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楊寶寶
“我來轉,你來看,看到了伐?”安業路上,居民王女士正饒有興趣地轉動着一塊圓形彩色玻璃,她的同伴則往對面小孔中一瞧:“像我們小時候玩得萬花筒呀,很美,很有年代感。”
這個名為《一動一臨汾》的藝術作品,是以全新的臨汾路街道LOGO為靈感,以彩色玻璃、不同色彩構成萬花鏡,在一動一畫面中變幻出多彩臨汾,久久不重複的畫面也讓社群居民們在互動中找回了童年快樂。

作品《一動一臨汾》
10月22日下午14點30分,2021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靜安區臨汾社群開幕式在安業路76号“靜·鄰一家”臨汾路街道社群黨群服務中心舉行。藝術季期間,在臨汾社群“15分鐘社群生活圈”内漫步,随處可以看到公共藝術作品散落在社群之中。
“此一刻,美好臨汾”——城市空間藝術季靜安區臨汾社群公共藝術現場
“希望通過藝術進入社群,在完善公共設施功能和公共空間環境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社群的藝術氛圍,通過藝術進入生活,藝術點亮生活,藝術美化生活,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作為活動主辦方,靜安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施煜在開幕式上表示。
此次活動由上海大學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策展團隊策劃,以“此一刻,美好臨汾”為主題,通過藝術家駐地創作、社群居民共創等方式,在臨汾社群的公共空間放置17組公共藝術作品,将藝術融入生活空間,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與藝術相遇。
從安業路出發,經臨汾路和星城花苑小區,延伸至陽曲路……漫步在展覽動線上,雕塑、插畫、攝影、藝術裝置等多種形式的藝術作品生動展示了臨汾路街道近年來社群生活圈建設的成果,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停留。
沿着安業路往北走幾步,是一個以彩色亞克力闆和不鏽鋼支架組成的公共藝術作品《風的顔色》,亞克力闆上映射的畫面記錄了這條街上居民們的生活片段,當風吹動亞克力闆的瞬間,社群多姿多彩的生活則愈發鮮活、靈動。
而陽曲路上,利用小區圍牆現有的構架結構而巧妙嵌入的藝術作品,則講述着社群居民自己的故事和理想,這讓附近的居民們不僅覺得有藝術感、設計感,更有“熟悉感”、“親切感”。
作品《願景》采訪并收集了臨汾路380弄小區居住的12位學齡兒童對于未來的願景,兩位藝術家透過肖像攝影以及2D平面插畫兩種媒介的結合,将孩子們的“願景”進行可視化,為“美好臨汾”的社群治理願景更添釋意與注腳。
作品《願景》
作品《根植計劃》邀請了社群居民通過分享自己的老照片來講述社群故事。掃描作品下方的二維碼,就能聆聽到居民們自己講述的社群美好回憶、感人故事。每一個故事旁邊還留下了講述人的手模,也吸引了講述人和親朋好友在此合影留念。
“看到自己變成了藝術作品創作中的一份子,感覺很奇妙、也很激動。”講述人之一的居民陳鳳英感覺“藝術一下子變得不再那麼有距離感,感覺更看得懂、也更溫暖親切了。”
臨汾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永波表示,這也是本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目的所在:建構一種有溫度的價值認同和再生,形成有溫度的活态公共空間,讓藝術走進社群,走進人們的生活。
同時,讓社群居民由“參觀者”轉變為“參與者”,既能品味曆史風貌意蘊、現代公共藝術的啟示,又能感受具有煙火氣的日常生活場景,享受到一次特别的“沉浸式”藝術體驗。
據策展團隊介紹,此次展覽不單單是把藝術作品“放置”在社群公共空間,而是将藝術的種子“種植”在臨汾路街道社群空間中。強調社群居民“一起參與”的過程,讓社群居民與藝術家共同去定義作品。
為此,藝術家深入到社群之中,開展田野調查,收集臨汾社群史實與事例,掌握社群居民在空間中的活動模式,将藝術創作與人、地、物緊密結合,最終形成公共藝術的展示。
本次空間藝術季所注入的公共藝術作品均是在社群更新的空間和服務設施旁,讓更多的居民了解和使用這些場所,同時也将公共美育融入日常生活。
作品《年代置物架》便是在臨汾路380弄小區全新加裝的電梯間上創作的老物件插畫。電梯間的結構宛如一個置物架,居民提取老物件進行插畫設計,展現老物件與新生活的交流碰撞。老樓裡的新生活,新生活裡的老物件,再現社群居民的年代記憶。
《願景》采訪并收集了臨汾路380弄小區居住的12位學齡兒童對于未來的願景,以肖像攝影及2D平面插畫兩種媒介結合,将孩子們的“願景”可視化。
作品《年代置物架》
加裝電梯的樓組牆面上,有一幅大型牆繪作品《美好臨汾》。一條絲帶連接配接起老人和孩子的兩個家庭,一座橋梁連接配接起老人社群工作和老人家庭生活的心靈橋梁,作品中展現了臨汾社群美好的生活場景。
作品《美好臨汾》
作為臨汾社群本次藝術季主要展示的樣本小區——臨汾路380弄小區,是“15分鐘社群生活圈”引領下的更新範本。通過規劃、街道和專業團隊與居民共同,通過拆除圍牆,共享公共空間的方式,将原本互不相通的兩個獨立住宅組團形成整體,大大增加了空間使用效率,提升環境品質。
原來組團的邊緣變成了小區的中心,角落變成了花園,而位于這個“合二為一”的新小區中心位置的一處建築也改建成了多種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居委會。
此外,為滿足社群老年居民日托和助餐的需要,小區内的一處三層小樓被改造成一個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現逐漸發展成為全齡服務中心,不僅為老年人服務,也為其他年齡段的居民提供相應的社群服務。
臨汾路380弄小區的種種變化,也是臨汾社群落實“15分鐘社群生活圈”規劃理念的縮影。
社群作為我國社會最基本的單元,是城鎮的細胞,也是社會公衆美育的現實起點。作為2021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樣本社群之一,近年來,在“15分鐘社群生活圈”規劃理念的指導下,臨汾社群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更新、街道空間更新、公共服務設施補足與提升等社群治理工作,小區面貌與品質、居民文明禮儀、社群治理模式、民生保障水準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昔日的“老小破舊”逐漸化身為“更整潔、有序、安全、宜居”的品質家園,實作了“美好臨汾”的逆生長。
責任編輯:梁佳
校對:栾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