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茶作為六大茶葉之一的一個品類,很少走進人們的生活,除了少部分人和産茶區的大衆外,并沒有被推廣開來。
黃茶産生的曆史其實挺悠久的,早在唐朝,四川的君山銀針就成為了貢茶。明代作家在續寫茶聖陸羽的《茶經》,就有“嶽州之黃翎毛”的補充。據傳說後唐第二個皇帝李嗣源(明宗)第一次上朝時,侍臣為他沏茶,開水往杯子倒時,一團白霧升起,慢慢地出現一隻白鶴。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飛走了,在往杯子看時,茶葉整齊地懸豎起來,猶如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然後又猶如猶如雪花般墜落。明宗問侍臣這是何緣故。侍臣回答:“這是君山的白鶴泉水,泡黃翎毛的緣故。”明宗一高興即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
黃茶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茶樹品種的關系,茶葉發黃;另外一種是後期加工過程中悶黃。其特點就是黃葉黃湯,屬輕微發酵茶。
黃茶沒有被大量的推廣,很大的原因是到目前為止沒有找到其含有的特有成份,不好炒作。比如紅茶中的茶黃素,具有防氧化,抗癌防癌等功效,雖然茶黃素極易氧化,不易提取,但這并不妨礙其作為紅茶的推廣或者說是炒作點。
黃茶由于沒有這一強有力的支撐點就很難有說服力。其它的成分含量和其他類茶葉相比也并沒有優勢,比如茶氨酸沒有白茶、綠茶的含量多,茶多酚沒有紅茶的含量多,是以比較尴尬,這也許就是它或不起來的原因。
随着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未來的某一天,也許會從黃茶中發現他特有價值的成分,到時候它也會和其他茶類一樣有火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