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四年的殿試,當在場的貢生紛紛傳遞考卷後,最後一名貢生依舊在緩慢的書寫着自己的考卷。日落時分,殿試時間已過,按照往常的慣例,監考大臣應該收回所有人的考卷,可看那考生似乎還沉浸在下筆的狀态,場面一度陷入了尴尬。就在這時,禮部尚書常青看到考生秀勁有力的書法,若有所思的讓這場殿試繼續為一個人進行了下去。
作為清朝曆史上一位特點鮮明的皇帝,随着曆年來影視作品的傳播,乾隆可以說已經廣為人知。衆所周知,乾隆在位期間尤其喜歡對對子,是以也被許多人戲稱為“對聯天子”。而在乾隆五十四年的時候,在乾隆和新晉探花劉鳳诰之間,就發生過一起十分有意思的事情,我們一起看看吧!

劉鳳诰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探花風波</h1>
自19歲鄉試中舉後,劉鳳诰就在江西萍鄉一舉成名。之後的十年中,這位被譽為“江西大器”的才子,卻猶如消失了一般,又陷入了沉寂。
乾隆五十四年,經過十年的沉澱,這位已經29歲的江西才子成功在會試中突圍而出。在之後殿試中,雖然幾經波折,但在禮部尚書的維護下,他完好的遞交了一份答卷。走出保和殿後,他長呼了一口氣,擺了擺衣衫,俯首朝着大殿行了一禮。
經過一衆讀卷官的選拔,劉鳳诰的答卷被列為前十,被送往養心殿,由乾隆親自閱覽批次。随着乾隆手持朱筆,将其定為一甲的第三席。若無任何問題,他也将成為乾隆五十四年的探花郎。
科舉殿試
定好名次後,乾隆有心想看一看自己欽點的狀元榜眼探花,畢竟這三人有很大可能成為未來的棟梁,作為帝王,籠絡一下人心可太正常不過了。
于是在内臣的通傳聲中,先後乾隆依次會見了三人。待見到劉鳳诰時,乾隆面色一怔,他萬萬沒想到這位文采斐然的探花郎,居然是個獨眼。原來那劉鳳诰幼年之時,因為過于貪玩,導緻一個眼睛受傷,從此落下了眼疾。乾隆預先根本不知道這一點,要不然他怎麼可能會讓這樣一個相貌有缺的人欽點為探花。可金榜已經張貼告示,再反悔也不好收回重錄。
話說乾隆此時心裡也展開了激烈的搏鬥:取用他吧,這獨眼探花郎也着實不好聽;可不取用他吧,天下還要笑自己以貌取人。在思慮一番過後,乾隆心生一計,他當即對着劉鳳诰說道“朕要對你考校一番,如果你有真才實學,你依舊是你的探花郎;倘若你才學欠佳,就毋怪朕黜錄于你”。
當今天子要考驗自己,自持才學尚佳的劉鳳诰有些不以為意,畢竟自己的探花毫無水分,于是他恭敬的向乾隆答道“臣遵旨,請聖上賜題”。
乾隆一見計劃成功,面露笑顔地對劉鳳诰說道“我出一個上聯,你對出下聯即可”,随即脫口而出“獨眼豈能登金榜”。此聯一出,劉鳳诰哪能不知道乾隆的意思,堂堂帝王居然也以貌取人,劉鳳诰索性豁出去了,不卑不亢的答道“半月依舊照乾坤”。
原本乾隆隻是想讓劉鳳诰知難而退,這樣也不會損壞自己的名聲。可沒想到這小子不但對了上來,而且口氣還不小。在說出一聲“好”後,見獵心喜的乾隆又出了一聯“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鬥,誰是摘星漢?”。
而劉鳳诰也進入了狀态,略加思索後,說出“春牡丹,夏芍藥, 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
乾隆一聽,自己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加星象為題,而劉鳳诰卻能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加花草銜接。最妙的還是聯尾的探花郎,不僅對上了朕的上聯,還點明了朕的心思,一語雙關堪稱絕妙。當即龍顔大悅,看劉鳳诰也順眼了不少,說了一聲“朕成全你”,于是劉鳳诰也終成為了探花郎。
劉鳳诰書法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五朝年号作聯</h1>
1796年,為了保持祖父康熙帝作為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記錄,以及展現自己的孝道,八十六歲的乾隆帝選擇隐于幕後,禅位于其子嘉慶帝。
初登大位,嘉慶帝也欣喜不已。為了給乾隆賀壽,特命劉鳳诰用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朝的年号,寫一副對聯呈現給太上皇。劉鳳诰領命後,也陷入了沉思,畢竟對聯講究對仗工整,而且要将五朝年号融入進去,這可有些不好辦。
細細思量一番後,劉鳳诰揮筆寫下:順天康民,雍然乾健嘉千古;治國熙物,正是隆恩慶萬年。待他寫好後,嘉慶帝放眼看去,五朝年号果然分綴于臉上,不禁為其拍案叫絕。經此一事,劉鳳诰的名氣也越傳越大。
五代史記注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3">青史留名</h1>
雖說劉鳳诰在對聯一道文思靈活,可真正讓他得以青史留名的,還是他在史學上做出的貢獻。
劉鳳诰師承彭元瑞,而彭元瑞當時正好負責編撰《五代史》,可這位學識淵博的大儒僅僅完成了十四冊的編撰,就遺憾離世了。彭元瑞去世後,劉鳳诰扛起了這項使命,前後花費了二十多年,續寫了五十八冊,終于完成了這本史書。
而在此期間,他每天筆墨相伴,對這本灌注他心血的《五代史》先後進行了三次易稿。史料記載,其所著史書“稿用墨筆,塗改、注釋用丹黃筆,書寫用端正楷書”。正是這樣的嚴謹态度,他在古籍上的榮譽,才會在當時無人能及,并為後人所稱道。
公元1830年,劉鳳诰在揚州休養期間,因病與世長辭,享年70歲。
劉鳳诰故居
這位曾經的對聯才子,後來的史學編修雖然已經逝去,卻也給我們後世之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