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巴爾紮克:癡迷中國的文壇巨匠,稱中國是“金色夢幻樂土”

提到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相信不少人都能不假思索地說出一個名字,那就是——巴爾紮克。

巴爾紮克:癡迷中國的文壇巨匠,稱中國是“金色夢幻樂土”

巴爾紮克,全名為奧諾雷·德·巴爾紮克,1799年5月生于法國中部圖爾城一個中産者家庭,他号稱法國19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部《人間喜劇》包含90多部長、中、短篇小說,出現了2400多個人物,被譽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恩格斯稱贊巴爾紮克“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别是巴黎上流社會卓越的現實主義曆史”。這部巨作也因其現實主義色彩,入木三分的鞭策分析,奠定了巴爾紮克文學大師的地位。

巴爾紮克:癡迷中國的文壇巨匠,稱中國是“金色夢幻樂土”

15世紀到17世紀是地理大發現時期,随着新航路的開辟,新大陸的發現,讓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東西方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據相關史料記載,在1660年前後,每年行駛在達伽馬所開辟的東西方航道上的商船即達20000艘之多。加上歐洲商人和來華傳教士的影響,在18世紀的歐洲形成了在思想層面上,對中國文化、道德和思想的推崇,在物質層面上,對中國器物和趣味的熱捧,掀起了一波“中國熱”。而出生于1799年的巴爾紮克雖沒有趕上這場“中國熱”,但他對中國的熱情和求知欲卻不低于當時的人們。

巴爾紮克:癡迷中國的文壇巨匠,稱中國是“金色夢幻樂土”

巴黎巴爾紮克故居館長伊萬·加缪就曾說過:“巴爾紮克雖然并未到過中國,但一直有着濃厚的中國情結”。而巴爾紮克的這份中國情結最初便是源于書籍對他的影響。巴爾紮克從小便非常喜愛閱讀,父親的那個堪比圖書館藏書的書庫就是他青少年時期的樂園,一次,他無意間看到父親收藏的許多關于中國的曆史典籍和圖書,在進行閱讀後便對中國文化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以至于在開始創作作品之後,巴爾紮克在自己作品中也融入了衆多的中國元素,雖然沒有親身到過中國,但巴爾紮克的朋友中就有那麼一兩個是到過中國的旅行家,補充了他對中國的認知。

巴爾紮克:癡迷中國的文壇巨匠,稱中國是“金色夢幻樂土”

法國畫家奧古斯特·博爾熱就是其中一個,奧古斯特曾于鴉片戰争前期到中國旅遊,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繪畫和素描,在這期間還寫了很多封長信為遠在巴黎的朋友們介紹他在中國南部的所見所聞,在回國後,便将這些信件和繪畫組合成了《中國和中國人》一書進行出版,在基于此書更多地了解中國之外,巴爾紮克還為好友的《中國和中國人》寫了一篇專論,在其中他就曾飽含深情的寫道:“我的童年是在中國和中國人的搖籃裡度過的。”

巴爾紮克:癡迷中國的文壇巨匠,稱中國是“金色夢幻樂土”

在基于從各個管道,尤其是廣泛地閱讀關于中國的書籍後,巴爾紮克曾驕傲地說:“從理論上說,我對中國已經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因而也有了一個社會人生而俱來的判斷力。”或許,巴爾紮克的話是誇張了些,但不可否認的是,巴爾紮克确實是比許多歐洲人在對中國的某些方面上有着更多的認識。例如:就我們所熟知的與巴爾紮克同一時期的外國作家中,也沒有誰的作品中所融入的中國元素多于巴爾紮克的。據不完全統計,巴爾紮克在作品中所描繪的中國物件就有:各種用作裝飾的小物件,各種漆器、瓷器和木器以及或長頸或鼓肚的形狀古怪的各類中國花瓶等十幾大類,從這裡也足以看出巴爾紮克對中國器物的喜愛和熟悉程度之深。

巴爾紮克:癡迷中國的文壇巨匠,稱中國是“金色夢幻樂土”

除了在器物等細節上融入中國元素,巴爾紮克還将自己的“中國情結”融入到了人物中,展現在人物的背景,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等等,例如:《歐也妮·葛朗台》中的查理就對中華大地充滿着向往,夢想前往東方冒險;《禁忌》中的埃斯帕爾侯爵是一位“中國迷”,喜歡學習漢語,給子女們講述中國曆史;在人物的外貌描寫上就例如:《煙花女榮辱記》中寫道:“她的皮膚細膩,有如中國的宣紙。”在《幻滅》中寫道:“秀麗的眼睛上面,眉毛仿佛出于中國畫家的手筆”,《貝阿特麗克絲》中寫着:“像中國畫家描出來的。”等等,這樣融入在巴爾紮克筆下的作品、人物中的中國元素還有非常之多,其入木三分的細膩筆觸在一字一句間藏着的無一不是他對中國文化的喜愛和向往。

巴爾紮克:癡迷中國的文壇巨匠,稱中國是“金色夢幻樂土”

巴爾紮克一生從未到達過中國,但他通過衆多的相關書籍、周邊的聽聞和傳言補充了這個空缺,是以,中國對于巴爾紮克而言其實是一個很遠又很近的地方,盡管他所認識到的中國并不全面,但這個幻想中的處在金色夢幻樂土上的國度又何嘗不是巴爾紮克心中的理想完美社會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