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在前線指揮作戰的謝子長,英勇向前,卻不幸被敵人擊中前胸,身負重傷。第二年年初,已經當選為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謝子長,由于傷勢惡化,于當年2月21日在安定縣逝世,時年38歲。
謝子長1935年年初逝世,而黨中央和紅軍長征順利到達陝北的時候,已經是十月份了,時間過去了八個月,是以毛澤東和謝子長并沒有見過面,但是接下來毛澤東曾在延安三次為謝子長題寫碑文,這又是為什麼呢?

謝子長與劉志丹
1897年,謝子長出生于陝西安定縣,曾在西安省立一中、榆林中學、太原學兵團就讀,後回安定縣創辦民團,192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從此,謝子長和劉志丹一起克服種種困難,努力建立西北革命根據地。
1934年初,謝子長在戰鬥中負重傷,于是回到後方養傷,但彼時革命隊伍所處的環境條件艱苦,謝子長傷勢逐漸惡化。去世之前,他一直在等待劉志丹的到來,新年剛過,劉志丹來了。作為多年的老戰友,兩人一見面就緊緊地擁抱一起,随後兩位革命戰友開始就當時的革命問題進行了交流。
謝子長
雖說是交流革命工作,實際上是病重的謝子長在向革命戰友交代後事。謝子長告訴劉志丹:“老劉,我已經傷到了這個程度,西北軍委主席由你來當”,劉志丹不同意,“隻要你在一天,這個主席就要你來當”,随後兩人開始争吵起來,直到謝子長下達指令才算平息。
劉志丹走之前,摸了摸謝子長的被褥說,太薄了,換一換,不能受凍,但是謝子長回答說,不薄,這是熱炕,不冷,從他們的簡單交談之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條件之艱苦。
謝子長的兒子謝紹明當時已經10歲了,劉志丹問他,将來長大了要幹什麼,謝紹明回答說要像父親一樣成為紅軍戰士,謝子長聽到後倍感欣慰,當即就說,長大後和劉叔叔一起參加紅軍。也就是說,身負重傷的謝子長已經打算把兒子托付給革命戰友了,但是僅僅在一年多以後,劉志丹也犧牲在了戰場上。
陝甘甯邊區
謝子長先後上司和參加了清澗起義、渭華起義,參與建立西北紅軍和開拓陝甘根據地,而正是這後來的西北革命根據地,為黨中央和紅軍提供了落腳點。毛澤東曾經說過:“我說陝北是兩點,一個落腳點,一個出發點”。謝子長參與建立的這塊根據地,成為了中國共産黨新的出發點,為後來革命事業的發展壯大做出了貢獻。
謝子長去世之後,由于他在西北根據地的重大影響,為了避免敵人乘虛而入,在謝子長埋葬之後西北軍委檔案依舊以謝子長的名義簽發。到了1939年,陝北的革命形勢已經大為好轉,陝甘甯邊區黨委決定為根據地創始人正式修墓,黨政軍民團體數千人參加了謝子長同志的遷葬儀式,6月23日,毛澤東為謝子長墓題寫碑文“謝子長同志之墓”、“民族英雄”!
毛澤東題寫碑文
1939年,毛澤東接見富縣青年部長謝紹彥,謝紹彥是謝子長的侄子,一同接見的還有謝子長的外甥白卓武。毛澤東詳細詢問謝子長家的情況,确認是否有困難,高度贊揚謝子長的革命貢獻并勉勵他的家人。之後,毛澤東囑托二人去山上量好石碑尺寸,寫下來“雖死猶生”以及謝子長生平的碑文,這已經是毛澤東第二次為謝子長撰寫碑文了。
1943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陝甘甯邊區政府決定修建子長陵,地點選在瓦窯堡,三年之後子長烈士陵園建成,在謝子長犧牲11周年的時候,其靈柩遷至子長烈士陵園,追悼會結束之後,毛澤東再次為謝子長題寫碑文“謝子長同志千古,前赴後繼,打倒人民公敵”!這是毛澤東第三次為謝子長題寫碑文。
毛澤東在陝北
謝子長的家庭是革命的家庭。他的哥哥謝德惠,1925年參加革命,兩年後加入中國共産黨。他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奉獻給了革命事業,謝德惠有6個兒子,三個參加紅軍,其中兩個戰死沙場,成為了烈士。他把自己的全部家産,幾十畝土地、一百隻羊、一頭驢、一匹馬、兩頭牛,全部變賣成銀元,用來給遊擊隊購置彈藥。
1936年,距離弟弟謝子長犧牲不到兩年,謝德惠與世長辭。臨終之前,謝德惠依舊在與敵人作鬥争,白天藏在隐蔽的樹林之中,晚上回到鎮裡散發傳單,鼓勵群衆鬥争。
毛澤東題寫的碑文
謝子長的二哥謝占元,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之下,始終不屈不撓,最終被敵人殺害,而他隻是謝子長家族為革命獻身的家人之一。據後人統計,謝子長一家一共有26人投身革命,其中9人成為革命烈士。
正是由于無數先烈的英勇鬥争,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緬懷先烈,做對人民有益的事,做有益于人民的人!