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裴高才:黎元洪“知遇”蔡元培,開啟北京大學傳奇,李敖北大點贊

作者:裴高才文心飛翼
裴高才:黎元洪“知遇”蔡元培,開啟北京大學傳奇,李敖北大點贊

黎元洪大總統

  民國初年,雲波詭谲,過客匆匆,開國大都督與兩任大總統黎元洪,占據了重要一頁。可是,長期以來,黎氏卻蓋棺難定論,評價兩極。這裡僅就黎元洪任命蔡元培為北大校長的台前幕後,說一說這位人們印象中的“武人”對教育、對文人的态度。

  外國記者筆下的“儒将”

  史書論及黎元洪,大多将其劃歸武人一類。從近年來發現的大量中外原始資料看,黎氏是一個徒有武人外形的文人雅士。他學貫中西、手不釋卷,他的書法作品,尤其是他重用文人與尊師重教,令人稱道。

  1920年,他捐資3萬銀元創辦了湖北黃陂第一所中學——私立前川中學。接着,他出資10萬元拟建江漢大學,并準備讓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長女主持。隻因時局動蕩未果,後改建武漢大學宋卿體育館。他還不拘一格地讓入伍的秀才因材得職,并推動選拔人才走出國門,使當時湖北的留學人數約占全國總數的四分之一。

  黎任清廷湖北新軍旅長(協統)時,時軍中正在教唱張之洞填詞的軍歌,頌揚清朝“仁政”。投筆從戎的知識青年潘康時,竟将歌詞中的“大清深仁厚澤十餘朝,列聖相承無異舜與堯”,修改為“滿清篡竊已曆十餘朝,列代相承無異金與遼”。這在當時可是殺頭的大罪,可是被告發到了黎大人那裡,居然逢兇化吉:不僅未給他加罪,反而認為人才難得,調到身邊當文書。後逐漸提拔為排長和連長。接下來,潘成為辛亥革命中湖北隊官(連長)革命第一人。

裴高才:黎元洪“知遇”蔡元培,開啟北京大學傳奇,李敖北大點贊

蔡元培照片

  德、法軍事觀察家來漢考察,黎以一口流利的英語與之交流,洋人在張之洞面前稱贊黎為“知兵之将”。英國記者埃德溫·丁格爾采訪他後寫道:“黎元洪将軍具有中國人特有的儒雅,用英語跟我談話……他具有深邃的洞察力,這是一般軍人所無法企及的。”(《CHINAS REVOLUTION :1911-1912》,中譯為《中國革命記:1911-1912》,1912年英文倫敦版)

  黎元洪樂當北大伯樂

  蔡元培是武昌首義後才聽說黎元洪的名字。他們兩人的名字聯在一起,是在武昌首義陽夏之戰結束、南北停戰議和開始之時。此間,南方民軍的首腦機關,出現了中央軍政府設鄂、臨時議會設滬的“雙包案”。據《蔡元培日記》披露,1911年11月28日,蔡元培應陳其美之邀,從德國傳回上海。12月2日南京光複後,同盟會與各省在滬代表蘊釀推舉大元帥,負責籌組臨時政府。

  返國幾日,黨人告訴蔡元培,黎乃被迫起義,又正在與北洋軍妥協,認為黎當大元帥不妥。于是,蔡在開會前一天找到立憲派大佬、浙江軍政府都督湯壽潛,建議推舉黃興為大元帥,在場的章太炎也表贊同。次日,蔡元培提名黃興後,各省代表一緻通過,于是大元帥一職順利定下。正在這時,章太炎站起來,垂泣而立稱,黎元洪是首難的人物,不可辜負他,應舉黎為副元帥。即獲通過。

  當時,身在武昌前線的中央軍政府大都督黎元洪得知後,立即通電反對。因為早在陽夏之戰設壇拜将時,就已經向世人宣示:黎是劉邦,黃是項羽。現在豈能本末倒置。後來雖然改任黎為大元帥,黃副之,但黃興已經掌握了組閣權,武昌集團被排斥在外。此時黎氏的失落心情,可想而知。

  不過,黎就任大總統後,表現得很大度,他打破黨同伐異的用人陳規,拟任蔡元培為浙江省長(未果),意在組成“全民政府”。

  1916年7月12日,黎元洪将教育總長孫洪伊改任内務總長,由範源廉長教育部。這時,社會名流紛紛呼籲整頓北京大學。黎首先想到的蔡元培任教育總長期間,主持制定了中國第一個西方化的新學制(史稱“壬子癸醜學制”),以及将京師大學堂改為北京大學的驚世之舉。覺得蔡氏堪當大任。

  這年9月的一天,範向黎報告:北京大學校長胡仁源做不下去了,湯爾和與馬叙倫建議将蔡元培請回來掌管。黎頓時眉開眼笑地說:“很好,正合吾意。”于是,先由範源廉緻電蔡:

“國事漸平,教育宜急。現以首都最高學府,萬頓大賢主宰,師表群儉。海内人士,鹹深景仰。用特專電敦請我公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一席,務祈鑒允,早日歸國,以慰瞻望。”(高平叔:《蔡元培年譜》,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9頁)

  而後,黎沿用蔡元培當年改革北京大學的任命程式:由黎大總統簽署“中華民國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簡字第七百九十二号”指令:“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并經國務總理段祺瑞與教育總長範源廉附署生效。

裴高才:黎元洪“知遇”蔡元培,開啟北京大學傳奇,李敖北大點贊

黎元洪大總統簽署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任指令

蔡元培應召回國,經滬抵京。他在《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曆》中回憶說:

“初到上海,友人中勸不必就職的頗多,說北大太腐敗,進去了,若不能整頓,反于自己的聲名有礙,這當然是出于愛我的意思。但也有少數的說,既然知道他腐敗,更應進去整頓,就是失敗,也算盡了心;這也是夫妻以德的說法。我到底服從後說,進北京。”(《東方雜志》第31卷第1号,1934年1月1日)

  蔡元培走馬上任後,面對教育經費困難,黎氏首先從自己做起,不惜壓縮總統府預算,自減薪水,即由袁世凱規定的191.5萬元/年,減為57.465萬元/年。擠出資金扶植教育。

  黎與蔡讨論女子應該參政問題時,黎說,有人以婦女程度不夠為由反對。蔡反駁道:隻問婦女參政該不該,不能問她們程度夠不夠,縱然不夠,也可用教育補足不能剝奪其權利(姚全興:《蔡元培的男女平等思想》見《曆史知識》1981年第4期)。得到黎氏點頭後,北大開始招收女旁聽生。

  在黎的大力支援下,以及陳獨秀等的襄助下,蔡對北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譜寫了北大的現代傳奇。

  蔡元培歡迎黎複位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半年後,因發生張勳複辟,黎元洪下野,蔡也宣布辭職。不過,在複辟鬧劇流産後,蔡于當月重返北大。

  時隔五年後的1922年夏,舉國上下響起了一片要求徐世昌下野,歡迎黎黃陂出山的聲浪。

裴高才:黎元洪“知遇”蔡元培,開啟北京大學傳奇,李敖北大點贊

右起蔡元培、蕭伯納、魯迅

  這年5月13日,由知名學者胡适起草,經蔡元培、李大钊、王寵惠、羅文幹、湯爾和等16人聯合簽署的題為《我們的政治主張》的提議,在胡适主編的《努力》周刊第二期上發表。提出了政治改革的基本要求:

“第一、我們要求一個‘憲政的政府’;第二、我們要求一個‘公開的政府’;第三、我們要求一種‘有計劃的政治’。”

  黎氏鑒于第一次當國的前車之鑒,正式發出通電,提出了“裁兵廢督”的主張,聲稱各省督軍“先行解職”之時就是他複位之日。

  黎電發出後,就連控制局勢的直系軍閥頭目曹锟與吳佩孚,也表示臣服。各地軍閥亦紛紛效尤。

  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獲悉後,覺得該是“好人政府”法統重光的時候了。當胡适建議他不要發電催促黎元洪莅京時,蔡仍堅持己見,表示“西南方反對舊國會,揭一黎以與孫對待而開議和,似亦未為不可”。于是,他于6月8日聯袂王家駒、李建勳、毛邦偉等10人,代表教育界發表通電,歡迎黎氏北上。電文雲:

天津黎大總統鈞鑒:

  中央政府負責之人,考量事實,非公莫屬。務懇俯順輿情,維持大局。事關國脈,萬乞即日莅京,勉任艱巨,無任祈禱之至。(《民國日報》,1922年6月10 日)

  這年6月11日早上8時,黎就登上了赴京複職的專列,在王家襄、吳景濂以及直系各省代表陪同下,自天津赴北京,于11時抵達北京,北京火車站與沿途街道彩旗飄舞,儀仗隊鳴槍歡迎。下午在幕僚和各界名流的前呼後擁下,黎前往中南海懷仁堂參加總統就職典禮。

  黎氏重作馮婦後,北京城内出現了一些開明氣象。黎有意任蔡元培為教育總長,李大钊為次席(《世界日報》,1927年4月10日)。蔡李皆不就,遂改蔡的好友湯爾和就任。此時的蔡元培前所未有地關心政治,他和林長民等名流一樣,知道黎元洪和他的好人政府來之不易,又發動北京86個團體,于“雙十節”國慶這天,在天安門前召開了聲勢浩大的國民裁兵大會。那天他親自擔任大會主席,還請出黎大總統當場發表同意裁兵的演說。廣場上彩旗招展,五六萬人的口号聲,響徹天空。

  黎任命的“好人内閣”粉墨登台果然不負重望,湯爾和一出任教育總長,就按黎氏的旨意,從羅文幹手裡弄來了一筆錢,緩解燃眉之急。因為當時北大的教職員工,已經五個月沒發薪水了。經蔡元培斡旋,教育部先撥給北大兩個月的工資。這真好似久旱逢雨,“北大派”一下來了勁,蔡元培和胡适、丁文江等“努力會”成員,似乎看到了法統重光的一線希望。

  蔡元培挂印而去

  不久,因羅文幹卷入曹锟與吳佩孚的内鬥,羅文幹成為犧牲品。導緻蔡元培于1923年1月17日第六次辭職。

  羅文幹時任财政總長,曾經在北大任教。羅因金佛郎案被逮捕後,司法機關查無證據将羅放了。不料,教育總長彭允彜竟然在國務院會議上,提案将羅再抓起來。蔡元培了解羅的人格和清白,為了抗議行政幹預司法,不與違背法治的北洋政府為伍,他正式向黎元洪和教育部提出辭職,并公開在《北京大學日刊》發表辭職聲明。還寫了一篇《關于不合作宣言》,發表在上海《申報》上。

裴高才:黎元洪“知遇”蔡元培,開啟北京大學傳奇,李敖北大點贊

此文原載裴高才著《首義大都督黎元洪》

  1月19日下午,為衆議員對閣員的投票時間。北京大學等校的數千名學生前往衆議院請願,他們手執“驅逐教育界敗類彭允彜”的小旗子,在隊伍前舉着一杆大旗,上書“警告國會”四個大字。可是,當隊伍遊行到衆議院門口時,吳景濂竟指使警察毒打赤手空拳的學生,當場受傷者二百餘人。當學生隊伍被驅散後,多數議員居然投了彭的同意票。頓時引起全國學界的憤怒。1月20日,北大全體教職員呈黎大總統文,并發表宣言,懇請罷免彭允彜教育總長職務,挽留蔡元培校長。1月24日下午參議員投票時,北大等42所學校五千餘學生,前往參議院請願。要求該院否決衆議院對彭的同意案……

  到了6月23日,在杭州西湖的蔡還和胡适商定三個稿子,分别是給北京各校教職員聯席會議、北大教職員和北大學生會的公開信,繼續他和軍閥政府的不合作。蔡元培的這次辭職社會反響很大,因迫于輿論的強大壓力,彭允彜不得不下台。

  蔡元培辭職赴津後,黎元洪和國務院通電挽留,并不予準許,造成蔡辭職不成。但他不再到校,由蔣夢麟代理校務。北洋政府始終沒有免蔡元培的職。

注:此文原載《首義大都督黎元洪》,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中華讀書報 》 2011年09月14日 05 版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