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丁會仁
1913年以前,南康府一直存在。清未時南康府管轄着現在廬山、都昌、永修、安義。府治所在廬山市,那時叫星子縣。
南康府,最早設定是宋代,宋置南康軍。元朝叫南康路,明初叫西甯府,後重新叫南康府,一直到清朝末年,1913年後,南康府廢,劃分為九江地區。
昔日南康府,是詩書禮樂聖地。這裡有全國最知名的高等學府,白鹿洞書院,有著名的廬山,有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
南康府的知名人物是朱熹,朱熹出生于南宋初年,自小就天賦過人,逢考必過,18歲中貢生,19歲中進士。朱熹在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朱熹擔任南康軍知府。《宋史》曾記載:朱熹“至郡,興利除害,值歲不雨,講求荒政。”朱熹不僅興修水利,抗災救荒,還争取減免稅賦。朱熹對南康府作的最大影響後人的貢獻就是開辦白鹿洞書院。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爬上廬山,來到五老峰南麓,看到了曾經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曾經隐居讀書的地方,李渤因為養了一隻白鹿,人稱其為白鹿先生,是以其隐居的地方為“白鹿洞”,南唐時這兒興建白鹿國學,北宋時期,更名為白鹿洞書院。
朱熹來到了曾經的書院,滿眼都是破敗不堪,四處瓦礫,荒草叢生,甚為凄涼。
朱熹一直認為:“古之聖王,設為學校,以教天下之人”。他決定籌資重建白鹿洞書院。廬山是風水寶地,白鹿洞書院是四面山水,“清邃環合,無市井之喧”。朱熹多方籌資,快建教舍,到處募書,四處覓師。朱熹親自授課,并廣招天下學子,并做了一件讓書院傳承下去的舉動,就是購買了附近良田870多畝,使得書院實作了自給自足,也不至于後來人辦不去。朱熹重整的白鹿洞書院傳承千年,揚名海内外,是“海内第一書院”和“天下書院之首”。
昔有南康府,今見朱熹來。
朱熹盡去頹廢,力倡理學,親自任書院院長,置田地,編教材,訂學規,聚圖書,請大師,不僅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而且讓南康府和白鹿洞書院成為天下讀書人的朝聖聖地。
曾經的都昌就在南康府轄地,都昌自古就書香門第,都昌文士黃灏、彭蠡、馮椅、曹彥約就成為了朱熹的好友,不僅經常來白鹿洞向朱熹請教,而且在書院講學。朱熹曾寫過《答馮椅之奇書》一文,可見他們一起研究理學,一起傳承中華文化。
朱熹和朱門四友關系非同一般,他們不僅結下無比深厚的情誼,而且其思想影響了很多人。
南康府是理學聖地,“先儒過化之地”,難怪都昌文風學風繁盛之地。都昌不僅是中國書法之鄉,更是“登著述之堂,搜理學之薮,而知士有宗盟”。
正如都昌籍作家明然所說,都昌就是從朱熹那時候開始,都昌文士在朱熹的幫助下,走出了一大批文人雅士,也讓都昌呈現了一派強盛的讀書之風,直到今天……
有道是:朱熹知會南康軍,重整旗鼓白鹿院。都昌人才輩倍出,朱門四友揚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