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拓跋珪的後宮之中,可以被稱之為“位高權重”的女人共有三個。
一個是慕容皇後,她是拓跋珪的皇後;
一個是劉貴人,最初她有機會成為皇後,可惜未能如願,但她的兒子最終取得了皇位繼承權;
一個是賀夫人,她是拓跋珪的姨媽,她的兒子殺死了拓跋珪,試圖篡位。(拓跋珪的姨媽也是拓跋珪的妃嫔。)
為什麼這三個女人,在拓跋珪的後宮之中最有權勢和地位呢?是因為拓跋珪最信任她們嗎?在我看來:這種可能性非常低。

這三個女人有一個共同點:她們都有着非同尋常的家族背景。
慕容皇後的父親是後燕皇帝慕容寶,在五胡十六國的曆史中,慕容氏絕對是一個占據重要地位的家族,繁榮興盛上百年。
道武皇後慕容氏,寶之季女也。——《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皇後列傳
雖然後來慕容氏式微,但慕容德建立的南燕占據山東,慕容盛繼承的後燕占據遼甯,可見慕容氏依然有一定的影響力。
劉貴人的伯父是劉庫仁,曾經是草原上的霸主,在前秦統治時期,拓跋家族隻是劉庫仁的部屬。劉庫仁去世,劉貴人的父親劉眷接替了劉庫仁的地位。
道武宣穆皇後劉氏,劉眷女也。——《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皇後列傳
後來劉顯(劉庫仁的兒子)殺掉了劉貴人的父親,又對拓跋珪步步緊逼,試圖稱霸草原。單看這段曆史,就知道劉氏在北魏的影響力也是不容低估的。
賀夫人的姐姐是拓跋珪的母親,賀夫人的哥哥是大名鼎鼎的賀讷。拓跋珪之是以能順利上位,離不開賀氏兄妹的大力支援。
紹母即獻明皇後妹也,美而麗。——《魏書》·卷十六·列傳第四·道武七王
雖然拓跋珪在大權獨攬之後,對賀讷又敲又打,但總地來說,賀讷保住了高官的位置,拓跋珪也沒殺他。從這個角度來看,賀氏在北魏的影響力同樣不會小。
我們可以從這些共同點上得出一個結論:這些女人之是以能在拓跋珪的後宮之中占據重要位置,主要是因為她們家世顯赫。
對于政治婚姻,想方設法撈好處才是最主要的。拓跋珪對她們三人,應該是既拉攏又提防,絕對談不上什麼信任。而在政治婚姻中,男歡女愛的因素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要說拓跋珪有多愛她們,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
史書對于賀夫人的記述,通常是這樣說的。
賀夫人是拓跋珪的姨媽,拓跋珪一見到這個漂亮至極的姨媽,立刻就愛得發狂。拓跋珪無視自己母親的勸阻,殺死了自己的姨父,最終霸占了美麗的姨媽。
初太祖如賀蘭部,見而悅之,告獻明後,請納焉。後曰:"不可,此過美不善,且已有夫。"太祖密令人殺其夫而納之,生紹,終緻大逆焉。——《魏書》·卷十六·列傳第四·道武七王
這個内容可信嗎?在我看來:毫無可信度。
一、拓跋珪的姨父是誰?史書沒有記載。可如果賀夫人真有這麼一個丈夫,以賀夫人的身份來判斷,她的丈夫絕不會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
二、如果拓跋珪通過這樣的方式強娶自己的姨媽,不但要承擔道德職責,更有可能把一個潛在的利益集團逼到自己的對立面。因為按照第一點來分析,拓跋珪的姨父肯定不是普通人,此時的拓跋珪正處于創業階段,如果他真的為了一個女人而幹出這種不着調的事,那他就不是拓跋珪了。
從拓跋紹(賀夫人之子)的年齡來看,如果拓跋珪真的殺了姨父霸占姨媽,那至少得在公元393年以前,因為拓跋紹是公元394年出生的。
但在公元393年的時候,拓跋珪隻有22歲,那時的後燕還處于鼎盛狀态,北魏大勝後燕的參合陂之戰發生于公元395年。在大敵目前的環境下,拓跋珪敢這麼肆意妄為嗎?
三、遊牧民族的确有收庶母入房的陋習,可收的都是沒有血緣關系的庶母。如果賀夫人與拓跋珪的親生母親沒有血緣關系,拓跋珪收她入房倒也說得過去。但賀夫人是拓跋珪親生母親的妹妹,就算是在遊牧民族,這種做法也是“亂倫”啊。
如果這件事情勢真的,拓跋珪肯定也不敢把賀夫人的地位提得很高。這樣一來,賀夫人頂多就是拓跋珪身邊的一個情婦而已。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匈奴汗國的情況,皇帝劉聰和單太後亂搞男女關系,結果單太後羞愧無地,隻能以自殺收場。
僞太後單氏姿色絕麗,聰蒸焉。單即乂之母也,乂屢以為言,單氏慚恚而死,聰悲悼無已。——《晉書》·卷一百二·載記第二
綜合上述三個原因,我認為拓跋珪與賀夫人的婚姻應該沒有那麼多狗血劇情。為了共同的利益,賀氏和拓跋氏聯合主導了這場亂倫聯姻。
這樣一來,賀夫人的地位一定會非常高,她的為人也一定會非常高調,因為這才是政治聯姻的目的。如果拓跋珪不突出賀夫人的地位,又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韪,搞出這樣一場亂倫聯姻呢?
賀夫人之子拓跋紹,之是以有機會角逐皇位,就是因為他的母親在拓跋珪的後宮之中位高權重。如果拓跋紹的母親隻是一個見不得光的情婦,那拓跋紹根本就得不到多少支援。
政治聯姻當然是有必要的,可為什麼非要用亂倫的方式來實作呢?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當時的拓跋珪不夠強勢,依然受制于賀氏。
大家可以聯想一下西漢初年的事:漢惠帝劉盈是呂後的親生兒子,他的皇後是自己親姐姐的女兒,換言之,漢惠帝劉盈的皇後張嫣是他的親外甥女。
這絕對是荒唐至極的亂倫之舉了,漢惠帝劉盈怎麼可能接受呢?但他沒有權力,就算想不接受也沒辦法。于是劉盈隻能每天飲酒作樂,據說連碰都沒碰自己的外甥女。
因為拓跋紹生于公元394年,是以賀夫人嫁給拓跋珪的最晚時間也是公元393年。賀氏絕不會把一個家族成員沒名沒分地扔給拓跋珪,讓他玩弄幾年再成親。
可在393年的時候,拓跋珪隻有22歲,還在舅舅賀讷的支援下收拾匈奴劉衛辰部,剛取得了一點成績。如果此時的賀氏以聯姻要挾拓跋珪,拓跋珪還真不敢反抗。
因為此時的拓跋珪隻是打退了強敵,卻沒能滅掉對方,而後燕還在一旁虎視眈眈。
可問題在于:如果拓跋珪是被迫與賀夫人聯姻,他完全可以在大權獨攬之後冷落這個女人,順便把兒子拓跋紹一起冷落。但拓跋珪最終并沒有這樣做,這又是為什麼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平衡。
拓跋紹隻是拓跋珪的次子,在拓跋紹之前,還有劉貴人所生的長子拓跋嗣。他被拓跋珪封為齊王,拜相國,授車騎大将軍。
天興六年,封齊王,拜相國,加車騎大将軍。——《魏書》·卷三·帝紀第三·太宗紀
随着拓跋珪事業的穩定,拓跋嗣的年齡也漸長,而且名望一向不錯,以“仁義”著稱。
帝明睿寬毅,非禮不動,太祖甚奇之。——《魏書》·卷三·帝紀第三·太宗紀
可如果站在拓跋珪的角度,他肯定會擔心一個問題:齊王拓跋嗣名望極佳,一旦他有了什麼歪心思,會不會想辦法動手宰了老子,自己當皇帝呢?
從兩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最大的怪圈就是:家族成員在打天下時或許可以團結一緻,一旦天下穩定之後,家族成員就開始内讧,不殺個血流成河誓不罷休。
我不敢說每一個家族都是如此,但如果說大多數家族都是如此,應該是沒問題的。如果拓跋珪有這種危機意識,也沒什麼可奇怪的。
在這種背景下,拓跋珪不但沒有冷遇亂倫所生的次子拓跋紹,反而一直有所任用。在封拓跋嗣為齊王的同時,也封拓跋紹為清河王,授征南大将軍。
冬十月,起西昭陽殿。乙卯,立紹為清河王,加征南大将軍。——卷二·帝紀第二·太祖紀
從爵位上看,二字王是郡王,不如一字王的親王尊貴。但從“王爵+将軍”的封賞方式來看,拓跋紹也隻是比拓跋嗣低了一頭,她的母親賀夫人地位又很高,是以拓跋紹絕對有資格制衡拓跋嗣。
事實也的确如此,拓跋嗣對拓跋紹這個弟弟是橫豎看不順眼,兩人的關系一直很差。這應該就是拓跋珪所希望的結果,兩個兒子互相制衡,誰也沒法亂來。
明元常以義方責之,由此不協。——《北史》·卷十六·列傳第四
從政治博弈的角度來看,拓跋珪的這一套玩得還算可以,沒有犯太明顯的錯誤。可拓跋紹卻明顯高估了自己的實力,認為隻要宰了自己的老子拓跋珪,有母族賀氏的力挺,自己一定能問鼎天下。
在這種“有心算無心”的情況下,拓跋紹最終殺死了拓跋珪。但拓跋紹最終也沒能得償所望,被哥哥拓跋嗣殺死。
天賜六年冬十月,清河王紹作逆,太祖崩。帝入誅紹。——《魏書》·卷三·帝紀第三·太宗紀
想那拓跋珪一世枭雄,居然以這樣的方式離開了曆史舞台,令人唏噓不已。
往期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結束内讧,北魏崛起
慕容垂大力扶持,拓跋珪亂世稱雄
北魏精通遊擊戰,後燕喪膽參合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