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一級詩人,中年為官難展抱負,晚年疾病纏身

“救濟人病,裨補時阙”

白居易一生創作了一百七十多首諷喻詩。他認為這一類詩的價值在于“救濟人病,裨補時阙”。他寫這類詩,要為被壓迫的百姓說話。這些詩中,有的反對橫征暴斂,有的反對

“黩武”的戰争,有的專門攻擊豪門貴族,有的揭發A錢強暴和奢侈浪費。這些詩中最著名的有《賣炭翁》《新豐折臂翁》、《上陽白發人》等等。

《賣炭翁》這首詩淺顯易懂,但意義深刻,揭露了唐代宮市制度的罪惡。宮市,就是皇帝派出太監到市場上購買東西,任意勒索、劫奪。“滿面灰塵煙火色,兩鬓蒼蒼十指黑”的賣炭翁,在南山伐薪燒炭,“可憐身上衣正單”,又逢“夜來城外一尺雪”,可他甯願忍受寒冷,也想賣炭賣出個好價錢,

“心憂炭賤願天寒”,“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把炭拉到了集市上,卻有“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把一車千餘斤的炭拉到皇宮中,“半匹紅绡一丈绫,系向牛頭充炭直。”詩的結尾妙在含蓄,表面沒有譴責,而在更深的層次上對皇帝,虎假狐威的太監們的抨擊、譴責。

《新豐折臂翁》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十分悲慘的故事:唐天寶年間,唐玄宗寵幸楊貴妃。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也是以得勢,被封為宰相。楊國忠為了立功,站住腳跟,發動了侵南诏的戰争。這場戰争給百姓帶來極大的災難,鬧得妻離子散,田園荒蕪,百姓不樂業。“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别爹娘夫别妻,皆雲前後征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戰争,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村邊一間小屋住着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當時,村裡青壯年已經征完了,隻有在老年人中間征兵了。老人看到老妻病卧在床,兒子早已被征兵戰死,兒媳一個人帶着弱小的孫子。如果老人再被征兵,九死一生,這一家老少就要被凍死、餓死。官吏逼上門,強拉老人。怎麼辦?老人心一橫夜半更深,用大石槌朝自己的手臂砸去,隻見鮮血迸流,骨斷筋折,老人痛昏在地。妻兒急忙跑過來,爬在他身上哭泣。

過了許久,老人醒來,鑽心的疼痛使他渾身顫抖,他望見自己已被砸斷了的手臂,竟然開懷大笑起來:“哈哈,我不用去征兵了,不用去打仗了,你們也得救了。”

白居易還寫過一篇替禁閉在皇宮中的婦女鳴不平的詩

《上陽白發人》。這些可憐的婦女被皇帝強行召進宮内,每天在憂郁寂寞中生活,從16歲到60歲的時光全被活活葬送。自“宿空房,秋夜長”到“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這深切的描寫,仿佛記述着宮中婦女的泣訴。封建皇帝為了自己個人的荒淫生活,摧殘了千千萬萬個女子的青春。白居易十分同情這些女子的遭遇,在他任左拾遺時,曾向皇帝上過将宮中婦女放出宮中的奏狀。

後期生活

和十三年(公元

819

年)冬季,白居易被任命為忠州刺史。忠州在現四川省忠縣。刺史是有些實權的官員。白居易聽到後,一向郁悶的心情有了一些好轉。能到忠州施展自己的才華,白居易是十分高興的,他和自己的弟弟白行簡結伴,離開了江州,去忠州上任。

3

11

日晚,白居易兄弟來到峽州夷陵(今湖北宜昌西),夜宿江邊。有人來報:有故人來訪。白居易好不納悶,于是下令有請。白居易一見來人,上前擁抱,兩人大笑起來。

來人不是别人,正是白居易最要好的朋友、大詩人元稹。

元稹比白居易小

7

歲,倆人同時應吏部考試,當時,白居易中拔萃甲科,元稹也同樣登科,後來,兩人又同在秘書省任校書郎,往來頻繁,成為了最親密的朋友。兩人志同道合,都痛恨朝廷的腐敗,而且仗義執言。白居易和元稹結成莫逆之交,後來一别數年,在這裡不期而遇,兩人内心的歡喜無法形容。三天時間,兩人形影不離,徹夜長談,真是有說不完的話,訴不完的情。三天過去了白居易又要啟程了。

元稹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後兩人揮淚告别。

四川忠州是一個山區小縣,交通不便,十分閉塞,境内多荒山,百姓生活十分貧苦。

白居易來到忠州任刺史,手中有一定權力。他為當地百姓做了一些好事。他很喜歡植物,在忠州種了大量荔枝,還在縣城的西南方,建築了一座荔枝樓;同時,他還在州内大量種植樹木,尤其是果樹。這些做法,對當地農民貧困,起了一定的作用。

忠州又小又窮,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白居易在這裡做刺史,雖盡了最大努力,但這裡面貌沒有多大的改觀。正在這時,朝廷诏令下達,調他傳回長安白居易依依不舍地離開忠州。行前,他來到了城東開元寺,登上閣樓,眺望東坡新栽的柳樹,桃樹、李樹,這些樹木已長大成林,内心十分高興。白居易帶領全家老少,登上官船,凄怆地離開居住了兩年的山城。

官船沿長江東下,來到了洞庭湖口。望着浩渺的煙波,白居易不禁慨然興歎,浮想聯翩,覺得如把湖水抽幹,湖底就會變成千頃良田。于是,他寫了一篇浪漫主義色彩濃郁的長詩。當然,他的這個理想永遠也實作不了,隻是反映了他關心百姓疾苦的思想。

白居易懷着一種“逐臣返鄉國,前事唯重論”的心情,又傳回了闊别六年的長安。他先擔任“司門員外郎”,很快又升任替皇帝寫詣旨敕旨的“郎中知制诰”。

白居易在長安呆了兩年,看到周圍的官吏們為了權力而明争暗鬥,不惜出賣個人的人格,内心到了很大的震動。他覺得自己在京城為官,于國于民無補是以力求外放,到外地去做官。在長慶二年(公元

823

年),他被任命為杭州刺史。

杭州稱為人間天堂,能到那裡為官,白居易心中自然十分快慰。他來到杭州,一方面忙于處理政務,另一方面則到處遊覽,寫出了不少著名的山水詩。

在杭州任上,白居易蓄積湖水,保護堤坊,引湖水灌田,整治河道,做到湖、河、田暢通無阻,為當地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

以後,白居易又做過蘇州刺史、秘書監等官職。由于他對政治逐漸感到厭倦,身體又不好,因而辭掉一切官職,歸隐在洛陽。

白居易歸隐洛陽後,特别喜愛香山寺地方的秀美清幽。他自稱“香山居士”,常常身穿白色衣裳在香山寺徘徊。後來,他把家也安在了香山寺。每當初冬微雪之時他攜同僧人,乘小舟溯流而上,吃酒飲茶,或低吟,或長嘯别人看見他這樣悠閑,都羨慕他的閑情逸趣。白居易老年時患了嚴重的風痹症,洛陽當地有名的醫生紛紛起來為這位偉大的詩人治病,怎奈年老體衰,病症愈來愈重了。

公元

846

年,白居易走完了他

75

年的曆程,因病去世了。

人們把他葬于龍門山。洛陽人和四方遊客,經常來到這裡拜谒白居易墓,用酒來祭奠這位偉大的人民詩人。

白居易是唐代一位負有盛名的現實主義大詩人。他的詩歌流傳下來有三千多首。白居易詩歌在藝術上最顯著的特點是平易通俗,質樸明直。據說,他每寫完一首詩,總要先找幾個文化不高的百姓,念給他們聽,如他們聽不懂,就再行修改,直到這些百姓聽懂了為止。這樣,白居易所創作的詩歌,就連一般馬夫、牧童全能傳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