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稱石油為“黑金”的說法,其實最初我還是從電影《黑金》中得知的,在電影中,因為“黑金”石油而引發的各方勢力的抗衡、勾結,使得當地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在同樣以石油為主題的電影《血色将至》當中,人類在黑金争奪中的貪婪與瘋狂更是一覽無餘。
事實上,直到現在,人類對于石油都是非常依賴的,石油在全球範圍内帶來的影響十分巨大,人們也把石油比作“工業的血液”,我曾聽到過這樣的一種說法,“如果說第一次工業革命得益于煤炭的廣泛發現,那麼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是依賴于石油的工業性開采。”
石油作為世界最主要的燃料,與生産、生活都是密切相關的,更是不可或缺的戰備能源,是以以“黑金”來指代石油,真的是非常恰如其分,“黑”是它的顔色,而“金”則是它的價值,它不僅是燃料,同時也可以作為原料,可以說大到整個人類社會的政治格局,小到個人的日常生活,都能看到石油的影子。石油所蘊含的巨大的工業、經濟和軍事價值,讓它甚至直接影響着世界的發展,與整個世界的命運都是休戚相關的。
在由法國籍自由記者馬修•奧紮諾所著的這本《黑金》當中,所講述的正是黑金從誕生伊始,是如何一步一步影響着政治格局、經濟結構和世界秩序的。
正如克列孟梭所說“汽油在明天的戰役中像鮮血一樣必不可少。”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此物後必大行于世”的迅猛之勢</h1>
人類對于石油的發現和開采由來已久,以中國為例,關于石油的記載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北魏時期著名的地理學家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經注》當中對于石油有着這樣的描述:“高奴縣有洧水,肥可燃。水上有肥,可接取之。”
而宋代科學家沈括則在《夢溪筆談》當中對石油的産狀、性能、用途等多方面進行了研究,并進行了細緻的記錄和大膽的預測:“燃之如麻,但煙甚濃……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墨光如漆,松墨不及也……”,“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後必大行于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于地中無窮。”
正如沈括所預言的“此物後必大行于世”,石油在全球範圍的發展都非常迅猛,甚至工業發展僅僅一個半世紀,人類就已經攫取了地球上需要經過幾千萬年的地質進化才能産出的可開發原油總量的近一半。
石油在早期就有着廣泛的用途,它被用于建築方面,密封防水;在醫藥方面,“石頭之油”,被用作治療風濕病的膏劑;在日常生活中,石油被用來照明……當然,不容忽視的是,石油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成為了構成戰争的主要動機之一。
從第一波黑金熱潮在美國東北部誕生開始,石油井架如雨後春筍般增長起來,越來越多的勘探者開啟了在這條财富之路上的探索,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就曾明确表示過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這是美國曆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個時期,它神化了對财富的新崇拜,也使得這個年輕國家的基本理想貶值”。
美國内戰是第一場機械化戰争,并且迅速促進了“煤油”的生産,它讓很多人開始意識到,這種黑色液體将給世界帶來怎樣的轉變,第20任美國總統詹姆斯·加菲爾德也稱之為“商業世界之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約翰·洛克菲勒和石油“七姐妹”</h1>
約翰·洛克菲勒正是在這一時期瞄準時機,一步一步白手起家,在俄亥俄州建立了“标準石油公司”,開啟了一個石油行業的新時代,不僅給石油行業帶來了秩序上的标準,甚至曾兩次從危機中拯救了華爾街。
正如《黑金》中所描述,“洛克菲勒身上也有一些童年時代刻下的烙印,這些烙印使得他成為資本主義中真正超群的人。”
可以說,洛克菲勒是一個從小被父親“打磨”的人,這樣的打磨雖然給予了他一定程度的傷害,但無疑也是讓洛克菲勒變得自信、果斷的一個催化劑。
他一路将自己的商業擴充到了石油領域,在25歲的時候,成功獲得了克利夫蘭最大的石油體驗場。石油工業愈加瘋狂,但洛克菲勒清醒地知道,要想占據這個生意真正的核心地位,就應該盡可能地通過将石油商業化,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交通運輸費用,而不是通過開采石油來控制這種黑金的流通。
随着标準石油公司在歐洲重新找到了幾乎完全自由的陣地,美國黑金的優勢開始變得勢不可擋,洛克菲勒帝國憑借着巨大的生産量占據了舊大陸市場的80%。
與此同時,石油大人物之間的世界性博弈也逐漸拉開了序幕。
随着石油工業的風起雲湧,七家大型國際石油公司——“七姐妹”也逐漸形成并發展迅猛,它們不僅全部進入了1980年的資本主義國家企業500強中的前十名,更是從勘探開發到油氣儲運再到煉油銷售,全方位控制了世界範圍内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石油工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1">石油在戰争中如鮮血一般必不可少</h1>
在很多戰争當中,石油都扮演着不容小觑的角色,或者是動機,或者是工具,或者是收益,雖然角色各不相同,但無論哪一種都對世界秩序,乃至全球各界産生着重大的影響。
美國石油就曾培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決勝性武器——坦克。
美國因為“黑金”,使得它帝國主義年輕的經濟實力得到鞏固,但老牌的帝國——英國則不然,它的弱點漸漸顯露出來,那就是缺少石油。這讓英國開始将目光投向了波斯石油,并且在富商威廉·諾克斯的投資下成立了盎格魯—波斯石油公司,開始銷售從波斯擷取的石油,在這個過程當中,中東在世界石油棋局中逐漸顯現,各個帝國擴張的最終目标也在改變着性質,石油重新洗牌,并且在導緻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帝國主義野心中,占據着重要的位置。
在戰争中,石油的短缺就會造成軍隊的癱瘓,當時的法國政府首腦喬治·克列孟梭就曾向擁有協約國戰争機器所用80%石油的美國遞交照會,懇求10萬噸的石油輸送,因為“如果協約國不想輸掉戰争,那麼戰鬥的法國必須在明天的戰役中,在對抗德國的最後時刻,擁有如鮮血一樣必要的石油。”
此後的幾十年中發生的很多次戰争皆因石油而起,譬如,在納粹德國和日本帝國的所有重大戰略選擇中,石油的擷取就起着關鍵的作用,就像美國第30任總統卡爾文·柯立芝在曾說:“國家霸權很有可能由所擁有的可用石油及石油産品而決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能源—技術開始呈現複雜性的螺旋式發展,也給企業和國家帶來了堅固的影響。時至今日,石油對于國家發展以及人們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影響依然十分深遠,但與此同時,“石油枯竭”這個世紀問題也讓我們不得不去深思,石油,這種不可或缺的能源,正在面臨着前所未有的争論和挑戰,《黑金》對于我們了解石油曆史的發展規律,把握全球政治、經濟走向等方面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幫助。
【時代華文】黑金:石油帝國的興衰與世界秩序的改變 ¥69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