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地處中國華東地區、山東東北部、黃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帶,東臨渤海,與日本、南韓隔海相望,北靠京津唐經濟區,南連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向西輻射廣大内陸地區,是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節點、山東半島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連接配接中原經濟區與東北經濟區、京津唐經濟區與膠東半島經濟區的樞紐位置。 1983年10月15日,東營市正式挂牌。東營是古代偉大的軍事家孫武故裡、中國第二大石油工業基地勝利油田崛起地。

黃河口大閘蟹,山東省東營市特産,全國農産品地理标志。 黃河從東營市中部由西南至東北穿越入海,境内長138千米。多年來,黃河的泥沙在入海口處沉積,淤澱成了黃河三角洲,适宜養殖大閘蟹。1992年,墾利縣育苗場在東營市率先進行大閘蟹人工育苗,取得成功。螃蟹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A高于其它陸生及水生動物,維生素B2是肉類的5-6倍,比魚類高出6-10倍,比蛋類高出2-3倍。
史口燒雞:是東營區史口鎮的特産,也叫是史口五香肴雞。是選用當地農家所羊的小柴雞,經過多種工序制成,其特點是:醇香入骨,酥脆可口。而且吃的時候不需要用刀,用手一抖,骨肉就自行分離,不管是熱着吃還是涼着吃,都很好吃。
炒芙蓉蟹黃,是東營地區非常鮮美的一種美食。它的制作工藝更是複雜,主要以蟹黃為原料,搭配雞蛋清,火腿和濕澱粉為輔料,烹饪時先将大塊熟蟹黃改刀後放碗内,加味精、紹酒、毛姜水爆好備用。然後将雞蛋清放入大碗内,加入味精、精鹽、高湯、濕澱粉,紹酒共同攪勻,再把煨好的蟹黃放入其中。最後油勺上火,用熱勺溫油,把大碗内備用的蛋清蟹黃倒入勺内,用手勺輕輕推動,待成芙蓉片浮起成形後,盛入盤中撒上火腿即可。
鹽窩全羊湯,是東營利津縣鹽窩鎮的一種特色美食。鹽窩的羊湯制作工藝非常講究,主要選用當地優質山羊為原料,成品就有湯呈乳白色,肉鮮質美,入口滑潤等特點。雖然當地的羊肉湯不是羊肉湯類的開山鼻祖,但鹽窩羊湯大膽創新,結合本地特點,是集大成者也不為過,特别是全羊湯,那更是當地美食中的一絕,隻要是來過東營品嘗過它的人,無不對它贊不絕口。
龍居肉丸,是東營龍居鎮的一種特色美食,曆史十分悠久。東營龍居鎮是個食品大鄉,牛、羊、豬、狗肉丸子的制作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其中的豬肉丸子制作工藝最為講究,主要以精選家畜後腿精肉為原料,然後用香油、味精、蛋清、蔥姜等輔料精制而成。成品的龍居肉丸具有香脆可口、味道鮮美等特點,一直深受當地群眾的青睐。據傳,宋太祖趙匡胤打天下時在龍居鎮休息,品嘗過這裡的肉丸子之後甚是喜歡,之後便賜名龍居肉丸流傳至今。
蜜汁金棗,是東營境内一種非常甜蜜的特色美食。當地的蜜汁金棗制作工藝非常複雜,主要以山藥和棗幹為原料,制作時用山藥泥包入棗泥餡制成棗狀,入油中炸透成金黃色,然後熬蜜糖汁,将炸好的金棗入鍋内焖至汁濃即可。成品上桌後具有非真棗卻具有棗之神韻,馥郁甘腴,入口後必吃真棗還要更勝一籌,加上它還有着潤肺養顔的功效,一直都深受當地女性和外地遊客的喜愛。
廣饒肴驢肉是東營廣饒縣的傳統名吃,相傳始于清同治年間,這裡産的肴驢肉肉很質但很容易咀嚼,味道濃香卻不油膩。因其湯中配搭中藥,即使夏天蠅不叮蟲不咬,不會變質。廣饒肴驢肉世代相傳,一直保持很好的聲譽。 當地肴驢肉制作工藝非常考究,制作工藝也獨具特色,烹饪時要先将洗淨的驢肉切成大塊,放入鍋内加适量的水和一定比例的老湯,鍋内置一布袋,内有白芷、八角、肉蔻、丁香等十幾味。
黃河從這裡入海,水色跟遠處的天際融為了一體,偉大的黃河終于到了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彙處,到了這裡,正式标志着,黃河彙入大海。 渤海,據說黃河從上遊一路帶來的泥沙,不斷形成新的灘地,向大海推進。 這張照片十分形象的解讀了,黃河入海口這個概念。黃色的是黃河,藍綠色的就是大海。兩種力量碰撞在一起,形成了這個神奇的景觀。當然,想要看到這樣的景象,你需要非常好的運氣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