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必那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大家耳熟能詳,并且常常拿來表達自己深情且癡情的美句
這是何等的癡情美句,但實際上能寫出這樣悼念亡妻千古名句的元稹,卻也被稱為“大唐第一負心漢”
簡單而言----自古才子多風流,處處風流皆真心
擱現在就是個十足的渣男
元稹雖然在年幼時失去了父親,但其母親生在書香門第,在教育元稹方面甚為用心,家裡藏書無數,在十五歲時就考取了功名,以明兩經擢第,博覽群書,陶冶修養,培養了廣泛的興趣,為後期寫作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元稹十六歲那年讀了陳子昂及杜甫數百首詩後,開始寫詩創作,學習杜甫詩歌,十分推崇杜詩,且學杜而能成杜,并在一種平淺明快中呈現出麗絕華美,詩歌色彩濃烈,鋪叙曲折,細節刻畫真切動人,不得不說,元稹在詩歌,小說,散文以及文學批評等方面都十分厲害,尤其詩歌方面,是元白詩派的代表,也是中唐古文運動的首倡者
元稹在二十一歲那年遇到了崔雙文,也就是後來他的傳奇小說《莺莺傳》的原型,也是如今我們所知《西廂記》的前身。元稹在亂世中救了崔雙文,并與之相愛,但他在二十四歲考取功名之後竟娶了别人為妻
要說元稹,對于自己的未來規劃也是相當清晰,功名前的崔雙文也隻是自己過渡的情感而已,一心隻為求取功名另娶高門,是以非常清楚自己出身門第皆不高,要想娶高門唯有入仕途才有這個資本,在任職校書郎後不久便娶了韋夏卿之女韋叢為妻,才有了後來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此詩便是元稹表達自己對愛妻韋叢堅貞不渝的感情,表現了夫妻昔日的美好感情,但,就是這種對其他女色“懶回顧”的感情,元稹在妻子未亡時,出差四川時拜訪歌姬薛濤,便互生情意
好一個“曾經滄海”,好一個“懶回顧”!
元稹妻子韋叢去世後,元稹與薛濤的交往就更加頻繁,而薛濤何許人也?
薛濤,唐代樂伎、清客,蜀中女校書、詩人,其八歲便通詩律,堪比卓文君的才女,居浣花溪。與卓文君、花蕊夫人、黃娥并稱蜀中四大才女。與魚玄機、李冶、劉采春并稱唐代四大女詩人(注:劉采春也是後來與元稹相好之人),流傳詩作90餘首,收于《錦江集》
薛濤與衆多著名詩人都有往來,像白居易、張籍、王建、劉禹錫、杜牧、張祜等,不僅容姿既麗,還通音律,善辯慧,工詩賦,于是雖然已是四十二歲高齡,元稹也就三十一歲,但與元稹情投意合,在文學上更是擁有諸多共同語言
薛濤一首《池上雙鳥》便可窺見一般:雙栖綠池上,朝暮共飛還。更憶将雛日,同心蓮葉間
遺憾的是正當兩人感情漸入佳境時,元稹就離蜀回京了,一段感情也就戛然而止
臨别時,薛濤贈詩: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誰言千裡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元稹回贈:錦江滑膩蛾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言語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鳳凰毛。紛紛辭客多停筆,個個公卿欲夢刀。别後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雲高
此去經年,再也未見!卻不想薛濤竟用情至深,等了一年又一年終無所望,後退出樂壇,出家為了尼!
元稹在妻子韋叢去世後不到一年,就娶了安仙嫔為妻,不僅被人恥笑,第二個妻子僅活了三年,後生病去世。
這時候也休要再提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簡直妥妥的打臉!
與如今的林生斌、韓詩俊等人可謂一模一樣啊!害!提什麼深情!
元稹的第三任妻子是在任職四川達州途中認識的,名為裴淑,雖然第三任妻子命長,死在了元稹之後,但在此期間,元稹的風流性子那也是一如既往
元稹在與薛濤分别十多年後,已過不惑之年的元稹,忽念舊情,想把多年未見的的薛濤接來叙舊,此時又遇見了浙東名妓劉采春,風流才子戀上了第六個女人
劉采春,伶工周季崇之妻,當年也是四十出頭,風姿綽約,擅長唱歌,既能作曲又會寫詩,在随其夫浙東演出,劉采春的名氣在當時就猶如鄧麗君,歌迷以女性居多,其曲常常唱出有錢有閑空虛度日的富太太們的心聲,是以在當時劉采春聲名鵲起,紅透大半個中國!
就是這樣光彩照人的劉采春把元稹給迷住了,完全忘記了要與薛濤叙舊的事情,逐漸地元稹與劉采春往來頻繁密切,并贈詩《贈劉采春》:新妝巧樣畫雙蛾,謾裡常州透額羅。正面偷勻光滑笏,緩行輕踏破紋波。言辭雅措風流足,舉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惱人腸斷處,選詞能唱望夫歌
元稹迷戀新歡,忘棄舊好,與劉采春那是如膠似漆,好不快活
更渣的是,元稹還把新歡與舊愛進行比較
元稹曾曰“采春詩才雖不如濤,但容貌佚麗,非濤所能比也”
元稹的渣男屬性就在此了,擁有很多段感情并不會诟人恥笑,而把前任現任作比較還要順道踩踏前任,這就是不道德的
元稹這人還很喜歡念舊,在其四十歲時,在另一座寺廟,回想當初與崔雙文的戀情,還寫下過一首名詩《春曉》:半欲天明半未明,醉聞花氣睡聞莺。猧兒撼起鐘聲動,二十年前曉寺情。
當初元稹抛棄崔雙文,另娶他人,被人追問為何抛棄崔雙文時,還曾答: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在元稹娶了韋叢,崔雙文等待無果之後也另嫁他人,在各自都有新生活以後,元稹竟然還曾厚顔無恥回過頭去找崔雙文。
元稹曾以表兄身份上門求見崔雙文,被崔雙文斷然拒絕,并回敬了一首詩:棄我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将舊時意,憐取眼前人
幸虧崔雙文是個明白人,看清楚了元稹的品性為人,沒有吊死在這棵薄情寡義的樹上,而薛濤就沒有崔雙文這麼清醒了,毀了半生終是空!
文采斐然的大詩人元稹,一生負多人,也是這段段經曆留下了多首經典,然我輩應當慎行,對情感忠貞不渝,對家庭有責任有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