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季羨林散文集《心是蓮花開》後便有了渴望繼續看下去的欲望。
季老的文章都是身邊事身邊人,卻讓人感覺到他知識的淵博、實事求是的态度、偉大的人格,無論是他提倡的還是他批判的都在潛移默化中讓你明白哪是應該堅持的、哪是應該剔除的。
于是,周末又來到圖書館尋找季老的作品,期望再讀季老的作品,再學習、再感悟,真正領悟到他季老的精神。
深秋的圖書館,在“黃袍”加身的銀杏樹映襯下,更顯出它的魅力,引來不少讀者的駐足,有的拍照留念、有的感歎銀杏樹的美麗、有的像我一樣提着書入館還書、借書。
走到我前面的三個中老年人每人提着一袋書,急匆匆地走着,那腳步比我還快、比我還輕,那種對書的渴望展現的淋漓盡緻。
經過掃碼預約、測溫并出示健康碼後便進入圖書館。進館後,先把上次借的書還了,才可以借書。還完書後,直接走到二樓的散文書櫃區,散文區書櫃并不多,隻有五排。因為缺乏現代技術查找,隻能在散文區逐櫃逐層查找想要的書籍。
也許季老的名氣太大,他的作品太好,從書櫃上很難找到他的散文集。在書櫃高層查找需要站着,而查找書櫃低層的則需要彎腰或者蹲着。這樣一起一伏,讓自己的軌迹形成了一條有規律的曲線,這條曲線以身子為筆、以腳步着力前移,随着雙眼的移動而上下起伏,偶爾需要伸手做個标記(細看作者名字)。
功夫不負有心人,查遍了整個散文區,隻找到了《莫問他鄉與故鄉》《季羨林散文》兩本季老的散文集。而在散文區其他名家的散文集倒是很多,随處可見。今天我隻想與季老再叙,其他名家不在計劃之列,隻能下次找他們叙了,是以,我完成借書程式後再到三樓查找。
三樓是以曆史為主的書籍,上次《莫言的故事》就是在三樓發現的,今天也想到三樓碰碰運氣。就在我按照起伏的曲線查找時,一位中年女子欲從我身旁經過,狹窄的書櫃之間,隻能通過站立側身的兩人。
我便站起身讓她通過,她通過我面前并未向前走,直接停下來查找書櫃,而且還倒退一步,将看過的書放回原處。等中年女子走後,我仔細看了她放回原處的書名,不禁讓我驚喜興奮了一下,這不就是我剛還的書嗎?那嫂子放回原處的書名是《莫言的故事》,恰是我上次借過的一本書,當時心想,看來喜歡莫言作品的還是大有人在的,雖然也有許多說三道四的,但對于文學的追求,隻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也許是受到這個驚喜的影響,就在對面的書櫃區我找到了三本關于季老的作品,一本是季老兒子的著作——《我和父親季羨林》,還有兩本是《季羨林全傳》上下冊。
看來這些不虛此行了,回去後我要好好地與季老叙叙。正像《季羨林全傳》的序中所說:“我們學習掌握知識很重要,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更重要;我們傳承先生的學問很重要,傳承先生的精神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