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胡煦與《周易》之一:《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活水源頭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和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自漢代起被奉為“群經之首”,清代編修的《四庫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周易》為經部之首。

易學認為,世界存在天道、道地、人道,是以,易學研究對象是天、地、人。天道是天體科學,道地是地球科學,天道和道地就是自然科學,人道是社會科學。

易學首先對天象進行觀測和研究。古代天象系統包括北極星、北鬥星天象、日月天象、五星(金星、水星、木星、火星和土星)天象和二十八宿天象。根據天象觀測資料,提出了陰陽原理、五行原理和八卦時空坐标系統,創造了天幹地支計時系統,形成了中國古代天文學。

易學對氣象進行觀測和研究,建立了“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氣候系統,提出五運六氣學說,形成中國古代氣象學。

易學在天下觀測和氣象觀測基礎上,以太陽回歸年長度為依據,制定陽曆;以月亮朔望月長度為依據,制定陰曆。中國陰陽曆法,一直流傳至今。

易學對人象進行觀測和研究,提出五腹六髒和經絡系統,建立了“經絡人”虛拟模型,形成獨特的中醫學體系,為中華民族防病治病和繁衍昌盛作出偉大的貢獻。

《周易》是經典中之經典,哲學中之哲學,謀略中之謀略。從《周易》中,哲學家看到辯證思維,史學家看到曆史興衰,政治家看到治世方略,軍事家可參悟兵法,企業家亦可從中找到經營的方法,同樣,芸芸衆生也可将其視為為人處世、提高修養不二法寶。

《周易》的思想智慧滲透中國人生活各個方面,内容及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産生極其深刻的影響,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哲學巨著,是中華文化的活水源頭,儒家、道家與中醫共同的經典。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或者《皇帝内經》,《神龍易學》,無不和《易經》有着密切聯系。

《周易》曆經千年之滄桑,已成為漢民族文化之根。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五千年文明曆史中,漢民族之是以能夠久經曆衆劫而不覆,多逢畏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複振,不斷地發展壯大,根源一脈相傳至今,與對易道精神的時代把握息息相關。

愛因斯坦說,西方科學家作出的成績,有不少被中國古代科學家早就做出來了。原因之一是中國古代科學家自幼學習《周易》,掌握了一把古代西方科學家不曾掌握的打開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

歐洲哲學權威C.G捷恩說,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在科學方面我們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後來的事實所推翻。唯獨中國的《易經》,亘古常新,相延幾千年之久依然具有價值,而與最新的原子實體學頗多形同的地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