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點茶:七湯法點茶第二湯。

點茶:七湯法點茶第二湯。

湯花變幻說點茶之十二

二湯三景,珠玑磊落

宋徽宗《大觀茶論》雲:”第二湯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線。急注急上,茶面不動,擊指既力,色澤慚開,珠玑磊落”。這段話表述了三個層面,提出了三個問題,為我們展示了“七湯法點茶”在第二湯時接踵而至的三大場景。

第一是注湯方法及場景。

場景是“茶面不動”。方法是“八大注湯”方法中的“環注法”。注水量是“周回一線,急注急上”。在公元1053年蔡襄《茶錄》描述其“三湯法點茶”時對一湯二湯有個綜合描述:“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之,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蔡襄式點茶第二湯注水量達到四分。而經過54年的變化,在宋徽宗“七湯法點茶”第二湯的用水量明顯少了很多,隻需“周回一線”即可,而且必須在“茶面不動”的條件下完成注湯動作,可見宋徽宗對當時的點茶方法及手法進行了大踏步的改善及創新。而在第二湯中這種“周回一線,急注急上,茶面不動”的手法,為“七湯法點茶”在二湯這一步驟中展示其茶湯魅力提供了前提條件。

第二是擊拂方法及場景。

其場景是“色澤漸開”,也就是茶湯的顔色開始有了變化,在實際操作中,在第二湯的茶湯表面會出現動态的流霞異彩,五光十色,仿佛在告訴你:”我的變幻就從這裡開始”。其具體手法是:“擊指其力”,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一個擊拂決竅,在使用茶筅時用力方法是用在指上,而不是在手臂上。平時我們在教學時,練習擊拂的要求是:“腕動臂不動,用力在手指”,用手指來調整擊拂的幅度,用手指來調整W型或M型的擊拂線路。擊指其力,”龍孫戲弄碧波濤,随手清風發。滾到浪花深處,起一窩香雪”。

第三是茶湯湯花的效果場景。

其場景是“珠玑磊落”。磊落,是很明顯地展示出來,是展示美好的“珠玑”。珠:珠小且園,園而有規則,玑:大而不規則的珍珠。而“珠玑”二字,曆代以來被文人墨客所感歎,而“珠玑落玉盤”也成為大文豪對大自然最秀氣的描述:

”粒粒珠玑”:唐 方幹:“羽翼便從吟處出,珠玑續向筆頭生。”。

”口吐珠玑”:元《醉寫赤壁賦》第一折:“夫人聞知 蘇轼胸懷錦繡,口吐珠玑,有貫世之才”。

”滿腹珠玑”:杜牧“隻知外貌之粉澤,誰料滿腹填珠玑”。

”腹隐珠玑”:明 葉憲祖 :“姱節霞褰,峭爾心胸山嶽;文思泉湧,铿然咳嗽珠玑”。

”字字珠玑”:清《兒女英雄傳》:“任憑是篇篇錦繡,字字珠玑,會不上一名士”。

可見,在文人墨客當中,珠玑是一種情懷,珠玑是一種美好的向往,更是一種人文境界,而宋徽宗把最美好的“珠玑”給了他的第二湯,顯現整個曆代以來的人文情懷:

”大珠小珠落玉盤”。白居易。

”咳唾珠玑落玉盤”,陳師道。

楊萬裡:“要啄稻粟無半粒,隻教滿颔飽珠玑”。

魯貞:“誰散珠玑北鬥南,下方台殿玉華含”。呈現:“有多少佳麗事,堕珥遺簪,芳徑裡瑟瑟珠玑翠羽”景象。

點茶第二湯,《大觀茶論》為我們揭示了三大原理,展示了三大場景。這既是“注湯擊拂”的開始,也向我們預告了以後五湯的美妙,“七湯點茶”的第三湯究竟美在何方,妙在何處,敬請關注下一期。

點茶:七湯法點茶第二湯。
點茶:七湯法點茶第二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