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揚:建設中國特色資本市場 注冊制是必要前提

作者:海外網

來源: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25日訊(記者 馬常豔)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24日在2021國際貨币論壇上表示,建設中國特色資本市場,要從入口、出口和過程監管三個切口入手,推行注冊制和完善退市機制是絕對必要的前提條件。

圍繞“經濟發展新階段 金融改革新任務”,李揚在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題演講。他指出,在新發展階段,金融改革和發展作為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邁出新的步伐。

李揚認為,金融改革邁出新步伐,要完善金融機構改革。改革開放四十餘年來,中國金融機構的規模擴張很快,金融實力提高迅速。但在結構上,中國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體系,固然有利于迅速聚集金融資源,從事大規模投資和“辦大事”,但也存在嚴重弊端。而這些弊端展現在: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能力不足,支援創新能力不足,資本市場上機構投資者嚴重缺位。

“金融機構改革要對标發展痛點、難點。”李揚說,金融機構改革應對标解決人口老齡化、支援創新發展、資本市場發展,以及應對全球債務泛濫和長期超低利率/負利率的挑戰。要做好金融機構多元化:深化商業銀行改革,加速商業銀行向服務業轉型,減少對息差的過度依賴,穩步推動商業銀行向混業經營轉型;推動養老機制改革;大力發展保險業;鼓勵投資銀行、各類基金、信托、VC、PE、金融租賃等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發展;繼續完成“健全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互相補充的金融體系”的任務。

7月6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五十三次會議,提出建設中國特色資本市場。李揚指出,中國股市既難反映國民經濟運作狀況,更難引領中國經濟優化結構和高品質發展。而行業結構扭曲是其原因之一。他對比美國的情況說,美國上市公司的行業分布展現了資訊化和後工業化的特征,能夠發揮引領經濟現代化發展的功能,中國股市的行業分布則展現了傳統工業化時代的特征。李揚認為,改變這種狀況,要從入口、出口和過程監管三個切口入手,推行注冊制和完善退市機制是絕對必要的前提條件。

李揚認為,中國特色資本市場要重視資産管理市場。“曆史上,我國銀行信貸融資占全部社會融資之比一直穩定在80%以上,2012年始,随着各類資産管理業蓬勃發展,銀行信貸融資占比一度降至60%以下。2015年下半年開始整頓資管行業,銀行信貸融資占比于2018/2019年回升至80%以上。”李揚說,發展資産管理是建設中國特色資本市場的有效機制,資産管理的基礎是資金信托機制。應打開銀行資産負債表,讓更多處于“黑箱”中的資産和負債進入市場交易。還要發展公募RElTs,助力解決我國金融運作中長期存在以“借短用長”為主要特征的期限錯配問題,為降低杠杆率提供新的工具。

他強調,不可忽視金融機構在資本市場發展中的作用。中國發展資本市場,一向持銀行與金融市場“非此即彼”的思路。據此,銀行是被摒于資本市場發展機制之外的。這存在誤解。資本市場是一個長期資金融通的市場,銀行中長期貸款、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資本市場。但不可忽略一個基本事實是,中國銀行貸款融資承擔了中國資本形成的重要責任。

結合中國國情,李揚指出,需要建立一個金融機構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資本市場:對于金融機構、特别是銀行類金融機構的管制必須放松;允許銀行逐漸打開資産負債表,使之與金融市場融合并協同發展;允許銀行支援金融市場的各類活動;穩步推行商業銀行的混業經營。

除了股市,李揚認為債券市場的結構也需要調整。中國債券市場曾以安全資産(含國債及政策性金融機構債)為主,2008年,安全資産占比為3/4,到了2019年,同口徑債券占比直落到不足1/4。這與世界潮流和發達國家的趨勢不同。安全資産市場是金融機構進行流動性管理,是央行進行公開市場操作的主要平台,這個市場決定了基準利率水準,決定了無風險收益率曲線,制約着金融宏觀調控的效率;在開放經濟環境下,這個市場又構成一國貨币國際化的主要平台。穩步提升安全資産在債務市場中的占比,是中國未來金融改革的又一重要任務。

“中國的債券大多被金融機構購買并持有,緻使債券市場較難發揮其提高市場化水準的功能,而且扭曲了市場資金供求關系。并且發生在債券市場上的風險和發生在商業銀行資産負債表内的風險可能互相外溢。”李揚說,改變中國債券市場資金流動“從銀行中來又回到銀行中去”的格局形成“從銀行和非金融部門中來到市場上去”的格局,是我國債券市場改革的主要任務。

穩步推進人民币國際化程序,同樣是金融改革的任務之一。“百年未遇之大變局和百年未遇之大疫情凸顯了人民币國際化的重要性。中國要在世界上成為經濟強國,必須擁有對國際貨币體系産生重大影響的世界貨币。”李揚說,一國貨币的國際地位,主要表現在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市場中作為價格标準、支付清算工具、避險工具和價值儲藏工具等領域發揮的作用上。近年來,資産的安全性對于成就一國貨币之國際地位的作用突出。

在國際債務市場、外彙交易、全球支付和外匯存底等四大領域中,人民币的占比均呈現出較強的增長勢頭。李揚指出,但由于起點過低,人民币至今仍處于國際貨币的邊緣地帶。人民币國際化是個大尺度程序。是以,上述局面短期難以改變。盡管如此,我國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人民币國際化。發展安全、高效率的債券市場,積極推動非居民購買并持有人民币定值金融資産,居于重要地位。

李揚還談到,應當極端重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中國近年來加強了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并且通過金融科技的引入大大提升了金融基礎設施的效率。但與美國相比,總體上仍有較大差距,尤其在金融基礎設施的國際化與開放性方面,差距更為懸殊。“中國必須在這個領域迎頭趕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