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己亥(2019)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5日在陝西黃陵縣舉行 中新網 圖
2019年,陝西黃陵的“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又一次跑在河南新鄭的“黃帝故裡拜祖大典”(時間依農曆三月初三而定)之前。兩地直線距離超過900裡,種種紛争已持續數年。
西部網報道稱,4月5日上午,己亥(2019)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陝西舉行。來自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澳門特别行政區和台灣地區以及海外的萬餘名中華兒女齊聚黃帝陵軒轅殿祭祀廣場,共同祭奠人文初祖軒轅黃帝。
此前,在陝西省委、省政府的上司下,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由原總政歌舞團團長左青任總導演的主創團隊,集合國内音樂創作、舞蹈編導、服裝設計、祭典文化等方面的衆多藝術家、文化學者,在公祭典禮前夕完成了對己亥(2019)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的各方面提升工作,力求呈現出更高的規格和水準。
《陝西日報》消息指出,在此次公祭典禮提升工作中,主創團隊在保持原有七項儀程的基礎上,确定了九項公祭儀程;全新設計典前序禮,精心創作黃帝祭典主題歌《黃帝頌》,全新打造祭典音樂,全新編排《告祭樂舞》。同時,采用大量傳統文化符号重新設計服裝和道具,并将軒轅廟前印池廣場的典前序禮流程納入公祭典禮整體流程進行統一設計。對于公祭典禮的核心環節——樂舞告祭,主創團隊設定了“龍飛華夏”的儀程,象征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與新時代的騰飛。
此外,在頌唱《黃帝頌》環節,112名海内外少年兒童身着56個民族的節日盛裝,将用歌聲表達後世子孫對軒轅黃帝高山仰止的共同心聲和海内外華夏兒女實作中國夢的共同心願。
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藝術處處長覃彬表示,此次公祭典禮提升工作成果既傳承了中華優秀禮制文明,又對新時代國家禮制文化的與時俱進進行了全新表達,對引領社會風尚、堅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國形象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河南新鄭的己亥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雖尚未舉行,但此次活動的亮點已經先行釋放。
大河網報道稱,己亥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将于2019年4月7日(農曆三月初三)在鄭州市新鄭黃帝故裡舉行。伴随着越來越近的腳步,拜祖大典各項籌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進行。
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執行導演歐陽瑛鑫介紹,“拜祖大典分為外場的迎賓與内場的九項議程,由于九項議程已經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創新比較受局限,是以今年比較大的創新點放在外廣場的迎賓儀式上。”今年将選擇“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作為外場迎賓的音樂,将由800名學生演員組成金黃色麥浪方陣,與黃帝文化的“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主題相輝映。同時,還有200餘位舞蹈演員身着各行各業的服裝,呈現出各行各業歡慶的場景。
“這個音樂是以前沒用過的,之前采用的是‘龍的傳人’,配有國術表演和龍的元素。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這個大的時代特征下,我們首先從音樂上做一個大的改變,表現形式也更加新穎。”歐陽瑛鑫表示,希望能夠通過音樂、舞美等多方面的創新與提升,進一步突出愛國主題和國家意識,彰顯黃帝精神。
另外,4月4日,長篇曆史小說《軒轅黃帝》作品研讨會在鄭州市舉行。人民網報道指出,一年一度的黃帝故裡拜祖大典開幕在即,河南文學界代表聚首召開《軒轅黃帝》作品研讨會,是以文學的形式對黃帝文化做出的最好回應。
澎湃新聞此前報道曾提到,陝西從1955年就開始由當地政府主持祭拜黃帝活動,而河南則是從2006年開始舉行大規模祭拜。自2006年開始,陝西、河南兩地的網友關于“該到哪裡拜祭”的争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其中,陵祭、廟祭成為争議焦點。
2015年9月,陝西黃帝陵一方就和河南新鄭黃帝故裡一方因為祭拜黃帝的問題吵了起來。
先是2015年9月7日,《光明日報》刊發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許嘉璐在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和河南省政協聯合主辦的“黃帝故裡拜祖大典與國家文化建設”專家研讨會上的發言。許嘉璐在發言時稱,應該“把拜祭黃帝上升為國祭”,而“曆代對黃帝對先祖是‘拜廟不拜陵’”,是以國祭黃帝的地點應該在河南新鄭黃帝故裡。
随後,9月10日,時任西安市副市長、西北大學原校長、曆史學者方光華在大公報陝西辦事處網站“大公報西部商務網”上刊發的反駁文章《對黃帝的國家祭典到底應該在哪裡》,稱“曆代對黃帝陵寝是祭拜的”,并且廟祭也不是在河南新鄭,而是在“中央設立曆代帝王廟并對其進行祭祀”。
方光華在文中稱,根據許嘉璐“曆代對黃帝對先祖是‘拜廟不拜陵’”的觀點,廟祭比陵祭重要,而陝西黃陵縣隻有黃帝的陵寝,沒有黃帝的宗廟,在這裡的拜祭就無關緊要了。但這個主張經不起曆史事實的推敲。
許嘉璐在發言稿中說:“(我國)缺乏整個民族文化公認的标記和符号。在國家層面,有塑造整個民族公認的标記和符号的需要,有把拜祭黃帝上升為國家祭祀的必要性。”
方光華則認為,其實這個“整個民族文化公認的标記和符号”早就有了。
他在文中解釋說,“辛亥革命時期,當時的先進愛國者尋求民族文化的象征,一緻認為黃帝就是民族的旗幟。抗日戰争爆發前夕,1937年4月5日清明節,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宣示共同抗禦外侮的堅強決心,毛澤東親自撰寫祭文。新中國成立以後,除1950-1954年、1962-1978年公祭活動有所中斷以外,曆年都有對黃帝陵的祭祀。1994年以來,黃帝陵祭典每年都有國家上司人出席,今天的黃帝陵祭典已經成為當代中華民族最高的祭典。”
在文化、政治方面的内涵之外,祭拜黃帝大典所帶來的實際經濟利益也是巨大的。例如,《北方新報》報道顯示,陝西省的黃帝陵1980年恢複公祭典禮後,規模一年比一年大,祭祖程式一年比一年規範,景區建設一年比一年好,祭祀經濟已經成為陝西省旅遊的金字招牌。另據河南新鄭市政府官網介紹,借助拜祖大典宣傳效應,每年五一期間都是黃帝故裡景區的旅遊高峰。據統計,2013年,“五一”小長假三天共接待遊客6.26萬人次;2014年,三天共接待遊客5.3萬人次;2015年,三天共接待遊客4.6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