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好身邊的人和事,紮根最基層,讓每一次快門變的有溫度,這是資深攝影家姚良保先生經常說的一句話。

繼2015年憑借紀實作品《父老鄉親》獲得平遙國際攝影節優秀攝影師(安徽唯一)殊榮之後,年過六旬的姚良保創作激情不減,不斷用手中的鏡頭記錄下令他感動且有溫度的畫面。這組《架橋工》就是他去年多次往返當地一處橋梁施工工地拍攝的。
著名作家羅會祥觀後點評道:攝影是技術還是藝術,一直争論不休。我的看法是,用裝置解決的是技術,用頭腦解決的是藝術。姚良保先生的《造橋工》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這裡不講技術,隻講藝術。簡單地說,這組《造橋工》是用頭腦拍的,拍前就一定有了預期的想法,拍中、拍後又有了新的想法,于是在多次反複的拍攝中,完成了自己的創作。
我說是用頭腦拍的,是因為這組片子有思想,有内涵,勞工的豪情、堅韌、剛毅在每幅照片中得到了生動展現,可見攝影師的崇敬之情、感動之心。攝影師的主觀情感與鏡頭的客觀再現得到了比較理想的融合。——著名作家、六安作協主席 羅會祥
作為六安市連續兩屆的政協委員和基層供電機關負責人,老姚對勞工兄弟感情深厚。他帶着孫子走進施工現場創作,勞工給他戴上安全帽,他無比親切,因為他曾經在基層帶着安全帽爬高上低,架線供電幹了幾十年。
這組作品他使用的是适馬DP0Q和松下FZ1000拍攝,都是低價的普通數位,比起那些裝備精良四處招搖的攝影人,看起來不起眼,但卻拍出了精彩和感動。
藝術來源于生活,隻有紮根基層,紮根人民,才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的佳作。《架橋工》讓觀者看到了建設者們的艱辛付出和純樸善良。
藍天白雲下的新橋雄偉壯觀
夕陽下的最美身影
誰持彩練當空舞
唯我架橋築路工
吃住在工地,從黃昏到黎明。
樂觀面對人生
樂于奉獻的人
這就是我們身邊的精彩與感動。
限于篇幅,小編這裡想大家展示的是姚良保先生《架橋工》紀實作品的一部分。
建設者們用心血汗水讓我們都城市更美好,60多歲的姚老師同樣起早貪黑去拍攝,創作精神可嘉,值得我們攝影人學習。
姚良保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第十五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優秀攝影師
1992年皖西博物館個人攝影展
2014年中攝函線上影展
2015年平遙國際攝影展
2016年中國圖書出版社出版《父老鄉親》畫冊
(喜歡請點選“非常影像視點”進行關注,也請轉發、評論文章,中國攝協會員鄭金強用影像為您呈現大千世界的精彩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