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張全家福映照出的革命家庭——看評劇《革命家庭》有感

作者:北京戲曲之家

(本文作者:劉傑 北京戲曲評論學會副秘書長 )6月22日,天津評劇院慶祝建黨一百周年的優秀展演劇目《革命家庭》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鳴鑼開演。隻借助短短兩個小時,演員們在精心構造的舞台空間裡,與觀衆一起經曆了一個革命家庭的悲歡離合,展現出戰火年代的殘酷與柔情,感受到共産黨人舍小家成大家的革命懷情與信仰。

一張全家福映照出的革命家庭——看評劇《革命家庭》有感

1

作為展演大戲,這部劇引人關注之處頗多。首先,劇本改編自“革命母親”陶承的真人自傳《我的一家》,且傳記與電影都傳播深遠。是以,以評劇形式将“一家人”的革命故事搬上舞台,如何借助這種藝術手段感染老讀者、老觀衆,如何發揮評劇特色感召新一代的觀戲人,是擺在劇團和觀衆面前的首要問題。其次,劇中主人公方承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評劇代表性傳承人、天津市評劇院院長曾昭娟扮演。這位“二度梅”獲得者能否将這位革命母親一生的經曆、磨煉與轉變過程完美地呈現給觀衆、引人共鳴也是十分令人期待的。事實證明,天津評劇院的《革命家庭》以恢弘的場景再現,結合細膩的演繹處理,最終給出了完美的答案。全劇貫穿以革命之真情與大愛,讓人們在現場深切地感受到一代又一代的共産黨人和追随者的偉大情懷,那就是:堅定信仰、不改初心,為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翻身解放、幸福生活,不惜抛頭顱、灑熱血,甚至失去自己的親人。觀看這部作品,猶如上了一堂形象化的黨課,劇場也仿佛成了黨史教育的特殊課堂。

一張全家福映照出的革命家庭——看評劇《革命家庭》有感

2

一部好作品往往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于觀衆而言就是要好看、好懂、好聽、耐回味。評劇《革命家庭》以和平年代的一張全家福開啟劇情,以倒叙的手法,緩緩引入全家福的感人故事。這一架構對比鮮明,一邊展現紅色情結,一邊将人們帶回到白色恐怖年代,仿佛每一個人都成為曆史與這一家庭的見證者。主人公方承出嫁時,隻是一個憧憬着與秀才過生兒育女普通日子的普通妻子,人生的幸福就是“有他的日子賽蜜甜”。可是國民黨反動派扼殺了這一美好願望,秀才丈夫組織革命行動,讓這位女性認識到江梅清不僅是丈夫,更是引路人,“跟着共産黨,窮人把身翻”。于是,方承在新婚的甜蜜中剪了革命頭,逐漸懂得了革命道理,一點點參與到革命鬥争中來。在面對丈夫與長子犧牲的噩耗時,她堅強地忍着巨大悲痛帶領子女繼續為黨工作,在烈火中鍛煉成為一名共産黨員,成為這個革命家庭的核心,在風雨中堅定信念,屹立不倒。

一張全家福映照出的革命家庭——看評劇《革命家庭》有感

3

一部好戲可以成就演員,演員也可以為一部好戲添彩。劇中最令人動容的是兒子立安被捕,方承也被拘押在敵人的審訊室裡這段情節。在狹小的空間裡,母子四目相對卻為了黨的事業而不能相認,最終慈愛的母親隻能眼睜睜地看着心愛的兒子走向刑場。真真切切的母愛之情,感染着每一位觀劇人。面對革命大局,“任務在肩其亂神?”這裡,名家曾昭娟以感人肺腑的大段唱腔,一瀉千裡地表達出對兒的深愛之意,失兒的悲痛之情,以及為保護地下聯絡站其他同志安全,不得不舍小家成大家的至情與偉大。此處生旦對唱表演,将一個偉大母親與一個偉大兒子的形象矗立于舞台之上,可謂感人肺腑,使聽者不由得心痛淚下。

一張全家福映照出的革命家庭——看評劇《革命家庭》有感

4

與一些曆史題材的悲劇性戲曲相比,《革命家庭》在悲劇中見到濃濃的正能量,讓革命之情、親人之愛在黨的事業之大愛大情中,凸現出不一般的情感。回顧整個劇作,前半部方承夫妻情深,母子心心相連,對比後面方承回到聯絡站看到全家福照片時的心中所想,其中無以言說的艱難曲折令觀衆不禁又一次淚濕眼眶。這淚水不隻是心酸淚,更是景仰淚、驕傲淚。正是無數令人景仰的共産黨人,憑着對黨和革命事業的大愛大義之信念,以“家碎換得山河整”的革命豪情,最終實作理想換來了今天千萬戶家庭的幸福和平。而全劇的結尾緊密地與開頭呼應,英雄重聚首,又添一新人,預示着革命家庭的紅色家風代代相傳。

一張全家福映照出的革命家庭——看評劇《革命家庭》有感

5

縱觀全劇,處處精心妙筆,點點巧思設計。一張全家福照片映照出的革命家庭,是這出戲獨具匠心之處,引人思索,引人回味。曾昭娟老師、劇文林老師的精彩演唱既有傳統評劇的韻味,又有根據劇情與人物潤色的新腔,餘味悠長。劇中剪革命頭的群舞亦很有特色,舞台美術、服飾道具新穎别緻,使這部大戲不失為一台精品。戲看完了,這張全家福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這個可愛更可敬的革命家庭永遠值得我們學習、歌頌!

本文作者:劉傑(北京戲曲評論學會副秘書長)

北京戲曲之家 提供最具價值的資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