无论是何种说法,我们都可以揣测得到大师的心路历程,从青春少年到已经年近花甲的老翁,他的一生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都在流浪,这种远离故土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得他不得不以破戒的方式来自保。
为此我相当不同意以爱情小说的路子去描写鸠摩罗什大师破戒的事件,无论如何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佛门巨子,是不可能像凡尘俗世的男男女女那样沉溺在情情爱爱之中的。
被吕光俘虏的十七年是大师一生中最为艰苦的时光,故土难回的西域高僧就这样以一个军事参谋的身份,寄生在粗鄙的武人的屋檐下,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而幼年与他结伴求学的母亲,自罗什大师成年受戒之后,便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所幸的是鸠摩罗什大师以惊人的毅力扛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光,他最终以一个全新的身份出现在了中原大地上。
后秦弘始三年,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来到了长安,他正式开始了佛经翻译工作,这也可以称得上是空前绝后的一次佛经翻译工作。鸠摩罗什大师在长安的译场号称有弟子三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之力资助的佛经译场,这是中原佛教最为流光溢彩的时刻。
鸠摩罗什三藏此时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佛经翻译中去,《阿弥陀经》、《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诵律》、《成实论》以及《金刚般若经》、《首楞严三昧》乃至小乘《长阿含经》等七十四部三百余卷佛经,为后世所有的佛教宗派奠定了基础。
罗什三藏的前半生是虚心求法的佛门巨子,而他的后半生则在飘萍中度过,但是无论如何他从未辜负如来。世人愚痴只看到大师两次破戒的事件,但谁又能明白他当时的无奈?曾有三果罗汉预言,"鸠摩罗什若在三十五岁之前受戒,将成为第二佛陀",所幸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第一次破戒是在四十一岁那年。
至于那些攻击他诽谤他的人,大师大概是不想理会的,笔者也不想理会。大师的功过自有他自身的因果去承受,我等凡夫如何能够评价?我想,大师如莲花般的舌头化成的舍利子,应该就是佛陀对他最好的肯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