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张全家福映照出的革命家庭——看评剧《革命家庭》有感

作者:北京戏曲之家

(本文作者:刘杰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副秘书长 )6月22日,天津评剧院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优秀展演剧目《革命家庭》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鸣锣开演。只借助短短两个小时,演员们在精心构造的舞台空间里,与观众一起经历了一个革命家庭的悲欢离合,展现出战火年代的残酷与柔情,感受到共产党人舍小家成大家的革命怀情与信仰。

一张全家福映照出的革命家庭——看评剧《革命家庭》有感

1

作为展演大戏,这部剧引人关注之处颇多。首先,剧本改编自“革命母亲”陶承的真人自传《我的一家》,且传记与电影都传播深远。因此,以评剧形式将“一家人”的革命故事搬上舞台,如何借助这种艺术手段感染老读者、老观众,如何发挥评剧特色感召新一代的观戏人,是摆在剧团和观众面前的首要问题。其次,剧中主人公方承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代表性传承人、天津市评剧院院长曾昭娟扮演。这位“二度梅”获得者能否将这位革命母亲一生的经历、磨炼与转变过程完美地呈现给观众、引人共鸣也是十分令人期待的。事实证明,天津评剧院的《革命家庭》以恢弘的场景再现,结合细腻的演绎处理,最终给出了完美的答案。全剧贯穿以革命之真情与大爱,让人们在现场深切地感受到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和追随者的伟大情怀,那就是:坚定信仰、不改初心,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翻身解放、幸福生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甚至失去自己的亲人。观看这部作品,犹如上了一堂形象化的党课,剧场也仿佛成了党史教育的特殊课堂。

一张全家福映照出的革命家庭——看评剧《革命家庭》有感

2

一部好作品往往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于观众而言就是要好看、好懂、好听、耐回味。评剧《革命家庭》以和平年代的一张全家福开启剧情,以倒叙的手法,缓缓引入全家福的感人故事。这一架构对比鲜明,一边展现红色情结,一边将人们带回到白色恐怖年代,仿佛每一个人都成为历史与这一家庭的见证者。主人公方承出嫁时,只是一个憧憬着与秀才过生儿育女普通日子的普通妻子,人生的幸福就是“有他的日子赛蜜甜”。可是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了这一美好愿望,秀才丈夫组织革命行动,让这位女性认识到江梅清不仅是丈夫,更是引路人,“跟着共产党,穷人把身翻”。于是,方承在新婚的甜蜜中剪了革命头,逐步懂得了革命道理,一点点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在面对丈夫与长子牺牲的噩耗时,她坚强地忍着巨大悲痛带领子女继续为党工作,在烈火中锻炼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成为这个革命家庭的核心,在风雨中坚定信念,屹立不倒。

一张全家福映照出的革命家庭——看评剧《革命家庭》有感

3

一部好戏可以成就演员,演员也可以为一部好戏添彩。剧中最令人动容的是儿子立安被捕,方承也被拘押在敌人的审讯室里这段情节。在狭小的空间里,母子四目相对却为了党的事业而不能相认,最终慈爱的母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儿子走向刑场。真真切切的母爱之情,感染着每一位观剧人。面对革命大局,“任务在肩其乱神?”这里,名家曾昭娟以感人肺腑的大段唱腔,一泻千里地表达出对儿的深爱之意,失儿的悲痛之情,以及为保护地下联络站其他同志安全,不得不舍小家成大家的至情与伟大。此处生旦对唱表演,将一个伟大母亲与一个伟大儿子的形象矗立于舞台之上,可谓感人肺腑,使听者不由得心痛泪下。

一张全家福映照出的革命家庭——看评剧《革命家庭》有感

4

与一些历史题材的悲剧性戏曲相比,《革命家庭》在悲剧中见到浓浓的正能量,让革命之情、亲人之爱在党的事业之大爱大情中,凸现出不一般的情感。回顾整个剧作,前半部方承夫妻情深,母子心心相连,对比后面方承回到联络站看到全家福照片时的心中所想,其中无以言说的艰难曲折令观众不禁又一次泪湿眼眶。这泪水不只是心酸泪,更是景仰泪、骄傲泪。正是无数令人景仰的共产党人,凭着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大爱大义之信念,以“家碎换得山河整”的革命豪情,最终实现理想换来了今天千万户家庭的幸福和平。而全剧的结尾紧密地与开头呼应,英雄重聚首,又添一新人,预示着革命家庭的红色家风代代相传。

一张全家福映照出的革命家庭——看评剧《革命家庭》有感

5

纵观全剧,处处精心妙笔,点点巧思设计。一张全家福照片映照出的革命家庭,是这出戏独具匠心之处,引人思索,引人回味。曾昭娟老师、剧文林老师的精彩演唱既有传统评剧的韵味,又有根据剧情与人物润色的新腔,余味悠长。剧中剪革命头的群舞亦很有特色,舞台美术、服饰道具新颖别致,使这部大戏不失为一台精品。戏看完了,这张全家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这个可爱更可敬的革命家庭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歌颂!

本文作者:刘杰(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副秘书长)

北京戏曲之家 提供最具价值的信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