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6年,世界上第一隻克隆羊“多莉”現世,轟動世界。這隻克隆羊,是世界上第一隻用成體細胞發育成的哺乳動物。
而早在四十年前,我國的一位科學家就已經用體細胞克隆出世界上第一條克隆魚了。這位科學家就是文章的主人公——童第周。他也是以被稱為“中國克隆之父”。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一句家訓:“水滴石穿”貫穿一生</h1>
童第周出生于上個世紀的一個貧苦農村家庭,他的父親很早就撒手人寰了,留下七個尚未成年的孩子,童第周的父親沒有給童第周留下太多的回憶,但是父親的一句“水滴石穿”貫穿了他的整個求學生涯。
在童第周很小的時候,是個非常好奇的孩子,經常對平常人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提出各種疑問。
有一次,童第周發現家門口的青石闆上有一排排的小洞,他非常疑惑,為什麼這麼堅硬的青石闆會有這麼多小洞呢?
于是便拉着自己的父親問個不停,父親看後,笑着回答他說,這是雨水順着屋檐落下後滴成的。并教育年幼的童第周,凡事隻要堅持有恒心、有毅力,沒有什麼事是做不成的,哪怕是柔弱的水滴也有穿透堅硬岩石的力量。
這個時候,懵懵懂懂的童第周默默地記下了“水滴石穿”這四個字,第一次見識到了堅持的力量。
在父親去世後,童第周的家庭愈加清貧,連基本的柴米油鹽都難以保證,更不要說去讀書了。本來早到了該讀書的年齡的童第周,直到1918年才有機會到學校接受初級教育。
童第周是作為插班生到學校的三年級學習的,這個時候的童第周沒有任何的文化基礎,他的入學成績是全班的倒數第一。
然而童第周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迎難而上,捧起陌生的書本,他堅信水滴石穿的力量。哪怕他的基礎薄弱如水滴一般,他相信自己有突破頑石的力量。
他堅信知識改變命運的力量,是以他不願意放棄這個來之不易對我求學機會,哪怕家境貧寒,基礎薄弱,他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改變現狀,甚至改變他和他的家庭的命運。
意識到現實後童第周開始奮發圖強。就連在同學們安然入睡的時候,童第周捧着書本,跑到外面的路燈下,借着微弱的燈光,孜孜不倦地看書學習。
童第周就這樣憑着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習成績一點一點的趕了上來,最後甚至稱為了班上數一數二的學霸,逆襲考上了複旦大學。
1980年,28歲的童第周又憑借自己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到比利時留學的機會。
後來的童第周在回憶起來高中的這段經曆的時候,感慨道:
那個時候的兩個“第一”,對我的一生影響很大。那件事之後讓我發覺到,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定也能做到。
毫無疑問,童第周是具備相當強的學習能力的,在基礎薄弱的前提下,憑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賦一步步地拼搏了上來。
童第周的高中求學經曆無疑是“天才是由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組成的”真實寫照。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一次改變命運的海外求學經曆</h1>
在童第周如願到比利時留學之後,又遇到了新的困難。
這個時候,中國國力衰弱,國内形勢動蕩不安,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是一跌再跌。從中國出海留學的學生們經常被外國人看不起。
童第周在周圍同學的異樣的眼光下,還要承受經濟上的壓力。這個時候的童第周由于學費全由國家資助,作為國家的一個外派學術精英,他的經濟水準并沒有比小的時候好到哪兒去。
平時的童第周僅靠白開水和面包充饑,更是備受周圍家境優渥的同學的歧視。
然而,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的童第周,沉默寡言的他把苦都默默地吞到了肚子裡裡,他立志一定要在做學問上為中國争氣。
機會總是為那些有準備的人存在的。童第周日複一日地一心撲在科研工作上,認真研習每一個實驗,練就了一雙巧手。
這個時候童第周地導師:達克教授遇到了一個棘手地問題,就是因為科研需要,他需要剝除青蛙卵外面的一層薄薄地薄膜,他和他的助手嘗試了很多次都以失敗告終了。
這個時候,沉默的童第周發言了,他說或許可以試一下。
而當時童第周身邊的同學甚至包括他的導師都不看好他,姑且抱着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态讓童第周去試了一下。
于是童第周走上實驗台,熟稔地操作顯微鏡,用針把青蛙卵刺了一下,沒多久就把青蛙卵上的這層薄膜給剝除了。
童第周這一番操作行雲流水,準确有利落,令本來打算看戲的外國學者們大跌眼鏡。
童第周的導師發現了他的這一雙巧手後,推薦他去著名的科研中心——法國海濱實驗室。
在這次的實驗室工作中,童第周也不負衆望地把當時困擾了那個實驗室工作了許久的科研人員的問題給解決了,即對直徑不到十分之一毫米的海鞘卵子做了外部剝離。
這再一次令童第周名聲大噪,成名後的童第周并沒有把這些浮名當回事,而是以與往常一樣專注的狀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他深知,雖然這兩次實驗讓自己争氣了,但是要做到為國家争氣,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1934年,童第周成功地獲得了布魯塞爾的博士學位。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粥冷水寒,不改為國争氣之志</h1>
在童第周完成海外的留學任務的時候,他的名字已經在海内外叫的十分響亮了。
這個時候,不少國外的科研機構都瞄準了童第周,并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而童第周統統沒有接受,哪怕這些科研機構的待遇多麼豐厚,終究不是自己的祖國啊!
童第周為國争氣的志向從未被這些金錢名利所沖淡,他認為自己已經學有所成應當回國報答祖國的教養之恩了,他要在中國的科研教育事業上做出一番成就出來,不但自己要給國家争氣,而且還要讓中國千千萬萬的向往科研的學生們為國争氣!
回國後的童第周的生活又一度回到一場貧困的狀态,這個時候局勢尚未穩定,童第周在中國任教也要随着學校四處漂泊,就連教學條件也十分簡陋。
作為一個研究所學生物的學者,童第周甚至連一台像樣的顯微鏡都沒有。
最後,童第周在一家舊貨店看到一架德國産的顯微鏡,他頓時欣喜萬分,然而,這個時候的童第周憑着一點微薄的工資根本負擔不起這台顯微鏡,價格實在是太貴了,在當時就要六萬五千元。
然而童第周在親戚朋友的支援下,借款買下了這台顯微鏡。
就是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童第周依然在科研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聞名前來通路童第周的時候,發現他的實驗室竟然是一座破廟,而他的全部家當不過是幾條闆凳和一台借錢買來的顯微鏡時,不禁一驚。
童第周的晚年最關心的是細胞質和細胞核在發育中的關系,這正是打開克隆的一把神秘鑰匙。
1963年,在童第周的不懈努力下,中國首次完成了核移植研究,經過細胞核移植的魚卵中有百分之十孵化成小魚,中國的克隆魚正式誕生。
但是,由于當時中國的大環境不好,中國在國際科研界上的發聲非常衰微,這個實驗成果并沒有得到當時衆多學者的重視。
直到1972年,尼克松訪華的時候,中美交往的大門被打開。這項本該被重視的科研成果才為人所知,并被稱為是“繼乒乓外交之後,中國打出的促進中美學術交流的一張王牌”。
童第周一生不認命,立志要為自己争氣,長大了,立志要為國家争氣。取得一定成就之後,更是須臾不改其志。
從“别人能做到的,我定也能做到”到“外國學者能做到的,中國也能做到”,這其中的“水滴石穿”、“坐得十年冷闆凳”的毅力支撐着童第周不畏環境艱苦所擾,不為名利是非所動,一心一意傾注畢生的心血在科研事業上。
不但為中國人争了氣,他的這些科研成果更是人類的科研之峰上的一顆明珠。
把自己的事業做到登峰造極,固然這是需要一定的天賦和幸運女神的青睐的。
但是,更需要的是這種數十年如一日的操刀、揮練作為積澱,才足以讓這些天賦和幸運發光。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所有的資訊都唾手可得,物質條件與童第周所處的年代相比,變化更是天翻地覆。
正是由于這些外在的豐厚條件,亂花漸欲迷人眼了,娛樂、享受比水滴石穿的專注更惹人注意。人們更願意去相信那些智商超群而不付出什麼努力就功成名就的神話,殊不知,在這些名利的背後藏的是默默的水滴石穿還是一個驚天的陰謀。
神話終究是神話,像童第周那樣的前輩,不但在當時就是時代的楷模,放到如今的繁華世界中來,他名利背後的汗水仍然應當是當代國民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