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美體記者 張文豔
近日,記者來到了魚山路36号教授大院,童第周故居位于1号樓東首,“一座兩層日式小樓,門前種着幾棵香椿樹”(《童第周:“克隆之父”的海闊天空》)。這是值得懷念的地方,曾住5号樓的畢先英(79歲)雖然搬出去多年,仍然會不時回來看看。“當時每一家都是樓下樓上,下面一個客廳一個房間,樓上兩個房間,我們弟兄三個睡一間,房間不大,三張床一擺,勉強能走得動路”,童第周的兒子童時中告訴記者。

童第周在國外搞研究工作。
抗戰勝利後,1946年8月,山東大學在青島複校,趙太侔繼續出任校長,他力邀童第周再回校任教。于是,童第周全家又遷回了青島,同時把寄養在老家的兩個兒子也接到了身邊。“童第周是第一批來學校的教授,恢複和建立了動物系,任系主任,并與曾呈奎一起創辦了山東大學海洋研究所。另外,趙太侔還交給了他一個任務,就是聘請教授,因為當時山大成立了水産系,一直沒有系主任,他們把人選鎖定在了朱樹屏身上”,楊洪勳說,童第周帶着任務趕到重慶,“當時朱樹屏在美國,童第周就遊說朱樹屏的夫人王緻平,轉達了學校的意願”,最終,朱樹屏答應擔任。
童第周為什麼對山大感情如此深厚?為何屢次接受趙太侔的邀請?童時中告訴記者,在亂世背景下,學校的風氣也不純,“有很多學校受國民黨控制,甚至學校的教務處都是特務機關,但父親抗戰前就在山大工作,對趙太侔印象不錯,認為他比較重視學術”。雖然海洋研究仍在繼續,但迫于生計,“這一時期的父親還是主要以教學為主”。不過,他一有時間還是會在實驗室裡一呆就是一天。
在童第周的努力下,許多著名的生物學家和海洋學家都聚集一地,如張玺、婁康後、劉瑞玉、秦蘊珊等。赫崇本答應從美國回來後,童第周首先想到的是使他“安居樂業”,于是預先将赫教授的妻子、兒女接到青島,安置好住處,免除了赫崇本的後顧之憂。工作之外的童第周,是這樣一個做事讓人放心、舒心的人。童時中說,父親曾說:“一個人不可能永遠是别人的老師,因為時代在前進,但他卻可以永遠成為别人的朋友。”據悉,即使調到北京後,1973年,當時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劉瑞玉的妻子患病到北京就診。童第周知道後,立馬叫葉毓芬炖了兩隻雞送去探望他的妻子,雞在當時可是十分珍貴的補品。
童時中說,父親不忙的時候,會帶着他們姐弟一塊出去玩,周末會帶領他們一起勞動,展現出父親的慈和與教育責任。然而,和第一次來青島時不同,由于國民黨統治内部腐敗,國内市場混亂,物價飛漲,童家的生活再一次陷入困境。“父親性格并不暴躁,待人接物很客氣,但他對一些惡劣現象态度則非常鮮明”,童時中說得沒錯,抗日戰争期間,他支援學生抗日,對學校的不平現象挺身而出。而物價飛漲之時,大學教師連工資都發不下來,童第周作為山大教職委員會主席,為了保護廣大教師的合法權益,勇敢站出來,提議大家罷教抗議。罷教整整持續了一個月,最後,南京教育部隻得按标準給教師們發放工資。
1948年2月,童第周應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邀請到美國去考察,短暫地離開了青島。3月,身在大洋彼岸的他得到消息,他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