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

作者:愛跳舞的書
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

  一、少年童第周,滴水穿石,求知欲強

  公元1902年5月28日,八國聯軍侵華戰争硝煙沒有散盡,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墨迹未幹,在浙江省鄞縣東鄉童家岙,即今甯波市鄞州區塘溪鎮,一個男孩呱呱墜地,他就是中國現代著名科學家童第周,後人稱之為“中國克隆之父”。

小時候,童第周是一個探知欲特别強的孩子,遇到不解的事情,一定要打破沙鍋問到底。一天,童第周在屋檐下漫步,看到石階上整整齊齊地排列着一行凹形小坑。他感覺十分奇怪,于是蹲下身子,琢磨半天,仍搞不明白。童第周便把父親叫到屋檐下,道:“爸爸,你快過來看,這屋檐下石闆上的小坑是怎麼形成的?”

父親是個私塾先生,是一個有文化的人,見兒子問這個具有教育意義的問題,十分高興,便抓住教育契機,耐心道地:“你眼前的這些小坑,可不是哪個人鑿的,這是檐頭水滴下來敲的。”童第周更加好奇了,柔軟的小水滴,居然能把無比堅硬的石頭敲出坑?父親耐心地解釋說:“一滴小水珠當然敲不出坑,但是長年累月,一滴滴小水珠不斷地敲擊,不但能敲出坑,最終還可能敲出一個洞呢!書本上不是常說‘滴水穿石’嘛!就是這個道理。”父親寓意深刻的訴述,在年幼小童第周的心靈烙下深深印迹,讓他朦胧地懂得,一個人隻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可能做成看似難以完成的大事。

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

  小孩天性好動,有一段時間,童第周因貪玩,學習勁頭不足,一度荒廢了學業。父親沒有打沒有罵,一天把在外面瘋玩兒子叫到身旁,循循善誘道地:“第周,業精于勤,荒于嬉。你還記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嗎?屋檐下小小的水滴隻要天長地久,堅持不懈,能把堅硬的石頭敲穿。一個人學知識也要靠一點一滴積累,像小水滴一樣,堅持不懈才能學有所成。”為了更好地鼓勵童第周,父親還親自書寫了“滴水穿石”四個大字贈給他,粘貼在兒子的書房,鄭重地說:“你要把它作為學習座右銘,一輩子不能忘記。”

  二、 “學渣”逆襲,效實中學的兩個“第一”

  歲月荏苒,童第周告别童年,成了一個英氣飒爽的少年。在此期間,父親因病不幸早逝,但是父親教育的教育理念,已深深地烙在他腦海中,使他受益終生。父親不在,童第周與母親和兄長相依為命。在此要強調一下,他的幾個兄長不是一般的庸人,有理想有見識,更重情義,對以後弟弟求學之路起了很大幫助。長兄如父,他的幾個哥哥挑起培養弟弟的重擔,本來想把小第周送入浙江省立第四師範學校讀書。

  童第周的大哥希望弟弟刻苦學習,學有所成後,能回家鄉幫助他辦學。但是此時童第周已是一個有主見有理想的少年,他心中已有一個更加高遠的志向,要進當時省内名望極高的甯波效實中學讀書。大哥是一個英明人,雖然弟弟與自己意見不一,不僅沒有反對,反而大力支援,不過他又為弟弟能否順利進入效實中學感到擔心。效實中學是名校,門檻高,競争激烈,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進去。

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

  面對着哥哥的擔心,童第周堅決地說:“哥哥,我一定能考上效實中學!”為了不讓家人失望,更為了實作自己理想,童第周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認真備考。他時時刻刻書不離手,廢寝忘食,在家每天清晨第一個起床,晚上最後一個睡覺,人瘦了一圈。功夫不負有心人,童第周終于考取效實中學,成為三年級的插班生。雖有考入了效實中學,可童第周看到成績單,卻流下了眼淚。這不是幸福的淚水,而是傷心的淚水。他的成績慘不忍睹,班倒數第一,是一個“學渣”。

  入學初成績在班級墊底,童第周沒有自暴自棄,知恥而後勇,堅信隻要努力學習,成績一定能趕上來,超過同學。在課堂上他認真聽課,不懂就問,不輕易放棄一個疑難問題,相信滴水可以穿石,用時間赢得空間。可是學校不同于家中,晚上宿舍關燈較早,嚴重地影響了他學習。沒有辦法,當宿舍燈熄滅後,童第周就捧着書本到校園路燈下看書。當每晚他學習回到宿舍,同學們都已進入甜甜的夢鄉。

  在校園路燈下看書,本來是一個值得頌揚的勵志故事,可有好事者把它編成八卦新聞。說童周第深夜不歸宿舍,是在與女孩約會,墜入愛河。八卦新聞傳到老師耳朵裡,引起了老師們擔憂。一天深夜,教數學的陳老師辦完事情回到學校,驚訝地看見在昏黃的路燈下有個瘦小的身影在晃動,陳老師暗自思忖:“現在深更半夜,還有哪個同學不回寝室就寝呢?”陳老師帶着疑問走過去一看,原來是學生童第周正在借着路燈光計算數學習題。

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

  “童第周,這麼晚了你怎麼還不回寝室休息呢?”“陳老師,我成績差,要抓緊時間把功課趕上去,我不要倒數第一名,拖了班級後腿。”陳老師望着童第周瘦小的身軀,心痛地勸童第周早點回宿舍休息,但是沒有走多遠,童第周又停在路燈下捧着書本讀了起來。陳老師被學生刻苦學習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他非常欣賞童第周的志氣和刻苦學習精神,為有如此優秀的學生感到驕傲。

  次日上課,陳老師當着全班同學的面鄭重地說:“各位同學,在此我明确地告訴大家,童第周是一個刻苦好學的人。天下的事不要靠推測臆想随便下結論,更不要用流言去中傷别人,特别是對于一個刻苦好學的人,更不能這樣!”陳老師嚴肅地說,“昨天深夜,我親眼目睹了童第周熄燈後還在昏暗的路燈下,專心緻志地計算數學習題。他的學習精神,是全班同學,也是全校同學學習的榜樣。”陳老師最後提高了嗓門,“不錯,童第周曾經是全班成績最差的,但一個人的成績不能僅僅用一次考試分數來判定。評價一個人的知識和能力,最終要看他如何走自己的奮鬥之路。”

  期末考試很快到了,童第周又成了全校關注的對象。這一次是正面,而不是反面。他終于靠自己滴水穿石精神,使各科平均成績都達到了70分以上,其中幾何得了滿分,全校第一,引起了全校的轟動。在童第周的努力和老師的關心下,到高三期末考試,他的總成績名列全班第一。校長陳夏常知道這個勵志故事後,無限感慨地說:“我當了多年校長,從來沒有看到過進步這麼快的學生!”

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

  多年後,童第周回憶自己學生時代感慨地說:“在效實的兩個‘第一’,對我一生有很大影響。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經過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

  三、解剖青蛙卵,在業界嶄露頭角

  1924年7月,童第周高中畢業,以優異的成績進入著名的複旦大學,正式開始了他追求科學,獻身科學的探索之路。三年後,他畢業于複旦大學哲學系心理學專業,後來經人介紹其到浙江省桐廬縣,任縣建設科科長。同年由中央大學生物系主任蔡堡推薦,到南京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生物系任助教。 1930年,童第周乘火車從滿洲裡經前蘇聯到比利時比京大學(今布魯塞爾大學)留學。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大學,童第周的留學生活十厘清苦,瘦小的他沉默地在生物學的天地裡刻苦鑽研,使自己的科研水準得到迅速提高。

在布魯塞爾大學,童周第的導師,著名的達克教授正在做青蛙卵子試驗,需要把卵子外面的一層薄膜剝掉。當時他們遇到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在顯微鏡下,達克教授和助手們怎麼也去不掉那層膜,嚴重地阻礙科研的程序。一天,童第周說他來試一試,達克教授本來對這個中國學生試驗不抱有希望,因為難度太大了。可出乎意料的是,童第周來到顯微鏡下,拿針把卵膜輕輕地刺一下,卵癟下去了,一下就剝開了。達克教授感到十分驚訝,對這個中國學生所表現出的生物學天賦感到萬分欣喜。

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

  為什麼童第周把青蛙卵的外膜成功剝掉、獲得同行高度評價?前幾年,曾經有一個作者對此感到好奇,又找不出答案,于是他專門請教了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有關同志。他們來信答複如下:“當對童先生在比利時實驗室工作,主要從事兩栖類早期胚胎發育方面的研究。在用染料進行活體染色之前,必須将卵膜剝離。剝離手段是人工方法,用不鏽鋼鑷子徒手剝離,然後才能将實驗進行下去。當時外國學者無一能完成此項精細的手術,唯有中國人童周第。”

  1931年夏天,導師帶着童第周來到當時著名的科研中心法國海濱實驗室,這次要為直徑不到十分之一毫米的海鞘卵子做外膜剝離,童第周不辜負導師期望,順利完成,讓雲集此地的國際專家十分欽佩,也提高了中國人在國際上的地位,從此默默無聞的童第周在世界學術界有了一定知名度。

  四、抗議日寇侵略,奮不顧身,沖在第一線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東北大好河山遭受日本鐵蹄蹂躏。作為一個專心科研的學者,童第周雖身國外,卻心系祖國,沒有忘記家鄉的父老鄉親,沒有忘記自己是炎黃子孫。為了支援國内抗日,他發動中國留學生,組成中國學生總會,并被推舉為負責人。童第周不顧生命風險,帶頭到日本駐布魯塞爾使館進行抗議,受到比利時警方的威脅,最終被以擾亂社會治安為由判處兩個星期的徒刑,緩期執行。雖然受到威脅,但童第周沒有是以退縮,在國外通過各種形式支援國内抗日。

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

  1934年,童第周榮獲布魯斯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不久又到英國劍橋大學作短期通路。在日本侵略軍即将發動大規模侵華戰争前,他不明哲保身,冒着生命的危險,毅然抛棄國外可以安心工作和生活的條件,回到深受的祖國,并任國立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童第周随國立山東大學内遷到四川萬縣。随後他輾轉到重慶,先後任中央大學醫學院教授、同濟大學生物系教授和複旦大學生物系教授。抗戰勝利後,國立山東大學在青島複校,童第周任動物學系教授、系主任,他的夫人葉毓芬在同系任教。

  五、為建設新中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1949年3月,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童第周放棄耶魯大學的優厚待遇,克服了重重阻礙,回到他深愛的祖國,并再次回到母校山東大學任教。1949年6月,青島被解放,童第周應“中華全國科學工作者聯合會籌備會”的邀請,到北京參加籌委會會議,利用這個契機,他找到中國科學院籌建組上司竺可桢教授,迫切地向他提出了建設中國海洋研究機構的設想。他的建議得到竺可桢等有關上司高度重視,并納入新中國科研計劃。

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

  1950年,童周第授聘兼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開始籌建新中國第一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五年後,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稱院士)并任生物地學部副主任,成為新中國生物科研的領軍人。

1956年,童第周等海洋科學家參與制定的“中國海洋綜合調查及開發方案”作為國家重點科學技術任務之一,被列入《1956~1967年國家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和《1963~1972年國家科技十年規劃》。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1959年該所擴建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他仍任所長。1960年,中國科學院生物地學部分為生物學部和地學部,他任生物學部主任兼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

在後來政治動蕩的日子,童第周盡力排除外界幹擾,帶領他的團隊專心從事科學研究。在此期間,他在經典胚胎學基礎理論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突破,引起國際矚目。童第周與他的合作者揭示了胚胎發育的極性現象。他們在兩栖類胚胎發育的研究中,發現胚胎纖毛運動方向的決定時間在原腸期和神經闆初期,證明外胚層纖毛運動的方向決定于中胚層和内胚層,而且這種感應能力在個體發育中是沿着胚胎的前後軸從頭到尾逐漸減弱的,表明了胚胎發育的極性現象。他的這項研究成果,在當時引起國内外高度關注,成為了中國克隆學創始者,後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也為新中國赢得了崇高的聲譽。

“文革”結束後,童第周工作更加忙碌,出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細胞遺傳學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1978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在全國科學大會上,他被授予全國科學技術先進工作者稱号。在每天忙于實驗之際,童周第也筆耕不斷,為後人留下的寶貴的科研成果。他一生著作等身,代表作有:《追求生命真相》、《細胞質對細胞核的活動和遺傳性狀表現的作用》、《中華蟾蜍内胚層細胞核的移植》、《魚類細胞核的移植》、《文昌與卵子8細胞和16細胞時期動物性闆球和植物性半球細胞配合的研究》等等。

1979年3月6日,七十七歲高齡童第周,在杭州浙江科學大會上,當為浙江省2000多名科技、教育和衛生領域的科研人員做報告時,心髒病突發,暈倒在講台上;同年3月30日,醫治無效,不幸于北京病逝。童第周研究科學領域,對普通百姓來說,也許深不可測,不是家喻戶曉。但是在中國科技界,“童第周”三個字,如雷貫耳,他為中國生物學,遺傳學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稱為“中國克隆之父”。他鑽研科學和熱愛祖國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學習。

參考書籍:《童第周傳》、《憶童第周》等。

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