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点茶:七汤法点茶第二汤。

点茶:七汤法点茶第二汤。

汤花变幻说点茶之十二

二汤三景,珠玑磊落

宋徽宗《大观茶论》云:”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惭开,珠玑磊落”。这段话表述了三个层面,提出了三个问题,为我们展示了“七汤法点茶”在第二汤时接踵而至的三大场景。

第一是注汤方法及场景。

场景是“茶面不动”。方法是“八大注汤”方法中的“环注法”。注水量是“周回一线,急注急上”。在公元1053年蔡襄《茶录》描述其“三汤法点茶”时对一汤二汤有个综合描述:“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之,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蔡襄式点茶第二汤注水量达到四分。而经过54年的变化,在宋徽宗“七汤法点茶”第二汤的用水量明显少了很多,只需“周回一线”即可,而且必须在“茶面不动”的条件下完成注汤动作,可见宋徽宗对当时的点茶方法及手法进行了大踏步的改善及创新。而在第二汤中这种“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的手法,为“七汤法点茶”在二汤这一步骤中展示其茶汤魅力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二是击拂方法及场景。

其场景是“色泽渐开”,也就是茶汤的颜色开始有了变化,在实际操作中,在第二汤的茶汤表面会出现动态的流霞异彩,五光十色,仿佛在告诉你:”我的变幻就从这里开始”。其具体手法是:“击指其力”,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击拂决窍,在使用茶筅时用力方法是用在指上,而不是在手臂上。平时我们在教学时,练习击拂的要求是:“腕动臂不动,用力在手指”,用手指来调整击拂的幅度,用手指来调整W型或M型的击拂线路。击指其力,”龙孙戏弄碧波涛,随手清风发。滚到浪花深处,起一窝香雪”。

第三是茶汤汤花的效果场景。

其场景是“珠玑磊落”。磊落,是很明显地展示出来,是展示美好的“珠玑”。珠:珠小且园,园而有规则,玑:大而不规则的珍珠。而“珠玑”二字,历代以来被文人墨客所感叹,而“珠玑落玉盘”也成为大文豪对大自然最秀气的描述:

”粒粒珠玑”:唐 方干:“羽翼便从吟处出,珠玑续向笔头生。”。

”口吐珠玑”:元《醉写赤壁赋》第一折:“夫人闻知 苏轼胸怀锦绣,口吐珠玑,有贯世之才”。

”满腹珠玑”:杜牧“只知外貌之粉泽,谁料满腹填珠玑”。

”腹隐珠玑”:明 叶宪祖 :“姱节霞褰,峭尔心胸山岳;文思泉涌,铿然咳嗽珠玑”。

”字字珠玑”:清《儿女英雄传》:“任凭是篇篇锦绣,字字珠玑,会不上一名士”。

可见,在文人墨客当中,珠玑是一种情怀,珠玑是一种美好的向往,更是一种人文境界,而宋徽宗把最美好的“珠玑”给了他的第二汤,显现整个历代以来的人文情怀:

”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

”咳唾珠玑落玉盘”,陈师道。

杨万里:“要啄稻粟无半粒,只教满颔饱珠玑”。

鲁贞:“谁散珠玑北斗南,下方台殿玉华含”。呈现:“有多少佳丽事,堕珥遗簪,芳径里瑟瑟珠玑翠羽”景象。

点茶第二汤,《大观茶论》为我们揭示了三大原理,展示了三大场景。这既是“注汤击拂”的开始,也向我们预告了以后五汤的美妙,“七汤点茶”的第三汤究竟美在何方,妙在何处,敬请关注下一期。

点茶:七汤法点茶第二汤。
点茶:七汤法点茶第二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