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人類渴望破解生物繁衍生息的遺傳奧秘,曾經曆盡滄桑,艱辛探索。2000年中、美、英等國科學家同時宣布,人類基因圖工程全部完成。但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一位中國科學家就将人類對生物進化和細胞遺傳與變異研究推進到了世界前列,開創了人類按照需要而人工培育新物種的曆史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世間克隆第一人。他就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童第周。

通過“水滴石穿”的堅持考上大學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縣童村,一個農民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教私塾的先生。由于家境貧困,童第周小時候一直跟父親學習,邊學習邊勞動。父親常常給童第周講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講學海無涯、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還寫了“水滴石穿”四個字,挂在童第周的書桌旁,勉勵他好好學習,希望他将來有出息。
盡管童第周非常想能走進學校,與同伴們一起學習,但是因為家境不好,沒錢供他上學。直到他17歲那年,在哥哥的幫助下,他才進入了甯波師範預科班。因為這裡不用交學費,還管食宿,能在這兒上學,是很幸運的。童第周十分高興,他抓住這個得之不易的機會,刻苦學習。因為以前隻是在私塾裡學過一點文史知識,沒有一點數理方面的基礎,是以童第周學習起來非常吃力,但他并不氣餒,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希望趕上别人。
不僅如此,在他内心深處,還為自己确立了更高的目标——他要考效實中學。效實中學是當時甯波第一流的學校,畢業生一般都能進大學。多少達官貴人,以自己的子弟在效實中學就讀為榮!效實中學對英語要求很高,還十分重視數理基礎,這幾門課恰恰是童第周的弱項。而且,他從未學過英語。自從确立了這個目标後,童第周更加用功了。他開始自學英語,常常學到深夜。哥哥被童第周的決心所感動,答應供他上學,還請在甯波的朋友為弟弟打聽效實中學的招生情況。
哥哥的朋友從甯波給童第周帶來了不利的消息:效實中學那一年不招一年級新生,隻招到三年級插班的優等生。哥哥想:就童第周的基礎來說,本來考一年級就已經很費勁了,現在卻隻招三年級插班生,哥哥猶豫不決,就去與童第周商量。聽到這個消息後,童第周仍不改初衷,他一定要進效實中學,于是,他決定去考插班生。
靠着“水滴石穿”的精神,童第周考取了效實中學三年級,隻不過成績是倒數第一。
面對成績單,童第周決定要更努力地學習。他常常與“路燈”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燈下讀外語;熄燈後,他在路燈下自修複習。
期末考試到了,童第周成了全校關注的對象。他靠自己刻苦的努力,使各科成績都達到了70分,其中幾何得了滿分,引起了全校的轟動。
高三期末考試,他的總成績名列全班第一。後來童第周回憶這段時光時,感慨地說:“在效實的兩個‘第一’,對我一生有很大影響。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經過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
1924年7月,童第周在哥哥的支援下,考入複旦大學,從此,他開始了追求科學,獻身事業的漫漫求索之路……
成功剝除青蛙卵膜震動歐洲生物界
1930年,28歲的童第周從複旦大學畢業,他得到一次出國留學的機會,在哥哥和新婚妻子葉毓芬的資助下,毅然登上了開往比利時的列車。
研究胚胎學,經常要做卵細胞膜的剝除手術,有一次做實驗,童第周的導師達克教授要求學生們設法把青蛙卵膜剝下來,這是一項難度很大的手術,青蛙卵隻有小米粒大小,外面緊緊地包着三層像蛋白一樣的軟膜,因為卵小膜薄,手術隻能在顯微鏡下進行。許多人都失敗了,他們一剝開卵膜,就把青蛙卵也給撕破了。隻有童第周一人不聲不響地完成了這項實驗任務。
此後,達克教授特地安排了一次觀察實驗,把學生們都找來看。實驗開始了,童第周不慌不忙地走到顯微鏡前,熟練地操作着。在顯微鏡下,他先用一根鋼針在卵上刺了一個小洞,于是脹得圓滾滾的青蛙卵馬上就松馳下來,變成扁圓形的,再用鋼鑷往兩邊輕輕一挑,青蛙卵的卵膜就從卵上順利地脫落下來了。
“成功了!成功了!”同學湧上去祝賀,達克教授更是激動萬分,這是他搞了幾年也沒有搞成的項目!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悅,連聲稱贊:“童第周真行!中國人真行!”童第周剝除青蛙卵膜手術的成功,震動了歐洲生物界。
1931年夏天,達克教授帶着這位心愛的學生來到著名的科研中心法國海濱實驗室,這次,要為直徑不到十分之一毫米的海鞘卵子做外膜剝離,童第周再次順利完成,讓國際同行十分欽佩。
4年之後,通過答辯,比利時的學術委員會決定授予童第周博士學位。
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童第周謝絕了專家和同學們的挽留,毅然回到了災難深重的祖國。
千辛萬苦湊足65000元買顯微鏡
回國後,童第周一家來到了四川的一個小鎮上。一家人靠着少得可憐的薪水生活。當時,童第周在一所大學教書,教書之餘,他還繼續着他的胚胎學研究工作。
可是,要研究胚胎學,光靠空想不行,必要的實驗是少不了的。做實驗就得有實驗裝置,可上哪兒去弄這些裝置呢?
一天,童第周從外面回到家,告訴夫人葉毓芬,說他發現了一個寶貝。很長時間沒見到過丈夫笑臉的夫人感到很奇怪,什麼事值得丈夫這樣高興?童第周說的那個寶貝是一架雙筒顯微鏡!夫人也跟着激動起來,要知道,顯微鏡是進行胚胎學實驗最主要的儀器,有了它,就可以做實驗了。
說完,童第周就拉着夫人出門,到了鎮上的舊貨攤,果然,一架舊的雙筒顯微鏡擺在那兒。“請問,這架顯微鏡要多少錢?”“六萬塊。”夫婦兩人吃了一驚,這麼貴?這個價錢相當于兩人兩年的薪水。沒辦法,兩人隻好空手而歸。夢寐以求的東西,就放在眼前,可是又不能得到。晚上,他們翻來覆去,就是睡不着覺。
第二天,兩人又到了舊貨攤前,跟昨天一樣,顯微鏡還在那兒。可唯一不同的是,老闆漲了價,要賣六萬五千塊了,理由是“物價飛漲”。
同樣,他們又是空手而歸。接連幾天,他們一趟又一趟地往舊貨攤上跑,生怕心愛的顯微鏡被别人搶走。老闆不耐煩,後來幹脆不理他們了。
夫婦倆下定決心,為了搞科研,這台顯微鏡非買不可。家裡實在是沒有錢,他們就開始到處向親友借錢,還變賣了不少衣服。他們終于湊齊了65000元,買回了這台顯微鏡。
有了顯微鏡,就可以做實驗了。可是,新的困難又來了。用顯微鏡時,必須要有燈光照明或者要有很明亮的陽光照明。童第周住的屋子又小又暗,因為是抗戰時期,常常停電,怎麼辦呢?童第周想盡了辦法,他和同僚們把顯微鏡放在窗台上,陽光好的時候利用陽光照明,陽光不好又停電時,就用幹電池作電源照明或用煤油燈照明。
顯微鏡的問題解決了,對于其他裝置,他們因陋就簡,比如說,用茶杯、廢棄的玻璃瓶、碗等來代替玻璃器皿。他們在那些被外人看來沒有什麼用的瓶瓶罐罐中,做着科學實驗,探索着生命的奧秘。
“童魚”誕生
童第周在探索真理道路上的一個裡程碑就是“童魚”的誕生,這是一種單尾的金魚。
“童魚”是如何誕生的呢?那還要回到那一場偉大的實驗。實驗室裡,年過古稀的童第周坐在實驗台前,助手們在實驗室裡緊張地忙碌着,做着實驗前的準備,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着。童第周想通過核酸誘導的試驗來驗證他自己在科學研究上的設想。金魚排卵了,排出的受精卵比芝麻還小!
助手們把他們已經提純過的鲫魚卵的核酸,迅速送到童第周的手邊,童第周用他那靈巧的雙手将這些核酸注入了金魚受精卵的細胞質内。他想看看鲫魚卵的核酸對金魚的受精卵是否有影響,看看由這種金魚受精卵長大而成的金魚的性狀是否會發生變化。8個小時過去了,實驗仍然進行着。但是,他還是堅持着,一絲不苟地操作着。
“童老,您休息一會兒吧!”一位助手忍不住說道。童第周搖搖頭說:“應該記住,我們的事業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而且,你們不是和我一樣忙嗎?”童第周就是這樣,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助手們每人一個實驗記錄,他都要親自過目。他常以“認真是成功的秘訣,粗心是失敗的伴侶”來勉勵他的助手。
不久,這些由動過手術的受精卵産生的金魚慢慢長大了,奇迹也出現了。童第周和他的助手們驚喜地發現,一些金魚出現了奇妙的變化:在發育成長的320條幼魚中,有106條由雙尾變成了單尾,金魚表現出鲫魚的尾鳍性狀!這些魚既有金魚的性狀,又有鲫魚性狀。這說明,從鲫魚卵中提取的核酸對改變金魚的遺傳性狀起着顯著的作用。這也說明并不隻是細胞核控制生物的遺傳性狀,細胞質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實驗的成功,證明了童第周的設想。童第周的臉上露出了成功後的喜悅之情。這種單尾的金魚就是詩人趙樸初所稱譽的“童魚”。“童魚”,它是童第周汗水、意志和心血的結晶。它的身上凝聚着童第周的智慧和求實精神。
後來,童第周還采用了親緣關系更遠一些的種類,來作類似的實驗,也獲得了成功,進而更有力地證明了他的設想。
1978年,童第周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他雖已76歲高齡,卻以年輕人的朝氣投入了工作。他親手制定了科研項目規劃,繪制了美好的藍圖。1979年3月,在浙江省科技大學的講台上,他突然眩暈,從此一病不起。他為祖國科學事業的振興,實踐了他的誓言:“願效老牛,為國捐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