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韻大鼓許多唱詞出自文人墨客之手,晦澀難解,在曲藝中相對雅緻,觀衆和演員的文化層次也比較高。民國年間形成了三大流派——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他們對京韻大鼓都有獨特的創造,演唱藝術自成一家。後來小彩舞駱玉笙創立駱派,老倭瓜崔子明的滑稽大鼓也被稱為崔派,共同構成了京韻大鼓的藝術畫卷。
劉寶全是京韻大鼓的高峰。京韻大鼓從前叫“京音大鼓”“小口大鼓”,從劉寶全之後才有了“京韻大鼓”這四個字。他結合本身特長,将前輩藝人的演唱特點揉合在一起,加以提煉,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唱腔,并根據内容需要,吸收了平劇的表演身段,運用到演唱中去,動作、表情都給節目增色不少,也賦予了這門藝術以新的生命力。

劉寶全
劉寶全享有“鼓界大王”稱号。他的嗓子五音俱全,橫豎兼備,要高有高,要低有低,最大的特點是“嘎、崩、脆”。在他常演的二十幾個段子裡,每個段子唱腔都不一樣,不但能在拿手節目《大西廂》《刺湯勤》《趙雲截江》裡逼真地刻劃出莺莺、紅娘、雪豔娘、趙雲、孫夫人等人物,在故事性不強的節目裡,也能用表演和唱腔把觀衆帶到作品中去。如《醜末寅初》,既沒有生動的故事,也沒有鮮明的人物,隻不過是一張黎明前的素描畫而已,可是通過他的演唱,觀衆仿佛看到了從輕雲薄霧裡冉冉而升的太陽,仿佛看到了橫跨牛背、口吹短笛的牧童天真無邪、悠然自得的神情。
劉寶全可稱“無不知、百行通”,他的藝術爐火純青,一般人很難完全繼承他的東西。他也是一個革新者,從不一成不變,也從沒有承認自己的藝術已經“到家了”,晚年時唱腔還有許多新變化。
劉寶全廣告
白派的創始者白雲鵬特點是“嬌、巧、媚”。他唱的調門雖低,但嗓音寬、吐字清,他的演唱以“音清字重”為本,字雖重而不濁,音雖輕而不飄,唱起來句句有力、字字清晰。在《紅樓》段子裡他的演唱藝術得到了完美發揮,刻劃人物也有獨到之處,如《黛玉焚稿》,無論對林黛玉的外形描繪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都表達得非常細膩動人。從“孟夏園林草木長”到“珠淚流幹目無光”這一小節裡,他把一個多愁善感的少女形象活生生地擺在了觀衆面前。
張小軒的特點是膛音好、低音寬、口齒清、氣力足,占了“穩、準、狠”三個字。每一段節目自始至終一氣呵成,從沒有臉紅氣短的現象。他的拿手節目也多為《三國》段,如《華容道》等等。
京韻大鼓劉、白、張三大流派形成以後,後學者多宗劉,學白的較少,學張的更少。但不管是宗劉也好,宗白也罷,演員在原有基礎上都有着不同的創造,更有兼取各派之長結合本人特點自成一家的。前者如小岚雲、林紅玉、侯月秋、閻秋霞,後者如小彩舞(駱玉笙)。
駱玉笙
小彩舞的特點是嗓音橫豎兼有,高低自然,音域寬廣、韻味醇厚,既有劉派高亢、清脆的特點,又有白派行腔委婉的風格。她對各派的長處和其他姊妹藝術中的營養兼收并蓄,加以融化,在将近四十年的舞台實踐中不斷革新,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她不僅在傳統段子《劍閣聞鈴》《紅梅閣》《擊鼓罵曹》等節目裡表現了自己的藝術特色,而且在新曲段裡也有顯著的創造嘗試,如《珠峰紅旗》《卧薪嘗膽》的唱腔設計以及“五字句”和念白的表現方法。她的代表節目《劍閣聞鈴》《醜末寅初》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成電影流傳于世,為研究京韻大鼓提供了寶貴資料。
在宗劉派的演員當中,小岚雲的藝術比較突出。她演唱的節目如《大西廂》《戰長沙》《趙雲截江》頗有劉寶全晚年之風。小岚雲嗓音清脆圓潤,音域寬,高音宏亮而不噪,低音寬厚而不濁,氣力充沛,每唱一曲,從始至終一氣呵成,高低腔運用自如,在繼承劉派的基礎上,很好地發揮了自己的特點。如《戰長沙》頭一句“忠義無雙美髯公”的高腔,正是劉派的特點。在《大西廂》裡也有所創造,從頭至尾有起有伏,整個段子充滿喜劇氣氛。她演唱了許多優秀的新曲段,如《黃繼光》《英雄炮手胡德安》《徐學惠》《赤膽紅心》《戰天津》等。在《戰天津》的開始連用幾個高腔,有力渲染了解放軍揮師入關的磅礴氣勢,聽後感到人民軍隊的力量雷霆萬鈞、勢不可擋。
白雲鵬
林紅玉所演唱的京韻大鼓對動作表情方面非常注意。她的表演風格粗犷豪放,舞台氣氛火熾熱烈,動作潇灑身段矯健,《鬧江州》是她的拿手節目,真正發揮了“一人演一台戲”的特點,把李逵、宋江、戴宗、張順等人的形象活生生地擺在觀衆面前,被譽為京韻舞台上的“刀槍架”。
閻秋霞是白派傳人,嗓音寬、多低音,演唱時雖腔調不多,但優美動聽、細膩感人。她的《愚公移山》在内容上、唱腔改革上和表演上都比較成熟,如開始用朗誦後轉唱也很自然,并不感到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